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養殖與利用系統是以南宋葉金揚發明的淡水珍珠附殼養殖技術為基礎,以當地珍珠產業為龍頭而形成的文化系統。遺產地位于浙江省德清縣東部阜溪街道、乾元鎮、新市鎮等8個鄉鎮單位,核心保護區為洛舍鎮砂村、鐘管鎮蠡山村和雷甸鎮水產村,總面積23.23平方公里。
德清地處杭嘉湖平原水鄉,河港縱橫,水質優良,適合淡水蚌類生長繁殖。德清人民也因此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水域資源從事珍珠養殖至今,形成了包括人工植珠技術、珍珠養殖管理技術、珍珠品質鑒定技術、加工及深加工技術、魚蚌混養技術、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內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
河蚌通過鰓、唇瓣、纖毛過濾作用攝取水體中浮游植物和有機碎屑完成攝食。通過攝取水體中的有機物改善水質,抑制藻類過度生長,提高水體透明度。德清人民遵循傳統技藝選擇母蚌,從事珠核制作、插核、養殖、取珠、加工等生產環節。值得一提的是,在珍珠養成后,德清人民將珍珠取出,然后將珍珠內的雜物去除,再次將珍珠移植,便可使生產出的珍珠更加完美。
隨著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新技術選取貝類外套膜上皮做珠核材料,移植到育珠蚌體內,培育的珍珠個大、光亮、圓潤、鮮艷,優質珠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時珠蚌成活率也提高到95%以上。
歷代德清人以淡水珍珠養殖為主。在長期的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以紀念葉金揚為主題的獨特傳統祭祀習俗文化,如“放魚秧”“拜塘頭五圣”“吃魚湯飯”等。
如今,德清已經形成了從河蚌養殖到加工珍珠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德清珍珠被用來制作成各種式樣的項鏈、耳環、手鐲、戒指等,同時,它還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具有保健、美容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