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所謂“滴滴司機性侵直播事件”終于真相大白,根本不是什么迷奸,而是一對年輕夫妻做的無恥的色情直播表演。在微博上最先發布這段視頻的網友“巧克力翠翠殺”先發博致歉,表示自己“好心辦了壞事”,之后被微博做了封號處理。
有人替幾百萬滴滴司機叫屈,也有人替這個最先報料的網友叫屈,畢竟沒有這個網友的報料,事情不可能鬧那么大,警方也不可能這么快速破案,查出事實,萬一真的是強奸事件呢?這么封掉報料的網友,是不是會堵上正常批評、報料的路徑呢?
網絡報料的確是一把雙刃劍,也可能是“七傷拳”。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的報料,特別是和有關臍下三寸的“低燃點”的報料,一下子就能形成病毒式傳播,而且很難進行事后的有效處置。
網絡報料的確是一把雙刃劍,也可能是“七傷拳”。
本案的特殊之處就是國家網信、公安部門及時介入,短短十幾個小時就破案,讓真相“穿上了運動鞋”,追到謠言的前頭,真的走司法訴訟途徑,動輒幾個月、幾年的法律程序走完之后,謠言已經在大家心中根深蒂固了,拔都拔不出來。在編纂《民法典》時,立法者也是認識到互聯網對損害后果的“無限放大效應”的特殊性,才創設了更正權、刪除權以及禁令等新機制。
中國古代法律里講“論心”“論跡”, 就是要從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和客觀行為兩個角度來分析當事人的責任。“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道;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對報料者的是與非,也得從“論心”“論跡”、從主觀客觀兩個層面上推敲責任,還得分析報料與目前互聯網社交平臺的“無限放大效應”是否匹配。
首先是“論心”,報料者主觀有沒有故意搞事、帶節奏地、污名化目的,有沒有為了博眼球,明知道報料明顯有問題,還是故意報出來?美國法律里,針對名人的謠言認定門檻比較高,不僅要證明是謠言,還得證明是有“實質性惡意”,認定惡意的一個標準就是傳播者“毫不顧及真假就予以傳播”, 即“揣著明白裝糊涂”散布明顯不靠譜的報料,一樣屬惡意。
另一條是“論跡”,報料的表達是不是真實反映了報料材料中的內容,有沒有歪曲?有沒有石錘證據?像這次“巧克力翠翠殺”報料的一個硬傷,就是視頻當中沒有直接證據顯示當事人就是滴滴司機,但Ta在報料中還是重點表達了“滴滴司機性侵”這個博眼球的信息,甚至連“疑似”也沒有加。試想,如果這個事件沒有“滴滴司機”的元素,事件會不會迅速沸騰呢?
其實,信息熱點高度切換,新聞事件像海水涌來的時代,面對光怪陸離的信息泡沫,我們很難改變整體環境,不妨從改變自己做起,問一下:我轉發的這個信息,到底是為了追求真相,引致職能部門的關注,還是為了追求獵奇,是為了享受朋友圈的點贊?看到“某某門”的視頻,就轉發,這背后可能對于當事人造成多大的傷害?事實上,一些地下色情行業就是依靠著你我的這種獵奇心理,通過社交裂變才達到病毒式傳播的效果。
當我們看手機視頻,都要雙倍速度乃至5倍快進時,對信息的獵奇的貪婪,恰恰成為謠言廣泛傳播的心魔。從前慢,一輩子只能寫一部《紅樓夢》;如今快,一個上午你能轉10篇謠言10萬+。今后,可得長點心眼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