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霞
記得三年前接這個班級時,很多學生反映“寫作文好難”。學生掉進了一個怪圈:覺得作文難寫,就不愿意寫,越不愿意寫,就越寫不好,越寫不好,就越覺得作文難寫……對此,我并沒有感到棘手,因為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一、推薦好書,鼓勵學生閱讀
作文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寫作需要生活經驗的積累、語言文字的積累、思維成果的積累,只有大量閱讀,才能寫出佳作。
因此,我鼓勵學生到學校圖書館借閱書籍,還在班級設置了圖書角,放置一些有趣味性、思想性、時代性的書刊。我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結合,向學生推薦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課外書籍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如學習了課文《蜜蜂》后,向學生推薦法布爾的《昆蟲記》;學習了課文《爭吵》后,向學生推薦《愛的教育》;學習了課文《竊讀記》后,向學生推薦林海音的《城南舊事》……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選擇閱讀時間,制定閱讀計劃,鼓勵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寫讀后感的習慣。我每周批閱一次學生的讀書筆記,指出筆記的優缺點,了解學生課外閱讀情況,并將優秀的讀書筆記在班內展示,讓其他同學借鑒和學習。學生的閱讀量多了,其思維就活躍了,感情也豐富了,同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寫作技巧。
二、走進生活,積累素材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寫作要有素材,素材可以從生活中提煉。
1.觀察生活,捕捉題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達。”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生活在農村的學生要留心農村的生活特色——養雞喂鴨、種菜鋤草、釣魚捕蟬、鄉俗民情、婚喪喜事……
一次,我帶領學生進行課間活動,忽然從校門口傳來一陣鑼鼓聲。一看,原來是一群村民,他們手中都拿著三根香。隊伍前頭是4個中年人,抬著一頂轎子,上面放著一尊保生大帝的雕像……我知道這是該村的習俗,于是組織學生觀看,并向學生介紹保生大帝的事跡,布置了作文題“保生大帝在人們心中”,讓學生寫。由于學生親眼見到了儀式的過程,所以作文寫得具體生動。通過多次類似的事例引導,學生懂得了不能消極等待現成的材料,要關注生活,探索生活,留心觀察,認真思考,才能捕捉到發生在自己身邊的題材,寫作時才能言之有物。
2.勤寫日記,儲備材料
寫日記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極佳方式,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儲備好詞佳句。
我對學生日記的要求不高,鼓勵他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只要是寫他們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行。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寫出來,詞句不必優美,謀篇布局不必精巧,題目不必亮眼,只要富有情趣就行。我從接班的第一天起就讓學生堅持寫日記,哪怕寫出一句話,也要寫。我每個星期檢查一次,發現好日記就在班級宣讀,對作者提出表揚。因為堅持寫日記,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解決了“無米下炊”的難題,學生再也不為沒有內容可寫而頭痛了,寫起作文來文思泉涌,筆下生花。
三、教師寫下水文,師生共同進步
如果郎平不會打排球,又怎能訓練出揚威世界的中國女排?因此,我主張教師寫下水文,給學生做榜樣。每次上作文課,我會和學生比賽寫作文,學生看到我奮筆疾書,怕輸給我,便認真完成自己的作文。一次,寫《最尊敬的一個人》,我寫好了,學生也都寫好了。我把文章讀給學生聽。我寫的是上師范學校的第一天,爸爸帶我到新店公交站乘車的事。我讀著讀著,忍不住落淚了,一些學生也哭了。讀完我問學生:“老師的作文寫得怎么樣?”他們都說:“太感人了!老師的文章寫得真好,值得我們學習!”接著,我引導學生學習文章中描寫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的方法,然后修改自己的作文。學生修改后的作文都上了一個檔次。
四、誠心贊美,幫學生樹立寫作自信
教師批改學生作文,特別是學困生的作文時,要盡量肯定他們的勞動成果,教師的贊美,對學生寫作自信的樹立有很大幫助。
三年前,我們班的鄭翔同學最怕寫作文,每次寫作文,要么空白,要么抄襲,令人啼笑皆非。寫“我最尊敬的一個人”時,他終于寫了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老師帶他到醫院看病。雖然這篇文章語句不通順,內容也不具體,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契機。于是我在作文點評課上鄭重其事地表揚了他:“這次作文,進步最大的是鄭翔同學。他學會了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鄭翔同學當時的眼睛特別亮,還不時露出羞澀的笑容。那次之后,我指導作文時,他非常專注,寫作水平逐步提高。現在只要聽到我說“今天上作文課”,他就會高興地喊“耶”。他現在的作文水平在班上處于中上等。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教師能用“放大鏡”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并給與肯定,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學生的閱讀、作文水平明顯提高。每學期期末,學校的教學質量檢測,我班學生的作文平均成績都高于同年段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征文比賽,共有22名學生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