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流行,戴口罩是防止病毒傳播的有效方式之一。可是,總是戴口罩也很難受,早日摘下口罩成為人們的熱切期盼。不過,口罩要戴多久,現在尚無確切信息。疫情發現到現在,中國人是普遍戴口罩,但也有一些國家的公眾因為種種原因不愿意戴口罩。于是,小小口罩引起巨大風波,甚至民情洶涌。
2020年4月28日,負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美國副總統彭斯到訪明尼蘇達州的一家一流醫院——梅奧醫學中心。當天,其他人都按照醫院的規定戴上了口罩,唯獨彭斯沒戴口罩。隨后有記者提問彭斯為何不戴口罩,后者稱,“我定期進行新冠病毒檢測”,而且“沒有感染病毒”。
這個解釋引來了不只美國,還有其他一些國家民眾的批評。自己沒有感染病毒,或者沒生病就不用戴口罩反映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在同為東方文化的日本,也有人不愿意戴口罩。
3月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夫人安倍昭惠跟隨一個50人的團體前往宇佐神宮參拜時沒有戴口罩,隨即招致大量批評,網友稱其行為過于散漫,沒有自覺減少外出且不戴口罩,安倍晉三也連帶被網友批評,“在要求國民減少外出時,卻沒有管住自己的妻子。”
之前的2月26日,意大利議員馬特奧·達羅索戴著口罩進入議會,被其他議員冷嘲熱諷。達羅索說自己去過三個疫區,戴口罩是為大家的安全著想,“如果你們是聰明人,也早就戴上口罩了。”
安倍昭惠不戴口罩受指責是因為日本文化要求戴口罩,尤其是有病或可能有病時,外出戴口罩既是保護他人,也是保護自己。但是,歐美文化并不提倡戴口罩,尤其是正常人不應戴口罩,如果有病就在醫院接受治療或在家休息,別外出晃蕩,即便在疫情期間,也是如此。
不戴口罩挨批評,戴口罩也遭嘲諷。顯然,此事不只涉及文化,還反映了科學與文化相互影響的此消彼長。變化是在悄然之間,也是在疫情變得嚴重之時發生的。
4月初,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相繼要求公眾在公共場合戴口罩。4月8日,巴黎南郊的小城索鎮成為法國第一個要求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城鎮。4月12日,意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強制要求人們在戶外佩戴口罩。
截至4月15日,紐約、康涅狄格、馬里蘭、賓夕法尼亞等州政府均已發布行政令或官方建議,提出在逐步放松“居家令”等限制人員活動措施后,民眾出行尤其是前往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時,應戴上口罩或其他“遮面”用品。
同是4月15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與各地州長進行了數小時視頻會議之后,決定繼續執行此前的社交禁令到5月3日,強烈建議外出購物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民眾佩戴口罩。
4月的第二個星期患病人數增多之后,尤其是月14日新增33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后,新加坡政府在佩戴口罩的問題上態度突然“急轉彎”,從疫情發生早期的“不鼓勵健康者佩戴”,到開始強制要求民眾外出時佩戴口罩,若有人違反規定將被重罰。
對于這種急劇變化,《紐約時報》發文稱,對西方國家而言,戴口罩這個轉變意義深遠,不僅要確保足夠的口罩供應,還要克服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阻力,甚至是與戴口罩有關的污名——先前某些西方領導人直接把戴口罩的人說成“異類”。
戴口罩事情很小,卻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轉折和行為方式的改變,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科學在改變和塑造文化,同時又通過理性的文化來防止疫情的進一步蔓延。
不戴口罩是歐美文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戴口罩意味著生病。德國衛生部、美國疾控中心、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和法國衛生部之前分別給出以下說法:“普通民眾戴口罩沒有意義”“健康的人并不需要戴口罩”“已經有癥狀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口罩被列入處方藥”。
“戴口罩等于生病了”,這是一個科學判斷,也深入歐美民眾的心。這里還有一個文化上的原因,即不能拿疾病來污名化所有人,進而對人們采取歧視。而且,污名和歧視也要防患于未然,戴口罩顯然給人以污名化戴口罩者的口實和機會,無論他們是否有病。
這種文化或許早在14世紀的黑死病流行之后就開始了,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有較多闡釋,認為傳染性流行病(尤其是肺結核、麻風病、艾滋病)以及癌癥可以隱喻化,從一種客觀的身體疾病轉換為一種道德批判或政治態度。事實上,直到今天,人們都有意無意地用一些疾病來貶低他人,如近兩年葡萄牙總理科斯塔和孟加拉國航運部部長沙加汗在提到反對黨時都使用了麻風病一詞。
這種疾病的傳播與新冠肺炎相似。當提及麻風病和新冠肺炎就有可能造成污名和歧視。再進一步,按歐美文化的解釋,戴口罩意味著生病,因此也可能遭遇污名化和歧視。
此外,戴不戴口罩還有從文化解釋延伸到商業和經濟損失的自然路徑。由于戴口罩意味著生病,在商場、超市、飯店、咖啡店等場所,如果有服務員或顧客戴口罩,就會被其他人解讀為有病的人出現在這些場所,會嚇跑其他顧客,影響生意,所以老板會嚴禁員工和顧客戴口罩。
不過,科學在促進人們從不戴口罩到強制和自覺戴口罩的轉變中起了決定作用。
很多人不愿意戴口罩的理由是,沒有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口說無憑,因為相當多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是無癥狀的。德國哥廷根大學的克里斯蒂安·鮑默博士和塞巴斯蒂安·沃爾默教授發表于《柳葉刀傳染病》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基于各國的數據分析,平均只有6%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被確診,有94%的感染者沒有被發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無癥狀感染者。
4月13日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再次顯示出類似結果。對215名孕婦的抽樣調查表明,有33名孕婦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有29人(約87.9%)是無癥狀感染者,她們并未意識到自己感染了病毒。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也指出,美國多達25%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無癥狀感染者。
雖然這些研究中的無癥狀感染者的占比并不相同,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無癥狀感染者是一種客觀存在,且所占比例并不低。很多研究表明,大量的無癥狀感染者可以傳播病毒。而且,無癥狀感染者有一部分在之后會轉化為有癥狀感染者,但是他們中約44%的人在癥狀出現之前就已經在傳播病毒,感染他人。
芬蘭阿爾托大學等四個科研機構進行的一項病毒傳播模擬試驗表明,在超市封閉的空間,如果有新冠肺炎患者打噴嚏,包括有癥狀者和無癥狀者,病毒能瞬間沿著過道擴散開,1分鐘后,病毒蔓延到整個通道,并且穿過貨架。2分鐘后,病毒會擴散到旁邊的過道,6分鐘過后,病毒的濃度有所下降,但是并沒有完全消失。
據此,研究人員建議,盡量不去超市,如果去的話,盡量縮短停留時間。這個試驗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避免感染的方式——戴口罩。至少口罩能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尤其在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之時。
然而,戴口罩也未必讓人完全放心。也有研究表明,口罩難以阻擋病毒,包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發表于《內科學年鑒》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一次性外科口罩和純棉口罩均不能阻斷新冠病毒經患者咳嗽“出逃”。
韓國蔚山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招募了4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試驗,他們被安排在負壓隔離室,每位患者口部前方20cm處放置一個培養皿,里面有調配好的緩沖液。之后按不戴口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戴純棉口罩、再次不戴口罩的順序讓每名患者在培養皿上分別咳嗽5次,每次咳嗽使用一個單獨的培養皿,且每次咳嗽之前都會換新的培養皿。
結果顯示,這4名新冠肺炎患者鼻咽和唾液中的中位病毒載量分別為5.66log copies/mL和4.00log copies/mL。新冠肺炎患者不戴口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戴純棉口罩時,培養皿中的中位病毒載量分別為2.56log copies/mL、2.42log copies/mL和1.85log copies/mL。對此,研究人員認為,在新冠肺炎患者咳嗽時,無論什么口罩都不能有效過濾新冠病毒。
不過,這項試驗也表明,戴口罩能減少患者咳嗽時的病毒噴出數量。在疫情期間,如果健康人也戴口罩,就會形成雙層保護。戴口罩就如同一種簡易的隔離措施,能保護自己和他人。
在新冠肺炎疫情徹底結束之前,戴口罩或將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4月14日,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一個團隊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為控制疫情,社交疏離、居家隔離等措施需要保持到2022年,除非重癥監護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或者有疫苗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