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人都有留下影像的需求。
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由于沒有照相機,所以在歐洲,肖像畫家地位,那是相當高:達官貴人,都指望你給畫一畫,才能留名后世。以至于米開朗琪羅公開宣揚會畫人的,就是高人一等:“我不畫風景與靜物,那是留給缺乏才華不能畫人的家伙們的。”拉斐爾為什么年紀輕輕就可以縱橫梵蒂岡宮廷?因為教皇都需要他給畫像啊……
價格怎么算呢?舉個例子吧:當時南方如意大利的肖像畫家,收入比北方高得多;北方肖像畫家叫價最高的是36歲前的倫勃朗,那幅傳奇的《夜巡》,是他36歲行市價格最高時接的。這畫里16個人,每個人要付他100盾。100盾在17世紀的荷蘭,可以買到一整噸黃油。
那年,達蓋爾先生確立了攝影技術的發明。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
傳說,大衛給拿破侖畫了那幅《拿破侖過阿爾卑斯山》,拿了超過二萬法郎——另一幅《拿破侖加冕圖》是二萬四。二萬四是啥概念?《基督山伯爵》里,1838年的一個巴黎電報員,一年收入1000法郎。當時一法郎含金差不多一克,考慮到金本位,大衛畫這幅畫的二萬法郎,購買力約合現在400萬元人民幣以上。
當然,肖像畫家們的好日子,在1839年到頭:那年,達蓋爾先生確立了攝影技術的發明。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
照相機搶了精雕細琢無限寫實的肖像畫家們的飯碗。之后肖像的任務,永久地交給了照相機、手機、美顏鏡頭、自拍桿等等。但卻催生了印象派、后印象派、納比派、野獸派、立體主義、表現派、抽象派等現代大師,解放了繪畫本身。用諾曼·布列遜先生的說法,繪畫重新從“模仿人3D可見影像”變回了“2D平面色彩藝術”。
但是,人類又是不滿足于忠實記錄的。每個人都多少希望,在“不要改得自己完全不認識了”的前提下,留下自己可以的、最美的樣子吧。
魯本斯的弟子范戴克,是當時歐洲頂尖的肖像畫師。生意好到什么程度呢?管你是什么貴人,來請他畫,他只畫個臉和手,身體衣服這些,交給徒弟畫。但他也畫過全身,比如,他給英王查理一世——就是1649年被砍頭的那位——畫的。姿態閑雅,很自在,很真實。鑒于查理一世只有163厘米,一般畫師,那是把國王陛下往高了畫,很虛假;范戴克則是讓查理一世拄杖半松弛的狀態,如此,人哪怕顯得矮點,但放松,也不會暴露真實的比例。這就是肖像畫家的聰明之處了——那是修圖軟件出現之前,負責做修圖軟件工作的人兒。
18世紀法國有位女畫家,閨名瑪麗·路易絲·伊麗沙白·維吉的女士,嫁人從夫姓,就叫勒布倫了。她慣在宮廷行走,給路易十六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王后,畫過不少肖像。女人們心理最細,不像大老爺們畫師胡亂美化,馬屁總拍到王后的腰上。勒布倫知道:瑪麗王后的缺點不少:眼凸臉尖眼珠顏色不好看,于是特意做了美化。美化到安托瓦內特很是高興。畢竟,要畫得不失真又美麗,的確是難得的手藝。
后來法國出了大革命,安托瓦內特王后和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勒布倫奶奶腿腳快,逃去了俄羅斯。到底是宮廷畫師,哪兒都能混飯吃。找著門路,給葉卡捷林娜女皇的兩位孫女公主畫像。公主們愛做法式打扮,勒布倫給畫了,女皇一看氣炸肺:這倆小浪蹄,光著胳膊露著胸,這是要丟我葉家的臉哪!那個法國來的畫師何在,快發配西伯利亞去。然而,勒布倫奶奶何等人物?聽了這茬,立刻巧筆細補,給公主畫上衣袖遮住肌膚,順手美化了公主的眉眼,于是此畫立刻光彩奪目,葉女皇為之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