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齡:2000歲
收藏地:甘肅省博物館
彩繪木雕博戲俑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磨嘴子漢墓,以其精絕的構思和卓越的雕技而享有盛譽,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彩繪木雕博戲俑主要是作為明器使用的俑,是隨葬在墓中用以象征人或物的器物。
這組俑由兩個跪坐老者和一個棋盤構成,所用之木為松木。人高29厘米,一老者右手置膝上,左手平舉向前,做“請”狀,另一老者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拇指與食指執長方形棋子做落棋子狀。整組木雕線條明快,兩位老者神情凝滯,蓄勢待發,營造了緊張氣氛。
兩位老者正在玩的是一種名為“六博”的游戲,這種游戲自戰國至漢代盛行。西漢時期朝廷里設有博侍詔官,擅博的人地位很高。六博最初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后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賭博手段。到了漢代甚至出現了一些專以博戲為業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博徒”,因“好玩博弈”而達到“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的地步。漢代以后,六博逐漸勢衰,到了晉代以后便銷聲匿跡。
彩繪木雕博戲俑反映和傳遞的信息是漢代河西走廊生活富足、文化發達的社會面貌。漢代木雕藝術所達到的高度與境界,已在這組博戲俑中得以充分體現。
趙元任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語言學家蜚聲于世。他最開心的事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當“老鄉”。二戰后,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于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
林語堂在東吳大學講英文課,開學第一天,他帶了一包帶殼的花生分給學生吃。林先生開始講課,操一口簡潔流暢的英語,大講其吃花生之道。然后,他將話鋒一轉,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后我上課不點名,愿諸君吃了長生果,更有長生。”學生們哄堂大笑。
姜亮夫回憶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有這樣一段記述:“在清華這個環境中,你要講不正經的話,找一個人講骯臟話是不可能的。先生同先生,學生同先生、同學與同學,碰見了都是講,某個雜志上有某篇文章,看過了沒有?如都看過,兩個人就討論起來,如一方沒有看過,看過的就說這篇有什么好處,建議對方去看。”
毛澤東和張元濟等人游天壇。毛澤東問張元濟說:“你以前做京官的時候,可曾來此?”張元濟回答說:“天壇是敬天之所,我六品小官安能到此?”毛澤東大笑,接著又批評了“戊戌變法”的不足。張元濟曾先后與光緒、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和毛澤東五個時期的巔峰人物促膝而談,這樣的人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