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當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仍與生活實際脫節,學生解題能力雖有所提升,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較差。為此,我們以實際生活為載體,按教學進度開發了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驗證數學規律、發現數學結論。
一、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的基本性質
數學生活實驗課程是一門課后輔助課程,寓理于生活,幫助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這門課程促使學生手腦協同,做思共生,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基本技能,感悟數學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的目標
通過“勞力上勞心”的數學生活實驗,改變數學與生活脫節的現狀,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便是數學生活實驗課程的總體目標。參照董林偉、孫朝仁老師的現象解釋、原理探究、方法發現和問題解決這四個維度,我們對總體目標進行具體闡述,結果如右表所示。
三、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設計思路
數學生活實驗課程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從生活中尋找和創造微實驗內容,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設計思想
數學生活實驗課程以認知、思維、情感等作用于環境并進行交互作用的具身學習為旨歸,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和工具,對生活中的素材及問題進行數學化的操作,幫助學生學會發現、分析、思考和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在直觀化、具體化、數據化的操作過程中實現學習方式的嬗變。
2.設計原則
數學生活實驗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為主題,以綜合發展為目的,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為突出其反哺價值,應遵循以下原則。
目標性原則 設計者事先要有目的地設計數學生活實驗的目標,充分考慮實驗預期達到的目的及發揮的作用。數學生活實驗的目標應指向明確且能夠達成,以教學中的重難點、疑問點、生長點和延展點在生活中的體現和運用為落腳點。
即時性原則 數學生活實驗以蘇教版教材教學內容為藍本,實驗的開展應與教學計劃同步,注重即時性。教學前、教學中及教學后的分享與嘗試均是具有時效性的開展方式,起到納新、鞏固、補充及延伸作用。
多樣性原則 實驗方式的多樣性,文本分析、動手操作、演繹推理等,符合學生的需求即可。呈現方式的多樣性,視頻播放、PPT展示、實驗演示等,呈現時直觀形象即可。
3.設計范式
數學生活實驗本質上是以數學問題為出發點,以獲得數學結論為目標,充分展示探究過程的實踐活動。根據實驗目的及應用知識等差異,將其分為理解型、驗證型、探索型三種類型,不同類型有不同的步驟。(如圖)
四、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的基本內容
從生活出發學習數學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為此,依據小學數學生活實驗總體目標,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系統開發和設計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的基本內容,使之直觀化、具體化、可操作化。
1.總體內容安排
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大領域設計生活實驗內容,對應比例約為30%、40%、15%、15%。“圖形與幾何”領域設計的生活實驗數量最多,“數與代數”領域次之。
2.分學段內容安排
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數學生活實驗的內容分學段安排,第一學段為1—3年級,第二學段為4—6年級。
第一學段學生的思維開始從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學生往往只注重知識的學習與積累,不關注知識間的聯系,也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為此,數學生活實驗的開展以觀察、操作、發現為主,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與理解知識的價值,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第二學段的學生逐漸注意到問題背后蘊含的數學思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感悟。隨著解決問題過程中方法與策略的多次運用,學生能夠逐漸概括數學思想。為此,數學生活實驗的開展以猜想、操作、驗證、解決問題為主,指向學生數學思想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小學數學生活實驗課程解放了學生的雙手、大腦和嘴巴,讓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和運用真知,真正起到“勞力上勞心”的最佳效果。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將對數學生活實驗課程設計不斷地進行修正和完善,以期實現從“數學去生活化”向“數學生活化”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