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哈密市纖維檢驗所)
近年來哈密市棉花生產在市場機制作用、自治區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促進,以及政府各相關部門的齊抓共管下得到了快速發展,2008年棉花產量達到了9.5萬噸,成為哈密又一個外銷率高、效益較好的大宗特色農產品,棉花產業已成為帶動哈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但受區域政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使得哈密市棉花產業存在著科技支撐力量不足、產業鏈條短、品質結構單一、生產管理水平低、加工企業重復建設嚴重、質量誠信度低等問題,影響了產業競爭力。自治區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推行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為提升哈密棉花產業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產業的發展仍需結合實際,認真研究、制定并實施有效的產業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
1.生產發展迅猛,總量持續增加。隨著棉花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棉花市場的逐步放開,棉花市場的壟斷經營被逐步打破,“賣棉難”問題有效解決,極大地促進了農戶植棉積極性,受市場需求增加、棉價直補的拉動,近年來棉花生產發展迅速,面積逐步擴大,產量持續增加。2000年,哈密棉花(含農十三師)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30萬畝和2.5萬噸;2010年為40萬畝和4.5萬噸;2015年為62萬畝和8.2萬噸;到2018年,種植面積68萬畝,皮棉總產量達到9.6萬噸,面積和總產量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26倍和2.84倍。
2.科技投入增加,單產水平提高。隨著耕作和種植方式的改革,哈密多次更新篩選優質、高產、早熟品種,如新陸中46號,新陸中50號,天元2號、3號、6號、9號,河南1號,河南2號,瑞豐1號等品種,大力推廣藥劑拌種、配方施肥、生物肥料、地膜覆蓋、滴灌灌溉、病蟲防治、“矮密早”栽培管理、化控化調等模式化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有效地促進了棉花單產的提高。“十五”期間棉花平均單產為85公斤/畝,“十一五”期間為110公斤/畝。“十二五”期間達到130公斤/畝。“十三五”繼續保持這一水平,平均單產為135公斤/畝,比全國棉花平均水平每畝高20余公斤。
3.布局逐漸優化,區域向哈密市伊州區集中。早期,棉花生產在山南伊州區和山北伊吾縣零星分布,隨著種植結構的不斷調整,棉花生產逐步向氣候條件適宜、種植基礎較好、產量水平高的山南伊州區集中,形成了以伊州區大泉灣鄉、二堡鎮、西戈壁鄉及紅星一場、二場、四場火箭農場為主的棉花主產區。
4.加工業發展迅猛,裝備水平有所提高。自2003年起新疆棉花收購、加工和經銷市場全面放開后,哈密緊隨步伐,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到2005年底,哈密有各類棉花加工廠22個,年棉花加工能力已超過10萬噸皮棉。恰逢全國棉花質檢體制改革之際,更新400噸打包機6臺、96片以上軋花機24臺。隨后的10年,陸續經過老舊改造、增置新線、新建加工廠等,至2015年,哈密擁有400型打包機、在線測水、稱重等國產先進設備組成的智能型加工廠28個,生產線30條,并一直延續至今。
5.龍頭企業逐步形成,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 。隨著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和產量逐步提高,通過重組、兼并,一些棉花產業龍頭企業在哈密逐步形成。哈密信合棉業有限公司和農十三天元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是地方和兵團所屬的兩家龍頭企業。哈密信合棉業有限公司擁有1萬畝棉花流轉土地、4個棉花加工廠、一個棉花監管庫和一個紡紗廠,具有4萬噸皮棉年加工能力、5萬噸倉儲能力。2018年因經營不善,目前屬停產狀態。農十三天元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擁有7個棉花加工廠、一個棉花監管庫,具有7萬噸皮棉年加工能力、5萬噸倉儲能力。企業逐步進入規模化、集團化。規模化、集團化企業對棉花收購形勢的主導作用日益明顯,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2019年僅農十三天元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棉花收購量已占到棉花總產量的50%。
1.哈密棉花市場供求。近幾年國內棉花產量縮減、儲備棉進入低位,供應逐步縮減導致市場對遠期存在夢想,但受中美貿易戰引發國內及全球經濟下行影響,需求萎縮,供大于需仍然延續,棉花市場悲觀。因紅棗、葡萄農作物價格下探,受益于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深入推進,棉花已成為農戶增收的主要農產品。鑒于哈密棉花色白,加工工藝先進,物化指標較好,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仍然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2.種植條件優勢突出。哈密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降雨量極少,生物資源豐富,光照資源充足。使得我市棉花種植具有病蟲危害輕和種植集中度較高優勢;生產的棉花具有色澤潔白、雜質含量少、回潮率低的質量優勢;棉花種植具有單產高的優勢,為棉花生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生態建設要求迫切。水資源緊缺是影響哈密農業生產的最主要因素。哈密地處干旱、半干旱區,生態環境脆弱,資源性缺水嚴重,綠洲內部和邊緣地帶生態日趨退化,水資源供需矛盾日顯突出,特別是煤電化基地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在哈密上馬,對哈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提出新要求。自2019年實行農業水權水價改革,退耕保水。在哈密農業結構中,棉花屬高耗水作物,較哈密瓜、大棗費水10%~20%,但結構已基本合理,棉花耕種面積將減少20%~30%。
4.紡織原料需求呈多元化趨勢。由于地域、氣候及加工方式的區域優勢,哈密棉花顏色潔白,回潮率、雜質小,成熟度好。多年來的棉花產業經營,使得哈密能隨著市場配置棉花需求,呈現出多元化供給的趨向,哈密棉花用于高端民用絮棉加工產品,早已蜚聲中國絮棉市場,紡織用棉也具有一定品牌效應,棉花暢銷內地省市。棉花銷售價格高于新疆棉花平均銷售價。
由于棉花產業發展受地域、氣候、資金、人才、觀念和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影響著哈密棉花產業的競爭力,主要包括:
1.棉花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過度,經營能力較弱。棉花加工企業技術含量低、進入門檻低,在棉花市場放開后,受國內棉花需求快速增長的刺激,投機機會較多,致使各類資金對棉花收加企業的投資積極性高漲,但加工企業數量和能力的過度擴張、管理基礎薄弱以及經營手段的落后,降低了棉花產業的整體市場競爭力。目前,年棉花收購加工量在3000噸以上皮棉的企業15家,其中收購加工量在5000噸以上的僅有5家。截至2019年底,除哈密信合棉業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均處停業狀態,再無一家專業棉花收購、加工、經銷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質量控制能力弱,收購加工質量管理較差已成為棉花加工企業的軟肋。
2.科技支撐力量薄弱,棉花品質低。雖然哈密棉花生產有了長足發展,但與疆內優質棉基地相比,在種植技術研究開發、優良品種選育、標準化工作等方面顯得薄弱。一是種子管理以及優良品種選育、推廣工作滯后,種植品種雜亂問題較為嚴重,區域內竟有50多個棉花品種在種植,真正適宜自然氣候條件、品質好的自育品種不多且種植面積不大;二是棉花種植生產的標準化工作滯后,尚未形成成熟的棉花種植標準,也沒形成一個可供推廣的作業規范。科技支撐力量的薄弱,影響了棉花品質的提高。據棉花質量檢測分析,2019年度棉花的顏色級分布:白棉1級占4%,白棉2級占37%,白棉3級占58%,白棉4級占1%;平均長度為28毫米、馬克隆值A級棉比例為10%、斷裂比強度中檔比例為72%。與2018年度相比,棉花的平均顏色級、馬克隆值、斷裂比強度數據反映出棉花顏色級高、斷裂比強度好的優勢已逐步下降,馬克隆值劣勢凸顯。
3.價格不穩定,種植面積波動大。近幾年,棉花的種植生產與棉花市場的價格、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形成了密切的相互作用關系。由于目前實行棉花種植的政府補貼政策,棉花保險機制尚在試點階段,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還不完善,區域實行水權水價改革退耕保水,2018年中國內地棉價大幅回落,2019年度棉花種植面積下降了15%,導致棉花產量從9.6萬噸下降到8.5萬噸,下降幅度達11%。
4.不良競爭嚴重,質量信譽不佳。棉花企業的競爭集中在收購市場上,爭搶資源情況極為嚴重,棉價在一波又一波的爭搶中被盲目抬升,棉花質量也在激烈的爭搶中被忽視甚至被破壞。籽棉收購價格哄抬,個別企業在失去理性的棉花資源爭搶中走入困境。個別企業拖欠棉花收購款,質量信譽缺失嚴重,導致經營困難或者停產停業。
雖然哈密市棉花生產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優勢,作為具有良好經濟效應的棉花生產仍有著一定的發展前景,但由于科技支撐力量不足、企業低水平重復建設過度、惡性競爭嚴重、質量管理薄弱、市場誠信度低、產業化水平低、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的存在,影響了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對此,結合國家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深入推進的有關內容,提出以下幾項對策措施,供有關部門和企業參考。
1.加快技術改造,加速提升企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一是促進棉花加工企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進程。通過棉花收購加工企業質量保證能力認定、發放政策性貸款、收儲大包型棉花、免費進行公證檢驗等措施對規模大的企業予以政策性支持,促使加工企業快速提升技術裝備和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不在布局規劃內、企業規模及加工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達不到要求的企業將被逐出市場。二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現代物流體系。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后,運用條碼技術對每包棉花實行信息化逐包編碼,作為每包棉花身份和質量、數量狀況的信息載體,使棉花購銷各方可通過全國棉花質量信息管理系統準確及時詳細了解每包棉花的質量、數量信息,在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和鄭州期貨市場開設棉花現貨和期貨交易,開展棉花電子網絡交易,提高棉花交易效率;采用國際通行的大包型包裝,實行機械化搬運,在存儲倉庫實行計算機網絡化管理等等,促進棉花現代物流體系的建設。三是實現兩個轉變,提高公證檢驗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實行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后,棉花公證檢驗由目前的事后監督型向事前監管型、由感官經驗型檢驗向客觀儀器化檢驗轉變,有利于明確交易中的質量責任,最大限度地減少質量欺詐行為的發生,為我國棉花規范有序市場的建設提供可靠的保證;有利于提高質量檢驗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為因素對檢驗結果的干擾,有效地提高公證檢驗結果的權威性和公信度。四是國家宏觀調控有了及時可靠的數量、質量依據。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后,由專業纖維檢驗機構在棉花加工環節對棉花加工企業生產的棉花實行普遍性的公證檢驗,使每包棉花都有一個具有法定效力的公證檢驗證書,棉包編碼也是唯一的,棉花進入監管倉庫,在此基礎上建立棉花質量信息管理系統,使我國有了一個了解棉花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庫存等準確信息的重要渠道,這種信息不僅使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有了可靠的決策依據,也將為廣大棉農、企業和有關部門的棉花生產、經營、科研提供可靠的決策依據。哈密各棉花加工企業順應形勢變化,積極利用國家的有關政策支持,樹立大生產、大市場、大商品的觀念,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購、租賃、轉讓等等多種形式,整合資本、技術、人才,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加速提升企業集約化、規模化水平,轉變小作坊的生產經營管理思維,踏上現代企業發展之路。
2.加強棉花生產技術研究,提高棉花品質。通過改革,運用市場機制,加大在科技植棉上的投入,盡快提高棉花生產技術水平。一是充分調動政府、企業和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加大對棉花生產技術研究的投入,加快棉花種植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根據宜棉、次宜棉地區的不同自然氣候條件,選育良種、推廣良種,在棉花品種選育、種植技術研究中特別要注重纖維品質和抗逆性指標的提高。二是積極鼓勵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向棉花生產領域投資,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轉化,力促哈密棉花生產技術的提高。
3.延長產業鏈條,走資源基地化、原材料綜合利用的發展道路。針對哈密棉花產業組織鏈條短、專業化程度低的特點,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積極發展關聯產業,提高產業化水平。縱向上可以向延長產業鏈條,向資源綜合利用方向發展,具體講就是以加工企業為核心,向種植和紡織生產兩頭延伸。向前伸:為保證企業穩定、充足、優質的棉花資源供給,企業應加強原料基地建設,以利益為紐帶,從制度上保證企業和農戶之間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緊密型經濟合作關系,運用訂單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產權置換等多種形式實現加工資源的基地化。向后伸:為獲取更多的加工增值效益,面對入世后我國紡織業發展良好、哈密紡織業落后的時機,可充分利用和發揮自身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投資建設紡織廠,在提升產業加工深度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生產技術和工業管理水平。在橫向上向棉花資源綜合利用和多元化經營發展。針對棉花種植技術要求高、農資需求量大和棉花加工輔料需用量大的特點,組建專業農業技術服務和農資供應部門,利用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優勢,向廣大棉農特別是生產基地棉農提供優質產品和優質服務;充分發揮企業集團的規模優勢,把棉花加工中的棉籽、棉短絨、棉粕等副產品集中起來,形成副產品的加工規模優勢,進行深加工增值,整體提高企業的效益。
4.加強質量管理,提升質量聲譽。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給我們加強棉花質量管理、提升棉花質量聲譽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棉花經營企業應采取有力措施,狠抓棉花質量管理,全面提升哈密棉花產業的質量水平。一是種子管理。嚴格執行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堅決打擊違法生產、經營棉種和制售偽劣棉種的行為;科學、合理選擇主栽品種,堅決制止品種亂引、亂調、亂推行為;搞好棉種的良繁和提純復壯工作,嚴禁不同品種混種、混放、混收;突出內在品質,積極選育優良適宜品種。二是生產管理。積極開展棉花種植技術研究,科學制定棉花栽培技術規程,慎重進行化學調控,加強病蟲害防治,大力推進棉花種植生產標準化。三是收購、加工管理。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應切實提高質量意識,嚴格執行棉花國家標準,按照國家棉花加工企業基本技術條件要求,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積極推行ISO9000系列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全面提升企業加工技術和質量管理水平,維護質量聲譽,推行品牌戰略。四是質量監督管理。棉花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快建立并完善棉花企業質量信息檔案和質量信用評價體系;嚴格按照新體制下棉花加工資格認定條件開展企業質量保證能力審核;轉變方式,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質量技術服務,幫助企業提高質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總之,哈密棉花產業既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們應緊緊抓住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的良好機遇,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調整產業布局和結構,加大先進技術研發、引進、推廣力度,加強政策引導和市場管理,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促使棉花產業為哈密宜棉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進步、農民增收致富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