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如偉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智慧課堂已在各級各類課堂上生根發芽。未來的課堂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學習,將更多地關注師生的共同成長,而智慧課堂正是以追求學生的人格成長、促進學生的智慧發展、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為目標的理想課堂,是致力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課堂。
教育信息化語境下的智慧教育
一、智慧教育
在教育信息化的語境中,智慧教育應該理解為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教育信息進行智能數字化采集,通過智能信息技術對采集的信息進行智能信息處理和智能決斷,通過信息化終端反饋并服務于教育,從而提高教學與管理效率,最終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顧名思義,就是用人的智慧來談機器的智慧、教育的智慧。我們經常說,這個校長、這個教師很有智慧,但不會說這個學生很有智慧,只說這個學生很聰明。這就涉及經驗積累,對機器來說,就是大數據。如果有數據,我們就可以做到智慧。第一,我們在課堂中要對數據進行采集,這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第二,數據采集完之后,要告訴學生或教師他們的問題所在,然后對數據進行信息化處理和決斷,最后服務于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所以說,智慧教育的關鍵是教育信息的智能數字化采集,核心是教育信息的智能處理和決斷,目標是提高教學與管理效率,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二、課堂教學改革
智慧課堂強調的是課堂教學改革,而不是信息化設備展示,設備是為教學服務的,是用來提升教學效率的。如果做不到這樣,再多的設備也是浪費。此外,既然是課堂教學改革,一定要有課堂改革方案。我們提出多任務混合式精準課堂教學方案,理論依據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任務驅動學習理論、混合式學習理論,基于智慧教育的課堂環境,即提供信息化平臺、教育大數據等。
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多任務混合式精準課堂教學中,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引導、補充和完善,注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此外,對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我們也有精準的評價。很多教師運用了信息技術產品之后會有疑問:為何課堂效率不升反降?有的教師在備課時,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地方做加法,增加了課堂容量,最后課堂效率反而會降低。所以,教師要做好融合、解構和重構,明確課堂目標,圍繞目標來設計教學板塊以及活動形式。
三、教學設計流程
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簡單、可操作的課堂備課的教學設計流程。
確定目標。這堂課的目標是什么,一定要非常清晰。很多教師到教室里了,還不知道這堂課要完成什么目標。
明確任務。有些教師課堂上滿堂灌,學生學得很懵懂,不知道這堂課的任務是什么。
設計活動。明確任務之后,要根據任務設計相應的活動,每一個任務都應該對應一個活動來輔助教學。目前的活動大概有五種類型:第一種,學生只要帶著耳朵和嘴巴,聽聽看看就行了,比較簡單。第二種,師生互動,需要學生回答問題,進行一些簡單的互動。第三種,班級分享,學生要動手做,做完了拍照上傳,形成班級共享知識。不管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都可以參與來形成班級的集體知識。第四種,小組活動,需要在小組內共同研討,難度較大。第五種,在線作業,教師可以通過這種形式了解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根據具體任務,選擇性地設計具體的活動形式。
四、“三精準”原則
智慧課堂,也就是說課堂是智慧的,判定的依據是精準化教、個性化學。課堂教學要圍繞“三精準”原則展開,解決課堂中的問題。
精準了解學生的參與情況。很多時候學生根本沒有在聽課,他到底是學會了還是聽不懂?教師必須要了解這一點。
精準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一堂課學完以后,有多少學生能正確建構所學知識?對此,教師也必須了解。
精準了解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教師要了解學生在知識建構中存在哪些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講解。由于很多教師不重視學生的問題,學生的很多問題從課堂帶到課后,甚至帶回家。
五、課堂教育評價
國內外很多相關比賽的評價指標都是傳統的,如信息化教學能手大賽。評價不改,課堂就永遠不會有變化。這次江蘇省首屆智慧課堂創新教學大賽,我們就把智慧課堂的核心或者說怎么去評價智慧課堂體現在評價指標表中。如引導學生參與,參與情況怎樣體現;引導學生自己評價,怎么去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怎樣參與,怎樣得到啟發;等等。這次大賽我們沒有請教育院去評價,而是請信息技術教師去評價,因為我們想慢慢地改變課堂教育評價,不希望再用傳統的方式來評價現在的智慧課堂。我們要看效果,看過程,看學生的學習情況。
我們反復強調,學生在一堂課中使用平板電腦的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否則就不太合適。學生的終端究竟應該如何使用?怎樣讓課堂有智慧?應用智能終端可以解決課堂上的哪些問題?我們總結了四個方面:師生互動、數據采集、資源推送和智能評價。如學生的當堂作文寫完后,課堂上教師無法及時評價,但只要上傳到終端,每個人的評價結果就都出來了。又如小學語文學習內容包括聽、說、讀、寫,關鍵是讀和寫,其中寫又更重要,如果我們有智能評價,學生寫一段話就能直接給出評價,學生和教師馬上就能看到,教師也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另外,智慧課堂一定是常態化的。最早的時候,江蘇省蘇州市想做未來教室,我堅決反對,因為信息技術是要促進教育公平,而未來教室會引起新的不公平。我們應該做的是常態化課堂,我們研究院的目的是要把這個技術落地,要解決常態化問題,這是我們的核心和宗旨。
把課堂還給學生
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成績的核心在于教師,教師需要提高備課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強調學生的參與性,這點在課堂設計中尤為重要。但是,“把課堂還給學生”在真正推行過程中難以實施。江蘇省南京市曾出臺過“教師上課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政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政策已經“蕩然無存”。如果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要做些什么?教師需要借助現代化終端來解決課堂中學生干什么的問題,教師要成為教學的設計師,將多元化的學習活動、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問題解決和思考方法計劃融入教學設計中。但是在大量實踐之后,我們發現教師很難做好這樣的教學設計。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將重點放在“教師ICT能力三階標準”上,希望借助標準,讓教師一步步成為教學設計師。
第一階段:基礎標準——會用。在實際推行中我們發現,有部分教師不能進行課堂設計,基于這樣的現狀,采取的對策是“依葫蘆畫瓢”。找優秀案例,讓教師有“依葫蘆畫瓢”的對象,按照優秀課程案例中的教學設計進行實際教學,同時,加之相應的培訓輔助。舉辦智慧課堂、創意大賽等活動,大量地錄制視頻,就是為了讓教師有“依葫蘆畫瓢”的對象。
第二階段:進階標準——融合。在“依葫蘆畫瓢”之后,教師需要自己去解決融合的問題。教師經過一定的訓練之后,在優秀課程案例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把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進行更好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
第三階段:最高標準——創新。教學設計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出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方案,這個環節需要教師的共同參與,進行教學設計創新。
根據國內外的教學設計經驗,“教師ICT能力三階標準”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標準和要求,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安排、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