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川
(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礦山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31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各類礦產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加。銅屬于地球上消耗最大的三大金屬之一,有專家分析,銅礦資源是未來幾年最具戰略意義的資源[1]。據麥肯錫報告,到2035年,銅需求可能由目前的2200萬噸增長到3100萬噸,且未來的需求將主要來自中國,中國的發展將直接影響全球銅資源供給形勢。
隨著全球形勢的變化,銅資源量新增很少,消耗加大,礦山產量逐年降低,有預測認為,未來一段時間銅資源的供應是疲軟的,主要是各地區加緊了對銅資源開發利用政策的調整[2,3]。國家及各地相繼編制了新一輪的礦產資源規劃,又出臺了各類保護區規定、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規定,因此,企業在開展銅資源論證時,又增加了諸多風險,項目前期研究工作的扎實細致和可靠程度對項目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4]。
銅資源評價是前期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內容[5-7],是在發展戰略規劃、市場預測、政策環境、資源評價和開發評價的基礎上,對項目進行政策、技術、安全環保、經濟等方面的分析論證,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位于川西橫斷山脈地區,經濟欠發達,交通條件一般,水系植被發育,高寒山區。20世紀60年代,對該區開展過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在重點工作區開展了礦產地質普查,地表露頭礦體曾有民采老硐。近年來,主要針對普查區開展過地質詳查,主要對深部的隱伏礦體進行了勘查評價。礦區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環境地質條件為中等,水文地質條件簡單。
該項目目前屬詳查階段,提交詳查地質報告。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銅礦、斑銅礦、孔雀石等,脈石礦物主要有白云石、方解石、長石、石英等。采用平行斷面法(邊界品位0.2%、最低工業品位0.4%),估算礦體(332+333)類銅礦石量4200萬噸,平均品位1.07%,金屬量約45萬噸,伴生銀190噸,平均品位4.5g/t。
主要設計指標:采礦損失率15%,貧化率10%,推薦規模3000t/d,選礦回收率85%,精礦品位20%。
采礦方法以空場法為主,具輔以嗣后尾砂/廢石充填,采用平硐+豎井+斜坡道聯合開拓方案;選礦采用傳統的三段一閉路破碎流程。
主要有采、選、尾及相應配套的公輔設施。建設投資約14億元,包括開拓、井建、設備及安裝、勘查、征地等費用。
項目稅后財務投資內部收益率不到1%,凈現值為負,財務凈現值為負,項目效益差,經濟上不可行。
鑒于該區提交的地質報告顯示了較好的資源前景,同時已估算近50萬噸的資源儲量,且地質品位較高,在國內已屬較大找礦成果。為何經濟評價顯示項目不可行,這是很多同仁未曾想到的結果。
經過敏感性分析后,產品價格、成本、生產能力及投資是該資源開發利用經濟性的主要制約因素。具體分析如下:

圖1 敏感性分析圖
3.1.1 礦體因素制約
礦體主要位于背斜構造的東翼,礦體走向延伸600m~2000m,傾向約500m。主礦體自下而上共四層,分支復合現象明顯,夾石較多,礦體厚度變化系數大,采礦損失率大。
3.1.2 生產條件制約
分支礦體走向傾向(長軸短軸比)約3:1,且礦體內部厚度變化大,推薦的空場采礦方法按照采場結構后,中段有效礦快數9個,中段最大生產能力2250t/d,但是從回采順序、中段建設接替等因素考慮,僅能維持100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很難達到120萬噸/年及以上規模。
3.2.1 建設內容局限
目前所選擇的建設方案僅為傳統的開發方案,自動化程度機械化程度低,未考慮當前及今后有關礦產資源方面的井下六大系統、數字礦山、智能礦山、綠色礦山建設方面的內容及投資。
3.2.2 外部條件較差
礦區位于較落后地區,電力負荷低,項目點僅有簡易鄉村公路想通,外部條件相對較差。
(1)資源利用率較低。銅礦物主要呈條帶狀、團塊狀分布,礦化不均勻,雖然地質品位大于1%,但是采出品位、入選品位較低,貧化率高,設計選礦回收率85%。
(2)單體礦石價值低。礦體主要伴生有益組分主要為銀,無其他達工業要求的共伴生組分,單位礦石價值相對較低,本礦體噸原礦成本僅為280元/噸。
(3)生產成本逐年攀高。人工、生產原料、燃料稅收、設備、管理等方面的成本費用與同類礦山相差無幾。但是作為新區,在當前礦產資源領域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過程中,進一步的資源驗證、權益金、尾礦庫總量控制等政策無疑會進一步對生產成本產生較大影響。
(4)工業場地建設影響因素多。項目區地表選礦廠、排土場、尾礦庫等工業場地的征地,概算費用約萬占20%,而且是否涉及基本農田、生態紅線、搬遷補償等問題,也是直接影響項目建設及成本攤銷的重要因素。
現行多數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評價,有別于傳統的經濟評價,主要是隨著政策的變化、環境的優化而隨之變化,它綜合考慮了地質、資源、技術、經濟、環境等諸多因素[3]。全面評價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環境效益等,是以礦產資源對企業、對社會的“發展貢獻”角度出發的[8]。
按照基于發展貢獻理論的礦產資源綜合評價方法,對資源進行經濟評價,主要考慮資源條件、技術條件、建設條件、經濟評價及其他不可確定因素,形成了新時期綜合評價體系(詳見圖2)。

圖2 基于發展貢獻理論的綜合評價體系內容簡圖
隨著我國礦產資源領域改革的推進,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影響是多因素的,在國內不同地區、環境及地方政策不同,對當地所賦存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均存在影響。在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評價時,應結合資源、技術、建設條件、環境、政策等因素充分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