董文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2017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要求全面提升工程質量水平。住建部在鞏固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基礎上部署開展質量提升三年行動,2018年9月印發了《工程質量安全手冊》,明確提出要把《手冊》落實到每個崗位、每個項目。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為我們做好質量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當前,工程質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住房的需求十分迫切。這些是質量監管工作在新時代面臨的新矛盾。新時代對工程質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對質量工作者賦予了新使命。
一是以標準化為抓手,夯實質量基礎。標準化是一種模式,更是一種習慣。實踐證明,企業發展規模越大、發展速度越快,越是需要管理標準化。就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而言,對象上包含施工企業及施工現場,時間上覆蓋工程從開工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內容上囊括質量行為標準化和實體質量標準化。推行質量管理標準化,目的是促使施工企業自覺貫徹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建立健全質量管理、質量控制中每個環節、每個流程、每道工序的工作標準和操作規程,使行為符合標準,讓標準成為習慣,從而促進管理體系有效運轉,工程質量均衡發展。
二是以信息化為載體,落實質量責任。信息化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思維。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作為質量管理基本手段,不僅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管理組織、管理思想的變革。運用信息技術,一方面,從材料進場檢驗、施工工藝控制到單位工程驗收實現全過程信息傳遞、跟蹤反饋,提高質量管控的準確度和時效性;另一方面,將檢驗批、分項、分部工程操作者、管理者的工作內容、管理行為進行全過程留痕,從而提高管理工作透明度,實現質量責任終身追溯。
三是以精細化為方向,助力質量提升。精細化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文化。精細化是精益建造的基礎,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支撐。實現精細化,首先要細化分解,將建設目標、管理動作、控制流程、質量標準等進行分解,細化到每一道工藝、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崗位、每一個階段,一級傳一級,層層抓落實;其次要精益求精,在施工準備、質量策劃、過程控制、隱蔽驗收、樣板引路、通病防治、精品工程創建及施工文件管理中,練就過程精品,注重細部節點,從而促進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實現人民群眾對高品質住宅的美好向往。
實現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的深度融合是推動建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三化融合,標準化是基礎,信息化是工具,精細化是目的。沒有質量行為的標準化、沒有實體質量的標準化,信息化將是“無根之木”;沒有信息化的深入應用,標準化將是“紙上之言”,難以固化與落地;沒有標準化和信息化,精細化管理將缺乏方法與工具,無法與時俱進。三者融會貫通才能產生管理協同效應。“三化”是手段、“融合”是目的,“三化”是基礎,“融合”是深化。既要堅持不懈地推進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更要推進“三化”之間的水乳交融、嚴絲合縫,做到“三化”融合,實現管理升級,促進質量提升。
建筑是工程建設活動的結果,而質量是建筑的生命。在勞動者看來,一棟建筑,是一堆材料的組砌;在建筑師看來,一棟建筑,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在老百姓看來,一棟建筑,是一個溫馨的家園;而在我看來,一棟建筑,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質量責任重于泰山,質量提升永不止步,質量工作使命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