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思 李鶯
摘 要 目前,鄉村忽視公共文化設施,政策的調整使得鄉村人文建設變得備受關注,鄉建作品已日益升溫,結合湖南澧縣某村鄉村書院設計方案闡述應該回歸鄉村傳統文化的本源,承擔文化重擔。
關鍵詞 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常德;書院;設計
1鄉村文化設施現狀
鄉村是中國騰飛的根源地,地域文化的差異讓中華千年來產生著美與淵博的碰撞,三農問題與鄉村振興相繼擺上政府案臺,而從文化保護的角度來看,城市的快速發展,一個個新興經濟區的規劃繁榮,人們在發展的潮流中也亟待更好更舒適的生活方式,或者換言之,鄉村的空間正在受到擠壓,過多的發展關注點聚焦在各大一二線都市,而在中國鄉村人口卻是國家人口的主力軍,在此背景下,20世紀末21世紀初時國家在大刀闊斧地發展城市建設時,鄉村的關注重點還在扶貧與解決溫飽,而當21世紀即將步入20年代,城市的繁榮來帶動鄉村的文化保護和人文建設顯得尤為重要[1]。
2常德澧縣某村鄉村書院設計方案
受湖南省常德市澧縣鄉村保護協會邀請,我組設計團隊進行調研勘察,改造一座主要面向村落老人使用的鄉村書院,同時也與探討該村如何建設幼兒園、書院、村委廣場的文化墻等基礎文化設施。
2.1 項目地形
新建幼兒園場地和改建書院項目場地基地位于村莊西北角,現有的老年活動中心及臨時使用的幼兒園都在村委會中心附近。預留的幼兒園場地是一塊毗鄰耕地的空地,而書院的場地則是由前后兩棟廢棄的房屋組成[2]。
原本的老房子是通過一條兩米寬的巷道進入到門口,兩側圍墻破舊,門樓尺度舒適,原本的廚房放在門樓旁邊,門樓前平地與前面的建筑之間有一道深溝,高差較大。庭院門前空地種有柿子樹。
前屋和后屋為兩戶,均為坡屋頂、磚砌墻,都由村委租下作為書院使用。前屋東側有一個原本可以上屋頂的樓梯。后屋由前屋西側的樓梯上去,樓梯坡度大,梯面窄,不方便通行,前后房子高差約3米。院內樹種有楊樹和泡桐,在設計人員初期勘察地形之時發現前后兩塊場地有三米的高差,怎樣解決這個高差問題才能適合老人們使用是該項目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2.2 項目方案構思
鄉村書院的創始人墨僧先生提到具體的功能要“有寫的空間,講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有展示研討的空間,有外人來了一起參觀學習的空間,還有中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他們不回家,管他們一頓飯,需要的廚房?!睍旱哪康氖切纬梢粋€精神家園,能讓走進書院的人能自然形成一個家,因為傳統文化的實施復興只有靠“家”的理念才能實施,將中國各家傳統文化滲透進鄉村,使得文化在每個村落能擁有一個實質性的根基場所,就好像對于宗教的寺廟與教堂一般,中國的文化也需要在每個小村子有一座自己的書院[3]。
在案例中,場地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地勢的高差問題,因為建筑使用的絕大多數受眾均為村中的老人,書院意圖發展成老年人文化生活聚集中心,這樣的性質勢必就決定了以下幾點:①老人單獨或者群體的行為方便性需要得到基本保障;②老人在書院是以獨立行為人出現而不會有專人負責照料陪伴,方案細節對于老人不友好的地方是零容忍的;③方案設計應該回歸鄉村傳統文化的本源,從原始村落風貌去進行設計,方案的走向應該是一場回歸而不是創新。這樣一來,改造將圍繞著這幾個關鍵詞進行:傳統、安全、便利、老人友好[4]。
因為場地的狹長性,設計團隊考慮利用了這一點來化解巨大的高差,在院內布置了一個長長的緩坡步道,步道的首要考慮是方便老人通往前院后院,但是在保障老人行為便利的前提下,步道仍然是最傳統最可行的辦法。為了削弱步道占地過多帶來的不利性,將其中一半變為臺階,并設計了燈座,側墻上做了遮雨措施,使其也成了書院中的一個展覽游行的場所,并且因為其長度寬度相當可觀,在面臨外來訪客的時候,步道也能展示相當一部分的展品。
書院當需要的建筑功能布局不同于單個功能的建筑群,既要有開闊的展示地,也要有狹小的靜讀的空間,各房間既要相連,又要不互相干擾,庭院既是景觀,也是居留之所,置入的緩坡步道,既是交通,也是關懷,既是緩沖,也是功能。在方案中每一個場所都盡可能全面地去思考其所能承載的行為活動,并且把這些行為體現在方案中,這樣書院才能承擔起文化重擔。在這個項目中設計團隊選擇了回歸及保護村落文化的設計策略[5]。
3結束語
建筑本身是與使用者共同創造的藝術品,當設計師在一個回歸傳統的方案設計中,他們所思所想會偏重于自己國家的建筑文化與古老而愜意的生活習性的圈子里,不同的設計語言和建筑風貌服務著不同的傳統村落與文化根源,新的技術和傳統的建筑語言可融為一體,設計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 何玥兒,丁勇,劉猛,夏熱冬冷地區綠色建筑的節能效益[J].土木建筑與環境工程,2018,(1):2-3.
[2] 陳炎兵.特色小鎮建設與城市發展一體化[J].中國經貿導刊,2016,(19):44-46.
[3] 薛選登,張一方.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逆城鎮化”的新態勢與路徑探討[J].經濟縱橫,2017,(1):1-4.
[4] 揚.蓋爾(丹麥).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41-54.
[5] Ali M, Fred M, Vanessa V, et al.Assessment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Innovative Financing for Infrastructure[J].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2012,(1):2260-2269.
作者簡介
廖成思(1997-)畢業院校:湖南城市學院,專業:建筑學專業15級學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