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宏

為了防止蚊子的空襲,人們已經配備了蚊香、蚊帳、蚊拍、滅蚊燈等多種主動或被動的防御手段,但這除了增加蚊子的進食難度,并沒有改變人類在蚊子眼中的定位——長腿自助餐。
不過,“長腿自助餐”的味道會有差異,有些人即便袒胸露背在院子里乘涼,也不會受到蚊子侵襲,而有些人裹在防蚊衣里還是會被蚊子突破重重防御,咬上幾口。我們有的時候不得不佩服蚊子對美食的執著精神。
蚊子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其口味,主要依據是人身上的化學信息。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昆蟲學家喬普·范·龍發現,蚊子會根據二氧化碳的“痕跡”尋找“美食”。當人們呼氣時,從肺里呼出的二氧化碳并非立即與空氣混合,而是暫時形成類似面包屑那樣的團塊狀氣流。蚊子跟蹤的正是這種氣流。通過特殊習性和感覺器官,蚊子跟蹤人體留下的細微化學痕跡尋找叮咬對象。蚊子能根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痕跡辨別方向,為了更好地感知到二氧化碳濃度高的地方,它們會花更大的力氣逆風飛行。
蚊子獵食的時候會用上所有的感官,但“嗅覺”更重要,因為氣味是其選擇食物的主要依據。研究發現,新陳代謝更快、體溫更高、汗水更多的人更可能被蚊子叮咬。
我們身體產生的乳酸、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吸引蚊子。喬普·范·龍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痕跡,蚊子會鎖定距離50米以內的“目標”。當蚊子靠近(距離小于一米)一群潛在的“受害者”時,它們的感覺器官開始讀取各種參數,例如皮膚的溫度,上面是否有蒸氣和顏色等。總體來說,色香味俱全的人會成為蚊子優先選擇的進食目標。
蚊子選擇這個人而非另一個人作為叮咬對象,其依據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皮膚上微生物菌落產生的化學成分。皮膚上的微生物會產生一種由300多種不同成分組成的“化學花束”。科學家指出,它的成分取決于環境和人的遺傳結構。此前有研究顯示,和其他男性相比,皮膚細菌成分更多樣的男性被蚊子叮咬的可能性更低。
(許波光薦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