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宅家的日子,有了最多的時間用來追劇。我最近在追的劇是《安家》,原版是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專門講如何賣房,如何對應各種千奇百怪的需求賣各種高難度的房,對應此時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普遍焦慮,正當好好學習。
不管劇評家們如何吐槽,作為行業觀察者,我是看進去了。我朋友圈里專研賣房的黃章林甚至為此開了直播賣房課,專講劇中的賣房技巧。我看到的點不在于賣房,而在社區服務,顯然賣房是當下社區服務中最大的產出,但社區服務的金礦遠不止于此。
這部劇的劇本雖然改編自日劇,但經金牌編劇六六一改編卻非常接國內的地氣。劇中的中介門店品牌雖然做了加工,但“安家天下”四個字仍不免令人聯想“安居客”“鏈家”與“房天下”,特別是招牌的底圖明顯就是套用鏈家。故事發生在上海,講的是全國品牌兼并上海本土品牌后的故事,又不由令人聯想2015年的北京鏈家合并上海德佑,那是鏈家走向全國化的第一步,雖然也出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故事,但事實證明這一步走的至關重要,由此才有全國獨大的鏈家網,才有后來的貝殼找房,才有如今渠道倒逼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轉型。
劇中的雙店長,北京派來“繳槍再殺”的孫儷代表狼性文化,善于鉆研客戶需求和產品特點,有的放矢“沒有賣不出去的房”,管理上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一切以業績說話,不做多余的動作;本土佛系店長“徐姑姑”徐文昌則代表海派的精耕細作思維,快樂工作,走心服務,深耕區域與居民做長期可信任的好鄰居,通過長期的關系維護樹立獨樹一幟的品牌(以明顯區別旁邊不擇手段的“野雞中介”)。兩種看似水火不容的文化,最后卻奇妙的形成組合,變成獨門大殺器,真正讓其他渠道,無論是線下的門店,還是線上的渠道,都無法與之抗衡。
2016年我曾寫過一篇《誰能想到終結打印社的竟然是鏈家》,正是鏈家通過兼并重組完成全國布局之后的事情,正是那時開始在鏈家門店增加了一系列免費的社區服務,鏈家的門店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老人們把那里當做據點(就像劇中演的那樣,看孩子、看狗、代收快遞,只要是居民需要的)。正是這樣的“自找麻煩”拉近了客戶與業務員之間的距離,客戶真的把業務員當做朋友,有事就去麻煩,麻煩多了什么事也就都找一個業務員來辦(我的一個鄰居就已經通過一個業務員做了多次的買房、換房、租房,甚至還不斷推薦身邊的朋友去找這個業務員)。正是這樣有溫度的鏈接加上狼性的執行效率,讓鏈家一騎絕塵,有底氣用“真房源”和“真客源”橫掃天下。
這次疫情讓一部分線下實體商業被迫關門,很多成功轉型線上的零售不知還需不需要再回到線下。線下卻有一個幾乎唯一的受益者——社區商業。疫情之中,社區商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生活保障功能,成為社會的穩定器。社區商業也趁此時機成功的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打通,它們成了生鮮配送的前置倉,它們是餐飲外賣的中央廚房,是分布式辦公的聯絡點,是居家商務的會客廳。
未來究竟需要更多中心化的聚集,還是去中心化的分散?究竟有多少事情需要通過更多共享的公域來解決,有多少需要更精準聚焦的私域來實現?城市的發展是需要更多高樓林立的CBD,還是更廣泛更多元的產業單元?零售商業的未來要靠更多以體驗為主規模更大的購物中心(或綜合體),還是更靠近居民主打剛需消費的社區鄰里中心?最后一公里的突破究竟是在看似更有管理權限的物業公司(無論是劇中,還是現實的疫情期間的隔離管理,似乎他們都是需要去買通的通道),還是在更與居民貼近的社區服務商手中?
最近,我們組織了一次“社區商業發展機遇”的線上研討沙龍,討論疫情結束之后社區商業的長期發展趨勢。大致形成這樣一些共識:
(1)社區商業目前還缺乏品牌連鎖化運作,這不是問題,便利店、生鮮超市已經做到了,KIMCO式的品牌社區服務綜合體在中國存在爆發式發展機遇。
(2)作為民生工程,社區商業將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將會重點扶持,如今以菜市場、街鋪為代表的社區商業顯然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社區商業中心的升級改造將會是重中之重。
(3)社區商業存量數以百億平方米記,是最大的一塊的存量資產,社區服務前景廣闊,可承載的內容豐富,勢必成為地產商和資本的下一輪競技場。
(4)中國的城市化尚未結束,特別是郊區大盤已是房地產開發的主流,住與商即構成這樣地區的“城”與“市”(比如北京的望京就是這樣),社區商業的配置決定新城品質(參考鄰里中心之于蘇州工業園),開發商今后的攻城略地需要社區商業的協同作戰。
(5)社區商業的客戶以社區中的主力活躍客群為主,可分為:居家老人、親子、全職主婦、宅家青年等,可總結為“老幼孤獨”,生意就應該圍繞他們展開,所以主要業態需求會是:便利店、生鮮超市、社區醫療、康養、托管、幼教、社交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咖啡或社交型書店、共享辦公等)、滿足一人食的便民餐飲、可實現私密化的美容、健身等。
(6)社區商業與線上高度融合是必然趨勢,是“線上下單、線下體驗、及時配送”的終端點,通過線上社區商業網點可以形成緊密互聯,變成“前置倉+新零售”,成為商品供應網絡的末梢,成為商品全流通重要環節,未來零售的主戰場可能就在社區商業。
(7)社區商業的延伸就是社區服務,這也是社區商業成立的根本,有溫度的鏈接才是一切商業化的根本。現代商業將走向內容化、窄眾化和社群化,由社區而社交而社群是社區商業的必然演化,做好服務,鎖定會員,深度挖掘,高頻交易,社區服務的前景就會無限廣闊。
走出北京,走向全國,兼容南北文化之長,造就了今日之鏈家帝國。走出開發,走向服務,兼容線上線下之長,必是地產下半場的未來。無論是通過物業的升級將住戶轉化成用戶,還是通過社區商業的整合成為社區生活綜合服務商,擺在眼前的道路從來都沒有如此清晰過,從社區的制造者轉向社區的服務者,我們才能看到真正長遠的未來。
作者簡介:陳方勇,城智更新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