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凌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省西安市,710065)
我國煤炭資源的總體分布呈北富南貧、西多東少特征,煤炭資源賦存與區域經濟發展極其不平衡。而電力、鋼鐵、建材和化工4個傳統耗煤產業的煤炭消耗量占國內煤炭消費總量約80%以上,主消費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南部,煤炭生產與消費區域逆向分布明顯,形成了北煤南運、西煤東調的格局。
煤炭行業開發總體布局從“十二五”期間的“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轉變為“十三五”期間的“壓縮東部、限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因而全國整體煤炭生產開發布局近年來也隨之出現了5點較大變化。
(1)東部礦區煤炭資源逐漸枯竭,煤炭產量已呈逐年下降趨勢,中西部礦區在近10年間開發規模超常快速增長,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陜西及新疆等西部地區。
(2)全國大型煤炭基地以外的煤礦加快了關閉退出進程,主要集中在北京、福建、湖北、重慶、湖南、江西等11個省(市)。
(3)在煤炭基地的產能規模上,東中部的魯西、蒙東(東北)、冀中、兩淮等大型煤炭基地的產量逐年降低,云貴、寧東等大型煤炭基地生產規模已呈穩定態勢;而西部的陜北、神東、新疆等大型煤炭基地產能規模已呈逐年擴大趨勢。
(4)在新建產能方面,西部地區新開工規模約占全國90%,其中內蒙古、陜西、新疆開工規模約占全國80%。
(5)從進口煤情況來看,進口煤已經對全國的煤炭供應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近年來煤炭進口量約3億t/a,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蒙古、南非、俄羅斯以及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
從煤炭消費需求側看,我國主要煤炭消費區與煤炭資源賦存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呈逆向分布,煤炭基地遠離煤炭消費市場,而煤炭資源的生產中心遠離煤炭消費的需求中心。我國主要產煤省(區)有以下5類:一是自產自銷及煤炭調出量大,如山西、陜西、內蒙古等省(區);二是自產量大但消費需求量更大,如山東、河北等省;三是產量和消費量較大且基本上能實現自給自足或調入量相對較小,如河南、安徽等省;四是產量小但消費量巨大,主要依靠外省調入,如湖北、湖南、江西3省;五是基本自給自足,如云南、貴州、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總體上看,東北、華東、中南等地區的煤炭供應缺口主要依靠山西、陜西、內蒙古(蒙西)、寧夏等省(區)和新疆部分煤炭的輸入,同時消納進口煤。
根據我國煤炭資源發展的主要集中地和煤炭消費重心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北煤南運、西煤東調”格局,為進一步發展煤炭物流、降低運輸和交易成本、均衡流通市場、降低流通過程交易費用,推進“公轉鐵”、優化運輸結構、發展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需要持續加強煤炭運輸通道建設,對煤炭輸配體系和集疏運系統進行科學優化。
目前,我國煤炭物流運輸方式根據其各自合適的運輸半徑,主要有鐵路直達、鐵水聯運和公路3種運輸方式,將煤炭從生產地、中轉地或集散地(港口)輸送到消費地。由于鐵路運輸具有運力大、速度快、成本低、能耗小、綠色環保等優勢,成為我國煤炭的主要運輸方式。目前,“三西”地區主要外運通路中,煤炭運輸量占貨運量的90%左右,而大秦線、朔黃線作為煤炭運輸專用線,全部運力都用于煤炭運輸;而京滬線、京廣線煤炭運輸約60%,一般線路則30%以上。
2.2.1 完善煤炭運輸通道
根據我國煤炭生產開發體系和消費布局并結合區域發展規劃,逐步完善煤炭運輸通道及一批煤炭物流節點,將建設形成“九縱六橫”的煤炭物流網絡和通道布局。其中,“九縱”是指以焦柳、京九、京廣、浩吉、包西五大縱向通路組成的晉陜蒙(西)寧甘煤炭外運通道,滿足京津冀、華東、華中和東北地區煤炭需求;以蘭新、蘭渝為主的縱向通路形成新疆煤炭外運通道;沿海縱向水運通道;京杭運河縱向水運通道,滿足華東、華中、華南地區煤炭需求;沿海港口和沿邊陸路口岸組成的進出口通道,適應煤炭進出口需要。“六橫”是指晉陜蒙(西)寧甘煤炭外運通道,包括大秦線、朔黃線、蒙冀線等為主的北通路;石太線、邯長線、瓦日線等為主的中通路;侯月線、隴海線、寧西線為主的南通路;錫烏橫向通路為主的內蒙古東部煤炭外運通道;滬昆橫向通路為主的云貴煤炭外運通道;長江橫向通道[1]。
2.2.2 建設煤炭儲配基地和物流園區
在大型煤炭儲配基地物流體系和節點布局上,依托煤炭陸路和水路運輸通道條件,在主要消費地、沿海沿江的主要港口和重要鐵路樞紐,以沿海沿江沿線建設大型煤炭儲配基地,按照合理的輻射半徑,同步建設煤炭物流園區。如在環渤海、山東半島、長三角、長株潭、泛武漢、環鄱陽湖、成渝等建設大型煤炭儲配基地,以及在秦皇島、青島、日照、荊州、岳陽、九江等建設一批重點煤炭物流園區,加強穩定供應,保障煤炭儲備配送,同時兼具滿足煤炭應急儲備需要。
當前,鐵路輸送能力已經成為我國煤炭供需市場的主要影響因素。從“鐵水聯運”方式來看,煤炭“鐵水聯運”主要是通過鐵路運輸到北方港口和內河港口,再通過港口運輸到消費地。目前,已經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珠三角以及西南沿海等五大港口群,其中環渤海港口群作為發送港,其他主要是作為接卸港。煤炭轉運港主要是北方秦皇島港、唐山港、日照港、連云港等,東南沿海主要煤炭接卸港分布在長三角、東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地區,同樣,這些地區作為煤炭主要消費區,未來煤炭接卸量將大幅增加。另外,長江通道對煤炭運輸具有重要影響。目前,長江的“海進江”煤炭運量超過1500萬t/a以上,“江出海”煤炭運量也在不斷增長。公路主要承擔煤炭基地就近輻射范圍內的煤炭運輸或鐵路、港口煤炭集疏運輸,由于前期鐵路運力不足等原因,在山西、內蒙古、陜西煤炭外運過程中公路運輸發揮了一定作用。建設煤炭大物流體系就是要發揮以大數據為支撐的鐵路、公路、水路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在各自合理運輸半徑內優化銜接,進而降低運輸成本,推進運輸結構優化,提高交易效率,提升經濟效益和企業競爭力。
浩吉鐵路作為納入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和《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重大項目,既是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個通道”——國家“北煤南運”新的國家戰略大通道和晉陜蒙寧甘煤炭外運通道,作為3條重載鐵路之一,浩吉鐵路也是我國最長的重載鐵路運煤專線,全線長1813.5 km,可滿足華東和華中地區煤炭需求,其遠期規劃輸送能力在2億t/a以上。浩吉鐵路全線北起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浩勒報吉站,途經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7省(區),終點到江西吉安站與京九線相接,銜接多條煤炭集疏運線路,并實現點網結合、鐵水聯運功能,目前已正式開通運營。浩吉鐵路連接蒙、陜、甘、寧能源地區與湘、鄂、贛等華中地區,有利于促進西部地區資源開發,保障湘、鄂、贛等華中地區能源供應,將極大增強我國能源運輸、南北通道暢通的能力,優化運輸結構,提高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鐵路、水路承擔大宗貨物的運輸量,港口鐵路集疏運量;集裝箱多式聯運量將大幅增長,擴大煤炭“公轉鐵”,調整重點區域運輸結構,進一步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浩吉鐵路投入運營后,經過的華中主要消費區域為湘、鄂、贛3省,同樣湘、鄂、贛省域將成為核心受益區,該省域煤炭供需矛盾將得到根本性緩解。其中,湖北省主要從煤炭資源豐富的“三西”地區調入動力煤,運輸方式主要包括鐵路和水路運輸,晉、陜、豫、皖、蒙為傳統供煤省(區),而山西、陜西為湖北煤炭調入大省,陜西省通過鐵路、公路方式調運量逐年增加且已處于首位;浩吉鐵路湖北段全長330.6 km,在湖北境內跨越長江、漢江,途經襄陽、荊門、荊州3市,并經與長江航道的首個交匯口荊州江陵,實現了生產地與消費地直達輸送,改變了煤炭運輸從主產地由西向東經海運、江運到達華中地區的傳統運輸狀況。湖南省近年來能源需求旺盛,耗煤1.2億t/a以上,隨著煤炭落后產能關閉退出,自有產量逐年下降,自給能力1000萬t/a左右,過去從主產地到達湖南并沒有鐵路直達,主要依靠“鐵水聯運”,其時間長且運量有限。而浩吉鐵路的建成通車,將有利于開發晉、陜、蒙等省(區)煤炭資源,從而保障湖南能源供應。同時,湖南正在岳陽、華容加快建設浩吉鐵路在湘、鄂、贛的疏運基地。江西省同樣作為煤炭凈調入省,自給能力不足且需求旺盛,浩吉鐵路進入湖南境內后經岳陽進入江西境內,再經新余到達吉安,借助浩吉鐵路可進一步完善江西省能源輸送結構保障煤炭儲備供應,緩解煤炭資源不足的局面,能源供應更多依賴“海進江”及進口煤的情況也可得以緩解。浩吉鐵路通道下鐵路集疏運網絡見圖1。
浩吉鐵路分段運價(暫定執行價)公布,經對比運量達到后運輸成本優勢突出。浩吉鐵路分段運價如下:江陵以北(含江陵)0.2024元/(t·km);江陵-岳陽(含岳陽)0.184元/(t·km);岳陽以南0.174元/(t·km);既有線按原價。而大秦線均價在0.16元/(t·km)左右;朔黃線均價在0.12元/(t·km)左右。浩吉鐵路全長1813.5 km,按均價0.18元/(t·km)計算,全程運費在330.66元/t左右。同樣,考慮到“兩湖一江”海運價和長江口運價情況,浩吉鐵路均價在0.18元/(t·km)左右,浩吉鐵路線價格稍高。同時,考慮下游煤炭疏運基地的情況,在現有運費情況下,浩吉鐵路煤炭運輸到“兩湖一江”與大秦線海進江的運輸成本相比,到達荊門及荊州后浩吉鐵路仍然有10~20元/t左右的成本優勢,同時,考慮到鐵路運輸的時效性以及安全性較好,浩吉鐵路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公路的煤炭運輸價格一般在0.35元/(t·km),而水路相比公路約低5倍左右,在荊州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投運后,浩吉鐵路運輸可以實現低成本的水運與鐵路運輸銜接。

圖1 浩吉鐵路通道下鐵路集疏運網絡圖
陜煤集團按照“以煤為基、能材并進、技融雙驅、蛻變轉型”的發展戰略,努力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3025億元,利潤總額155億元。在2019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位列第281位。2019年陜煤集團累計生產煤炭1.78億t,煤炭銷量完成1.74億t,鐵路運量完成7300多萬t。陜煤集團緊抓當前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的最佳機遇期,充分利用陜西省發展“三個經濟”、調整和促進物流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將發展物流產業、建設大物流體系提高到戰略高度,不斷建立完善物流網絡、運輸通道、電商平臺等,抓住關鍵環節,布局重要節點,落實關鍵項目。
“十一五”時期,陜煤集團主要以提高省內運輸保障能力為目的,按照控股建設礦區鐵路專用線、積極投資相關鐵路建設,來保障礦區發展。組建了陜西紅檸鐵路有限公司,主要承擔陜北榆神礦區紅柳林、檸條塔和張家峁等現代化大型煤礦及沿線地方煤礦的煤炭外運任務。紅檸鐵路擁有2條煤炭專用線,服務神南、榆北等大型礦區,成為陜西省內首條實現“路企直通”運管模式的煤炭專用線,為陜煤集團在陜北的戰略布局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陜煤集團參股西平鐵路建設,促進和保障了彬長礦區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并實現自備列車在8個路局貫通車次、跨區運行。在加大產業和內部運銷網絡資源整合的同時,積極實施年度銷售計劃向中長期計劃轉變、分散客戶向集中戰略大客戶轉變。同時開始著手建設陜西煤炭物流體系和煤炭銷售基地,省外物流節點和布局初具雛形,大幅提升了陜煤集團的市場適應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十二五”時期,陜煤集團以參股建設重要國鐵干線浩吉鐵路、加快布局沿線、沿江、沿港重要物流節點、實現產業聯動支撐為主導思路。作為主要發起人和股東之一,陜煤集團參與投資建設浩吉鐵路運煤通道,構筑陜北能源基地至陜煤集團傳統市場湘、鄂、贛省域新通道,爭取較大的鐵路運力,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并在國家能源戰略格局中發揮更強的產業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實力。以浩吉鐵路為契機,并以提高市場占有率為目標,按照發展重點,完善煤炭物流基礎設施,全面整合物流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加強外部聯合與合作,優化供應鏈,充分發揮現有資源優勢,全面融入區域經濟發展,形成了沿線、沿江、沿港布局齊頭并進的物流發展與煤、電、化、港產業聯動局面。如沿線主要鐵路干道,沿長江及長江支流參與建設湘、鄂、贛3省及其他輻射主要省份的電廠。當前,陜煤集團在湖北、湖南兩省火電總裝機容量達858萬kW、權益裝機容量達446萬kW。同步布局沿江港口,已布局長江內河干流荊州江陵、漢江余家湖港區等;以沿港建成下水中轉、應急儲備、煤炭倉儲配送基地;并在以浩吉鐵路沿線區域輻射范圍內的“長株潭”布局株洲潔凈煤物流園區;進而以基地前移實現相關產業布局擴張。此外,加快了煤炭網上交易平臺開發建設,成立了陜西煤炭交易中心,成為我國通過網上交易實現實物交割量最大的現貨煤炭交易市場之一,實現了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整合”,有力推動了全國統一開放的現代煤炭市場體系和物流配送網絡體系的形成。
“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陜煤集團在物流產業方面按照陜西省“三個經濟”的發展戰略,發揮了陜煤物流節點布局、“第三方支付牌照”、大宗物資進出優勢,緊抓參股的浩吉鐵路運輸大通道建設機遇,加快長江中上游物流節點的完善建設[2],構建產運銷高度匹配、路港直通、鐵公水聯運的物流大格局。發展“公轉鐵”“公轉水”及綠色封閉式運輸方式,不斷降低物流成本,構建物流對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使其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已建成多個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群和煤炭配套轉化基地的基礎上,陜煤集團所屬鐵路總里程已達836 km,陜西關中區域256 km,陜北區域580 km,總運力達到2億t/a。靖神、馮紅、紅檸和榆橫4條鐵路內接神南、榆神、彬黃、關中4個礦區,外連蒙華、包西、太中銀、神朔、瓦日、大秦6個干線的鐵路集疏運系統,并和萬州、果園、涪陵、荊州、枝城、新余、九江等長江中上游物流節點相連,建成入江通道和長江中游的通江達海、多式聯運及儲配基地的物流大通道,企業成為長江經濟帶的煤炭資源供應商,擁有承東啟西、連接南北,就近面對主要消費市場;實現了煤炭的北上南下、東出西進,競爭優勢明顯,可更大程度上實現礦區資源產品優勢與區位運距優勢效應疊加,形成“沿海看國能、中部看陜煤”的新格局。同時,整合陜煤集團內部傳統的銷售和采供體系,搭建物流物資運營平臺;發揮好綜合交易平臺作用,定期發布了秦、渝、鄂三大動力煤價格指數,依托企業大集團現有產業基礎,建立線上+線下營銷方式;拓展物流、交易結算、金融支持、信息服務等綜合業務;實現全產業價值鏈的協同發展。
煤炭物流已經成為大型煤炭企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煤炭企業除了整合產權和資源外,還要從供應鏈層面上整合物流資源,因此煤炭物流在煤炭企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隨著現代化大生產格局的逐步形成,對超過億噸級規模的煤炭企業而言,發展煤炭物流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隨著浩吉鐵路建成和投入使用,煤炭儲備基地、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等相關的物流業也將在華中地區獲得一定發展,因此根據陜煤集團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發展煤炭大物流體系具有極大的競爭優勢。
在浩吉鐵路達到規劃設計的較高運力,且相關區域產業優化升級進展達到預期目標的前提下,物流產業將帶來較大的利潤增長空間及物流產業發展空間。湘、鄂、贛省域的煤炭供應模式將由粗放式供應模式向精細化供應模式轉變,將逐步由以運輸原煤為主、以滿足煤炭需求基本需要的供應模式,向以強化配煤加工、滿足下游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模式轉變[3];供應方式將由滿足短期性需要的供應模式向中長期供應模式轉變。從環保角度來看,湘、鄂、贛省域煤炭品質較差,硫分、灰分高,火電配煤需求將長期存在。
陜煤集團具備煤炭資源多、品質優、開采條件好、產能增長空間大的突出優點,隨著煤炭開發重點的日趨西移,企業在煤炭行業中的地位將越來越突出。而浩吉鐵路建成運營后,陜西將成為湘、鄂、贛省域調入煤炭的優先選擇省份。同時,陜煤集團具備華中地區較大影響力及良好的品牌形象。企業對浩吉鐵路投建運營關注時間早,已提前布局重要節點項目,并以此為核心延伸產業鏈條,配套建設省內沿線鐵路裝車設施,提高對區域內煤炭資源、產能、產量的控制力度,將極大提升陜煤集團的綜合經濟實力。
隨著浩吉鐵路的建設開通和長江中轉港口水運設施建設,陜煤集團加快了西南川渝市場的開發,目前陜煤入渝量已達到1000萬t/a,將以重慶合作為前沿重地,進一步推動化工、鋼鐵、優質煤產品等市場布局。同時,大力推動陜煤集團開創的我國跨省域“產能置換+煤炭保供+儲配基地+物流產業聯動”戰略合作新模式的進一步深化,并將根據國鐵合理運輸路徑,建立浩吉鐵路沿線最佳物流儲配基地,進而實現煤炭物流產業與電力、化工等產業聯動,同時向湘、贛等省域逐步推廣。
持續構建以煤為主、非煤為輔的物流產業供應保障體系,發展物流中心和用戶端摻配、倉儲、交易中心,拓展第三方物流,在陜煤集團煤炭主要市場區域及大物流體系涵蓋區域內進行布局設點,形成在生產地、中轉地、消費地的物流輻射節點,構建鐵路、水路、公路銜接集疏運網,建立港口下水基地與儲配基地,前移銷售陣地、拓展市場輻射區域,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鞏固和擴大市場及產業格局,打造以煤炭物流產業為支撐的大物流體系。在此基礎上進行煤電、煤化等相關產業擴張和延伸,進而實現陜煤集團煤炭及相關產品產銷兩旺、煤炭及非煤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物流電力及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鐵水聯運”及公路、鐵路、海運之間的綜合銜接,實現“鐵公水”綜合運輸的聯動效應;形成沿線、沿江、沿港的物流產業輸送布局和市場占有格局,建設煤電、煤化或煤、電、路、港的能源區或沿江沿港工業園區,實現陜煤集團煤電產業聯動、相關產業擴張的協同支撐效應;構建起跨區域、跨行業、跨產業發展的多層次資源聚合效應,發揮綜合效益的大物流體系,助力陜煤集團圍繞一流、對標一流、創建一流,到“十四五”末實現“16555”戰略目標,實現陜煤集團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