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麟 張愛余

摘 要 隨著建筑行業的進一步發展,高層建筑以及超高層建筑開始映入人們的眼簾。超高層建筑施工中,腳手架等的安全性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紕漏,帶來的危害可想而知。
關鍵詞 超高建筑;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施工技術
整體腳手架體系就是一種有效的超高建筑施工平臺體系,它可以將高空作業變為低空作業,將懸空作業變為架體內部作業,其中具有屏蔽功能的整體腳手架,可以有效提高超高建筑施工的封閉性和安全性。
1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平臺體系的基本構成
平臺系統共集成架體結構系統、屏蔽系統、承重系統、附著防傾系統、提升系統和防墜系統等六大子系統。
圖1 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平臺體系結構示意
(1)架體結構系統。架體結構系統主要包括水平構件、豎向構件和連接構件3類,起承擔和傳遞屏蔽架荷載的功能。水平構件主要為腳手板、水平腳手架和水平析架;豎向構件主要為豎向腳手架、豎向梯段和豎向析架;連接構件則用于串聯相鄰平臺架體結構。架體結構系統是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結構體系的骨架[1]。
(2)屏蔽系統。屏蔽系統包括外屏蔽網、側屏蔽網和低屏蔽板3類主要構件,起屏蔽施工環境的作用,可有效保障施工安全和施工封閉,控制施工墜物、施工噪聲、施工揚塵對環境的影響。
(3)承重系統。承重系統主要為承重拉結裝置。其作用為將整個平臺體系的主要豎向荷載傳遞到建筑結構上,是平臺體系安全作業的核心和關鍵。考慮到靠下的施工作業層養護時間長,已基本形成強度,故承重拉結裝置一般位于平臺系統空間位置下部。
(4)附著防傾系統。附著防傾系統是屏蔽架體與建筑結構之間的水平拉結裝置,傳遞架體結構的水平荷載。水平拉結位置一般在各施工層處,可以有效防止整體平臺傾覆。同時,防傾裝置不可影響平臺架體提升狀態的豎向運動。
(5)提升系統。提升系統主要由提升動力裝置、同步提升控制裝置、提升吊機、提升吊繩、提升鋼絲繩、提升滑輪組和其他輔助提升構件組成。提升系統可以在建筑完成結構層施工時實現自動協同提升,進入下一個結構層施工周期。
(6)防墜系統。防墜系統是平臺架體的主要安全保障。當平臺架體遭遇意外荷載或承重系統遭受破壞時,防墜系統可以迅速“接管”結構豎向荷載,防止屏蔽結構體系墜落,降低超高建筑施工重大風險隱患。防墜系統主要構件包括防墜導軌、防墜棘輪、防墜撥片、防墜擋板和附屬構件。平臺架體正常爬升時,導軌帶動防墜棘輪正向轉動,棘輪轉動時撥動防墜撥片向下運動,撥片被撥動后可以復位;平臺架體發生墜落風險時,導軌向下運動,帶動棘輪反向轉動,此時防墜撥片受到擋板的限位無法向下運動,從而阻止棘輪進一步反向轉動,實現固定導軌和整個平臺架體的目的。
2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施工方法
基于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平臺體系設計,針對性地提出適用于超高建筑施工的施工方法,包括組裝拆除階段、施工階段和提升階段等不同狀態下的施工流程,并提出應對不同環境、荷載、工況的施工措施。
(1)組裝拆除階段。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組裝階段遵循的原則是:先拉結后組裝、先下部后上方。在組裝前應先在對應各結構層安裝好拉結鋼梁,之后方可進行架體吊裝。吊裝架體從下至上進行,吊裝好第1節架體后,應先完成承重系統的連接,保證豎向荷載有效傳遞。依次吊裝上部架體時,應隨時做好與拉結鋼梁的水平連接并及時形成防墜系統。拆除階段主要為組裝的逆過程,但考慮拆除作業一般為超高空作業,應予以高度重視。拆除的總原則為:先裝后拆、后裝先拆、自上而下、有序施工。在組裝和拆除階段,架體內部不得有任何堆載、可移動裝備和施工人員。在特殊環境下不應進行拆除作業[2]。
(2)施工階段。施工階段可在架體各層進行正常施工作業,原則上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不允許堆載。遇到大風等特殊工況,應將所有拉結位置全部連接并予以加固。特殊工況應停止施工,并固定架體上的各可移動設施。
(3)提升階段。當第2.3.4施工層養護至預定結構強度,欲進行第5施工層施工時,可以進行提升作業。在提升階段,應先完成提升系統的連接。首先,將提升鋼絲繩連接至提升吊繩上,并從下部繞過提升滑輪組后,連接至第3施工層的拉結鋼梁上。確認防墜系統安全穩定且可正常運作后,松開連接在第2施工層拉結鋼梁上的承重系統構件,斷開第1施工層的連接。在同步提升控制裝置的控制下,由提升吊機回收提升吊繩,帶動防護屏蔽架體向上運動。向上提升1層之后重新連接承重系統構件,松開提升鋼絲繩,完成提升作業。
總之,隨著目前超高建筑結構形式日趨多樣,建筑施工要求和挑戰日益增加。目前常用的整體腳手架體系,很多具有封閉性差、整體性不足、無法適應不同結構形狀和建筑高空變形、無法升降或升降施工作業復雜煩瑣等問題。因此文章針對超高建筑施工整體提升式防護屏蔽架架構體系和施工方法展開分析,期望對同行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建林.解析高層建筑型鋼懸挑腳手架的安裝問題[J].建材與裝飾,2020,(10):204-205.
[2] 闞子義.附著式升降腳手架在超高層建筑施工中的應用[J].城市住宅,2019,26(12):195-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