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勇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對于自然不可再生式的開發,導致了城市綠地破碎化,造成了城市生態功能下降,從而減弱了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在 “五位一體”戰略布局指引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塑生態網絡的任務是用綠化廊道將零星散落在國土空間中的綠化用地、林地等重新鏈接,強化鏈接中的生態斑塊,進而使生態網絡所覆蓋的國土空間恢復生態活力。而城市生態網絡規劃是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最為科學、合理、有效的抓手和方法,有利于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保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從而重塑城市生態高安全格局。
生態網絡源于北美景觀建筑和規劃術語,北美較多稱為綠道網絡(Greenway network),歐洲則多稱為綠地生態網絡(Ecological network)。生態網絡規劃其本質代表著一種戰略性的、高效的以最少的土地保護最多資源的生態途徑。我國城鎮空間重增量式的擴張,使城鎮空間、農業空間與生態空間之間矛盾增大,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突顯,促使人們將注意力轉向到新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上,通過生態網絡重塑與構建,整合破碎化的生態用地,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從而使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緊密聯系。與部分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生態網絡規劃的理論研究和規劃實踐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提出的“生態敏感評價”“生態干擾評價”等,對國內生態網絡規劃的發展起著啟發與促進作用,同時,國內正在不同空間尺度上進行著類似的實踐。
五河縣地處皖東北淮河中下游,因境內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而得名,整體水系豐富,水面面積185km2,水面率達13%。全縣總面積約1429km2,常住人口66.8萬人,轄14個鄉鎮、 199個行政村。五河以皖北草原、夢幻水鄉著稱。10萬畝紫花苜蓿牧草是全國最大的紫花苜蓿生產基地,4萬頭荷蘭奶牛是亞洲最大的奶牛集中養殖基地;境內水網密布,有“五河”“三湖”“一水庫”,周邊無污染,水質優良,水產品豐富,可養殖水面23萬畝,是安徽省水產大縣。同時,水網密布這一特點對生態網絡布局建構有較大影響。
識別路徑:從區域角度開展城市生態區位分析,進而對縣域現狀各類生態空間資源進行分析識別,并按照干擾程度將空間資源劃分為不同類型生態要素。
資源識別:基于生態區位分析識別現狀生態空間資源,包括:非建設用地中的水域、農林用地、風景名勝區及自然保護區、生態公園、其他生態用地等;建設用地中的公園綠地、防護綠地、附屬綠地等。縣域生態空間資源總面積 32288.29公頃,為縣域總面積的22.6%。縣域東南部和縣域內主要河流生態化程度較高,生態資源比較豐富,生態基底良好。
要素劃分:依據受人類活動干擾產生負面影響程度,將市域現狀生態空間資源進一步劃分為:基礎型要素、利用型要素、威脅型要素三種類型。因五河縣境內多條河流,東南部有大鞏山森林公園和樵子間水庫,整個鎮域生態基礎性表較好,基礎性要素占比比較大,淮河兩岸地區有部分泄洪區及鎮域范圍內有部分礦產開采區,因此存在較小比例的威脅型要素。

圖1 現狀生態要素分布圖
評價路徑:通過對五河縣現狀要素資源的生態敏感性評價、生態干擾評價的重疊分析,得出縣域生態風險綜合評價,進而形成縣域生態安全格局的空間分布。
生態敏感性評價:生態敏感性評價首先構建評價體系并選取生態敏感性因子,明確評價模型及方法,確定評價標準并最終明確生態敏感性的空間分布。結合自然地理特征,選取高程、坡度、水文、土地利用、生態資源、文化遺產、洪水淹沒風險7項生態敏感因子。對綜合評價數值結果進行合理的區間劃分,將評價區劃分為生態高、較高、中、低敏感區以及不敏感區,并形成生態敏感性的空間分布。其中,生態極敏感區以及高敏感區相對集中分布于三個地區:縣域中部的沱湖濕地公園和北部淮河兩側的泄洪區;縣域內的懷洪新河、淮河、天井湖主要河流;縣域的東南部大鞏山森林公園和樵子澗水庫。
生態干擾性評價:結合五河縣現實情況,針對道路交通環境、基礎設施環境、生態要素環境三類以人類活動為主的生態干擾主因素與7個干擾評價因子進行綜合分析。依據自然生態特征結合各干擾因子開展單因子專項評價,結合因子權重進行加權疊合,得出綜合生態干擾評價。依據自然資源特征,對綜合評價數值結果進行合理的區間劃分,將評價區劃分為生態高、較高、中、較低、低干擾區,并形成生態干擾狀況的空間分布。其中生態高干擾區相對集中分布于兩個地區:縣域中部城區因城市建設集中、人口集聚而呈現為較大干擾;縣域范圍內以道路廊道及基礎設施廊道為主要干擾因素。
生態安全格局:依據生態敏感性和干擾性評價及生態潛在資源,結合生態空間格局與生態系統過程,在縣域范圍內奠定生態安全的宏觀格局,劃分為高安全區、較高安全區、中安全區、較低安全區、低安全區,并為生態網絡的空間建構提供基本框架。
其中生態低安全區與較低安全區主要分布于縣域南部淮河兩側的泄洪區,生態較高安全區與中安全區主要分布于城市建設區和沱湖濕地公園,生態高安全區主要分布于西部的農業區域等地帶。

圖2 生態安全格局分析圖
建構內容:基于安全格局與要素識別,提出縣域生態網絡結構,劃定生態修復與保育等重要生態空間,確定生態發展軸線、生態保育廊道等核心生態廊道。
網絡結構:規劃形成“四片五區生態興,兩帶四廊網絡織” 的縣域生態網絡空間結構。其中: “四片”為樵子澗——大鞏山生態綠楔、香澗湖生態綠楔、沱湖生態綠楔與天井湖生態綠楔; “五區”為城市生態發展區、東申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區、雙武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區、朱小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區與沿淮綜合種植農業發展區; “兩帶”為沿淮生態發展帶和懷洪新河生態發展帶;“四廊”為徐明高速生態走廊、鮑五高速生態走廊、沿淮快速鐵路生態走廊與國道104生態走廊。

圖3 生態網絡結構圖
空間布局:依托縣域生態網絡結構,整合各類國土空間資源,以生態網絡鏈接為核心手段,建立縣域各類各層級生態資源要素的空間聯系,形成由各類生態要素共同構建的網絡化生態空間體系。縣域生態網絡總用地規模68865.10公頃,占縣域總面積的48.20%。

圖4 生態網絡空間布局圖
生態網絡體系的構建和重塑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重要抓手之一,對于生態空間的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通過構建生態網絡體系,保障各類生態平衡得以穩定,從而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和城市生態環境的穩定性。目前,城市生態網絡規劃還處在起步探討階段,規劃編制的方法和策略還需優化完善,現有的生態網絡體系構建的理念和方法還存在不足。同時,綠地生態網絡構建并不一定是五河縣改善生態環境的唯一選擇,但從目前的發展階段出發而言,應是最佳的選擇,但在這構建實施過程中仍需多學科、多內容、多部門的共同協作、建設理念上的轉變、相關政策上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