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再洋
(華東冶金地質勘查局八一一地質隊,安徽 滁州 239000)
滁州市黃道山地區位于華北地塊、揚子地塊及大別蘇魯造山帶三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交匯部位,郯廬斷裂帶皖東段南部東緣。區內古生界地層普遍發育。出露地層主要有震旦系~奧陶系碳酸鹽夾碎屑巖地層、侏羅系火山巖地層、白堊系紅色砂礫巖及新生界第四系。北北東向緊閉線狀褶皺,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北北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三組,其中北東走向黃栗樹-破涼亭斷裂控制了區內金、銅礦床(點)和燕山期侵入巖的分布,是一條重要的控巖控礦斷裂。巖漿巖主要有馬廠、滁縣、黃道山三個燕山期中酸性侵入雜巖體及中酸性脈巖,金銅礦化和燕山期巖體關系密切[1]。
礦區內大面積白堊系赤山組砂礫巖及新生界第四系覆蓋;侏羅系黃石壩組分布于黃道山巖體北西側白堊系蓋層之下,與黃道山巖體呈斷層接觸關系,巖性主要為安山巖、安山質角礫巖、安山質凝灰熔巖等;震旦系~奧陶系地層僅在黃道山巖體分布區見零星出露,多呈捕虜體或殘留蓋層覆蓋于侵入雜巖之上。
(1)褶皺構造。褶皺構造主要為黃道山倒轉背斜,大部被石英閃長斑巖體占據,第四系廣布,基巖露頭零星。核部為震旦系燈影組,兩翼為寒武系黃栗樹組、楊柳崗組、瑯琊山組,奧陶系上歐沖組地層。核部傾角50°~66°,翼部傾角一般40°~80°。推測軸面傾向北西,傾角較陡。
(2)斷裂構造。礦區位于區域性深斷裂黃(栗樹)-破(涼亭)斷裂東側,斷裂構造較發育。區內斷裂構造主要為與褶皺軸向一致的壓扭性走向斷層;其次為北西向橫斷層。北東向斷裂為區內最為發育的一組斷層,規模較大,部分斷層與褶皺關系密切,斷層走向往往與褶皺軸向一致,具有多次活動的特點,斷裂性質以高角度逆沖斷層為主。北東向斷裂控制區內燕山期的巖漿活動,是區內重要的控巖構造,同時亦是成礦熱液富集的構造場所。北西向斷裂為區內時代較新的一組斷裂,切割北東向構造線,斷裂性質主要為左行平移斷層,傾向北東,傾角較陡,沿斷層巖石硅化破碎,并發育有構造角礫巖。
(1)黃道山巖體。巖體平面形態呈北東~南西向的橢圓形,區內出露長約8.5km,寬約3.5km,面積約30km2。巖性主要為石英閃長(玢)巖,在巖體邊部見零星的閃長玢巖,鉆孔揭露深部還存在花崗閃長斑巖。根據侵入體相互捕虜、穿插關系,從早到晚依次為閃長玢巖~石英閃長(玢)巖~花崗閃長斑巖,表現為偏中性侵入體侵入時間較早,偏酸性的侵入體侵入時間較晚的巖漿演化特征。區內巖漿巖風化較強,地表多以半風化或風化砂的方式存在。據物探資料和鉆孔揭露,巖體向南西深部具有較大延伸。
巖體侵入于黃道山倒轉向斜的核部,巖體頂部見有震旦系燈影組-奧陶系上歐沖碳酸鹽夾碎屑巖地層殘留蓋層,地層與巖體接觸帶深度在20m~30m左右;巖體四周被白堊系赤山組砂礫巖覆蓋。據物探資料、零星鉆孔揭露顯示,巖體北西接觸帶受北東向斷裂控制,向北西陡傾;南東接觸帶呈不規則的鋸齒狀,整體傾向北西,傾角較陡[2]。
(2)脈巖。區內脈巖有閃長玢巖、煌斑巖及少量的正長巖脈,分布于黃道山巖體內,巖體南西部ZK6501深部花崗閃長斑巖體中見密集的煌斑巖群,表明巖體南西部深部構造裂隙十分發育,煌斑巖侵入時間應略晚于花崗閃長斑巖。

圖1 黃道山地區地質圖
區內銅鉬礦(化)體按成因類型可分為矽卡巖型和斑巖型。矽卡巖型銅(鉬)礦主要賦存在淺部的石英閃長玢巖和震旦系~奧陶系碳酸鹽蓋層接觸帶附近或巖體內碳酸鹽捕虜體中。受碳酸鹽蓋層范圍、厚度及捕虜體規模限制,礦化體規模均較小。
斑巖型銅鉬礦體見于巖體南西深部,由ZK6501孔揭露,鉆孔揭露巖性由淺至深依次赤山組砂礫巖~泥化石英閃長玢巖~絹英巖化石英閃長斑巖~泥化石英閃長玢巖~石英閃長玢巖~花崗閃長斑巖。礦化體主要發育在426.60m~749.90m的黃鐵絹英巖化帶及900m以下花崗閃長斑巖頂部,呈細脈浸染狀產出,原生金屬硫化物主要有黃鐵礦、黃銅礦、輝鉬礦,見有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斑銅礦;金屬氧化物有赤鐵礦,少量的褐鐵礦、孔雀石。礦化地段厚度大、品位低,以Cu含量0.1%,Mo含量0.01%,共圈定15層礦(化)體,單層視厚度0.5m~5.1m不等,Cu含量在0.1%~0.18%,Mo含量在0.01%~0.035%。
本區圍巖蝕變主要有矽卡巖化、青磐巖化、泥化、絹英巖化、綠泥石化、硅化等。矽卡巖型銅(鉬)礦有關的蝕變為矽卡巖化、硅化。區內的矽卡巖主要為陽起石、綠簾石矽卡巖,早期的矽卡巖一般沒有礦化,只有經后期構造再破碎強烈硅化蝕變位置,往往伴有銅(鉬)礦化。
斑巖型銅鉬礦化和絹英巖化、綠泥石化關系密切。ZK6501孔揭露到泥化~絹英巖化~泥化的蝕變分帶現象。外圍的泥化帶厚度相對較窄,一般不含礦,石英閃長玢巖常被淋濾成多孔狀的石英巖,并見有大量早期無礦石英脈,表明了流體的強酸性環境,屬于成礦早階段的標型礦物;中部的絹英巖化帶,厚度巨大,石英~金屬硫化物細脈較為發育;鉆孔中未揭露到硅鉀化蝕變帶,表明鉆孔位置離成礦斑巖體尚有一定距離。900m以下花崗閃長斑巖,厚度較大,鉆孔未能揭穿,可能為深部的巖基。其頂部和石英閃長玢巖接觸帶位置,裂隙發育,沿裂隙兩側有綠泥石化蝕變并有細脈浸染狀銅鉬礦化,成礦作用和花崗閃長斑巖關系密切。
黃道山巖體北東部和黃石壩組火山巖呈陡立的斷層接觸,巖體上部受碳酸鹽蓋層及捕虜體規模、厚度限制,找礦潛力不大。物探及零星鉆孔揭露顯示,巖體南東部石英閃長玢巖和奧陶系灰巖呈鋸齒狀接觸關系,有利于形成矽卡巖型礦體,可以作為黃道山地區尋找矽卡巖型銅鉬礦的重點地區。
黃道山巖體南西部斑巖型銅鉬礦成礦信息明確,僅施工一個鉆孔就見厚達五百余米的泥化~絹英巖化~泥化蝕變帶,表明引起蝕變范圍很廣,泥化帶中多孔狀的石英巖本身就是斑巖型銅鉬礦的重要找礦標志。鉆孔中雖未揭露到工業礦體,但絹英巖化帶內石英~金屬硫化物細脈發育,銅鉬礦化強烈,表明成礦流體充足并攜帶有大量的成礦物質。遺憾的是,受項目工作量限制,鉆孔中未能揭露到硅鉀化內帶及礦化的斑巖枝,但上述特征已經表明,黃道山巖體南西部形成斑巖型銅鉬礦床的可能性極大,是今后在黃道山地區找礦的主要方向。
綜上,黃道山巖體是一個多期次侵入的雜巖體,巖體南西深部花崗閃長斑巖是斑巖型銅鉬礦成礦巖體,其引起的蝕變范圍廣、強度高、銅鉬礦化強烈,在巖體南西部尋找斑巖型銅鉬礦床是今后在黃道山地區找礦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