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嚴芳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未來,社會對每個人的信息素養要求也將大幅提升。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任務除了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性問題,讓學生在用中學,學用結合,最終能夠學以致用。下面,本人就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定位談幾點看法。
一、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往往與課前的準備有著密切的聯系。俗話說,有備無患。在上課之前,我們應做好充分的準備,設計好上課時的每一個步驟,并想清楚學生可能會提出哪些問題,如:遇到學生不易聽懂的環節應該怎么辦,課堂上有調皮的學生又如何應對,等等。與此同時,準備相應的應變之策。對那些學生難以弄懂的、難以掌握的知識點,教師不妨事先把它們做成一個簡單的課件,利用一些多媒體輔助軟件進行多維講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
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各種條件的制約,教師總是在教學過程中充當著“講述者”“領導者”甚至是“主導者”的角色,課堂上學生都是圍著教師轉,真正屬于自己的活動時間非常少。但信息技術課程因其特殊性,決定著在課堂上學生應有足夠的時間自主去動手、去操作、去實踐。在此情況下,教師所占用的時間就必須要有一個度,所講授的內容必須精練,教師只起到“引導者”的作用,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演練。
例如:在講述Windows附件中的“繪圖”時,教師在講清楚基本操作之后,向學生演示幾個實例的制作過程,再讓學生自主畫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畫。然后,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挑選幾幅畫得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演示。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全班的同學面前展示時,心里肯定特別自豪,也就更加堅定了他學好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信心;而那些作品沒被展示的學生,當看到其他同學的作品在展示時也會暗下決心:以后自己一定要認真聽講,多動腦筋,爭取下次也讓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同學們面前露露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學習的積極性便自然而然地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教學也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三、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授課的步驟一般都是講解—練習—再講解。這樣,教師無形之中就把自己凌架于學生之上,很難與學生打成一片,走到學生當中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也不斷增加,如今,他們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多種渠道進行知識的獲取,甚至還可以結合自主思考和實踐,總結和創新出自己的學習觀點。在某些知識點上,學生可能了解得比教師還詳細。因此,教師也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真正走到學生當中去,讓學生覺得你不僅是老師,但更像他們的朋友。
例如:在教授“認識鍵盤”這一課之前,可以利用“金山打字通”軟件的特點,師生坐在一起進行一次小小的游戲比賽——青蛙過河(或其他),看誰的四只青蛙最先到達河的對岸。游戲可分三場:第一場讓小組之間比賽,每組選出過得最快的一個;第二場讓每組勝出的選手進行比賽,選出最快的一個,然后讓這個學生講一講他為什么能那么快就把青蛙送過河去;第三場,讓最終獲勝的學生跟教師比賽,看看誰能獲勝。這時,學生們的熱情高漲,教師便可趁機向學生解釋取勝的原因,然后再導入講解“認識鍵盤”這一課,這樣一來學生們學起來也更加用心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正確練習后,學生們在無形之中就掌握了整個鍵盤,教師教得開心,學生學得愉快順心,何樂而不為呢?
由此可見,當教師作為信息技術課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堂課,只有事先設計好了,才能對課堂上的一些突發事件有所準備,不至于手忙腳亂;只有組織好,才能把學生朝正確的方向加以引導;只有在激發學生真正的求知欲的基礎上,把師生的距離拉近了,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認同你,愿意與教師共同探索,這樣才能真正完成好一堂課。這三者的完美結合也將會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的方向明確,并且樂于實踐勇于創新。
總之,社會在不斷地進步與發展,要求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在一個全新的教學環境下,給學生一個平等學習和展示才華的平臺;促進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點燃學生內心深處的創造性火花,為社會培養實踐型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