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潔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覆蓋率的提高,我國精準扶貧工作也產生了新的方式。“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不僅能夠成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同時也可以成為精準扶貧工作的載體和新型推動力。在后續工作中,研究如何發揮電子商務的優勢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是扶貧工作的重心。
目前,我國的電商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已有一定基礎,部分鄉鎮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已經和農村合作銀行、電子商務相關企業形成了銀、政、企三方合作結構。同時,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過程中,通過走村入戶的方式深入貧困戶家中,摸清了貧困戶家庭的實際情況,并將信息進行分析后研究出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進行電商精準扶貧的工作方式。
以畬族鄉為例,調查顯示畬族鄉A貧困戶全家共3人,經濟來源以種植為主,農閑時可做手工鞋墊等手工制品。B貧困戶全家3人,父母均在80歲以上,經濟來源以種植為主。C貧困戶家中共4人,1人正在就讀大學,父母種植玉米,1人外出務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以來,該鄉已經成立了10家以上網店,其中銷路較好的主要是農產品和手工制品。為在畬族鄉營造濃厚的電商發展氛圍,當地政府還印發了200余份《農村電商創業指南》,并將電商主體的宣傳畫制成廣告牌,在全鄉大力宣傳電商的價值和優勢,營造了濃厚的電商經營氛圍,為后續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礎。
農村電商的經營產品以農產品為主,因此在產品運輸過程中對冷鏈物流的依賴性較強。但實際上大部分貧困地區的冷鏈物流發展速度較慢,且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快遞物流行業競爭激烈,其中不乏惡意競爭的商家。畬族鄉處于交通要道,地理位置特殊,隨著物流市場和電商發展速度的逐漸加快,當地物流快遞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激烈。且當地冷鏈物流發展滯后,并沒有形成規范化的物流體系,導致物流無法滿足畬族鄉農產品上市后的大量無損耗運輸要求。同時,個別冷庫的選址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地區,在冷庫修建好之后也沒有繼續投入配置相應的冷凍設施。
部分貧困地區雖然已經成立了自己的電商品牌,但實際上經營的產品結構單一,且自身的品牌特色也不夠突出,簡單講就是創新意識不足,同時產品的質量也參差不齊。以畬族鄉的電商品牌為例,當地的電商產品主打醋酸蘿卜和辣椒醬等特色農產品,但此類產品隨處可見,特色不足,因此銷路不夠好。實際上,畬族鄉可以以民族特色產品作為電商主打產品售賣,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特色銷路。
我國有許多貧困地區的電商發展面臨著專業人員招聘難度大和個體電商專業能力提升困難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貧困地區往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且生活水平不高,尤其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存在較大的不足,導致對大學生返鄉創業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支持電商助農工作的吸引力不足。
貧困地區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建電商精準扶貧工作中,電商平臺利用率低是常見情況,具體原因在于貧困地區的品牌成果往往存在轉化不到位的問題。畬族鄉的酥梨品質較高,但當地進行電商精準扶貧的工作人員并未合理利用此項優勢,也沒有制訂具體的行動方案,同時對電商的數據統計工作也不夠完善。當地大部分電商從業者都是農民,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缺乏電商的長遠發展意識,僅僅將電商作為產品銷售渠道,并不注重售后服務和產品的質量。
由于部分貧困地區的帶動部門和貧困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穩固,導致貧困戶的實際自主脫貧能力十分有限。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貧困地區的電商精準扶貧項目主要是在政府的領導下進行,而貧困戶在生產和電商經營的過程中話語權不大,更多的時候是被動接受領導部門指示。在此環境下,一旦扶貧政策產生變化,貧困戶會再次返貧。由此可見,沒有利益聯結機制的脫貧工作,持久性和穩定性都不夠強。
以畬族鄉為例,該村的貧困戶當中兜底保障類的貧困戶相對較多,此類貧困戶的年齡普遍比較大,身體狀況和創新意識都較差,開展電商活動的主動性不足。經調查,當地現存的未脫貧人口當中依靠低保的五保戶達10764萬戶,占當地全部貧困戶的40%以上。此類貧困人口長期依靠政府補貼,因此脫貧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從年齡層面分析,當地60周歲以上的貧困人口有17225人,占畬族鄉全部未脫貧人口的60%以上,且此類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同時由于年齡較大,通常對新鮮事物存在抵觸心理。此外,從致貧源的層面分析,畬族鄉因病致貧的比例較高,當地因病或殘疾導致貧困的人口有23316人,占當地總體貧困人口的90%左右,其中有17749人患有大病等,基本沒有勞動能力。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通過創建電商帶動貧困戶脫貧達到精準扶貧目的的主要支撐點,在于帶動貧困區的農產品銷量提升。但實際上,我國大部分貧困地區的產品質量監管力度不大,農民為追求短期利益在產品中以次充好等問題屢見不鮮。如畬族鄉以鮮果為電商的主打產品,當地的酥梨在9月下旬成熟,完全成熟的酥梨甜度可達12度,但部分果農在8月就開始進行搶售,未完全成熟的酥梨甜度僅8度。還有部分貧困戶沒有對鮮果進行科學的儲存,導致鮮果水分大量流失,影響最終的產品品質。
面對部分貧困地區冷鏈物流發展不夠成熟,同時物流工作的平臺化、網絡化和集群化發展建設不夠的情況,各地可以著手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為“互聯網+”時代下創建電商精準扶貧新模式提供發展基礎。如:畬族鄉可以從降低物流企業成本入手,在工作中嚴格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精準扶貧工作的政策精神,從對物流貨車的檢驗測試、稅務減免、物流行業水電費優惠等方面著手降低物流運輸成本,從而達到通過完善物流體系的方式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物流企業的活力,同時營造物流企業健康發展環境,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便利的目的。
除上述案例外,貧困地區還可以在完善冷鏈物流體系的同時,充分發揮大數據和云計算工作的指導優勢。在實際的冷鏈物流體系完善過程中,貧困地區可以利用大數據優勢,在構建標準化冷鏈物流體系時,充分利用云計算技術的服務指導功能,使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數據互相連通,逐漸在貧困地區構建全環節、全鏈條的高效物流體系,使傳統的物流發展模式向開放創新性冷鏈物流發展轉變,即促進冷鏈物流從傳統階段向高階智慧階段轉變。畬族鄉冷鏈物流車輛在電商扶貧活動中實際的利用率較低,為彌補物流行業的產業短板,當地有關部門落實了物流產業的標準化建設,在實際工作中不斷擴大冷鏈物流行業的覆蓋面積。主要方式是完善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同時經常組織當地經營冷鏈物流的企業學習標準化經營理念,全面優化了畬族鄉的冷鏈物流裝卸時間和車輛使用率。
為加大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力度,貧困地區應該積極面向社會招商引資,引進更多的大型物流企業在貧困地區落戶,以點帶面提升當地整體冷鏈物流產業的服務水平。為全面完善冷鏈物流產業服務,畬族鄉引進了萬噸級X通冷鏈物流項目入駐。經過一段時間磨合,當地冷鏈物流產業逐漸步入正軌,全面提升了生鮮電商產品運輸過程中的質量保障水平。同時,該項目在畬族鄉的入駐,也切實發揮了政府在當地投資建設冷庫的作用。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并尋找新的工作模式時,政府需要發揮自身的積極促進和引導作用,即在強化服務理念、扎實服務舉措等方面著手,積極開展相關的服務活動。同時,在電商經營過程中強調突出品牌特色,也可以與淘寶、天貓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加大合作和對接力度。畬族鄉與淘寶合作建立了畬族鄉特色農產品店鋪,利用淘寶的推薦和引流力量對當地的特色美食進行宣傳,有效提高了產品銷量。為加快品牌特色形成,貧困地區可以和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簽訂合作契約,將本地的特色產品在單上店鋪中進行銷售,全力推動當地特色電商品牌形成。在構建品牌的同時,應注意誠信和交易可追溯體系的建立。畬族鄉在通過第三方電商平臺銷售酥梨時實行了分級銷售,有效解決了電商市場上酥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且難以控制的問題。同時,產品質量的提升也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效增加了貧困戶收入,保證了“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效果。
此外,除了在農業上進行電商扶貧活動,也可以將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向旅游方面發展。即發揮貧困地區的特色品牌效應,用電子商務作為活動切入點刺激市場,幫助貧困地區擴展業務范圍。畬族鄉可以通過電子商務形成特色扶貧小鎮,將當地特色的烏米飯、民宿旅游等行業形成聯動式的擴區域產業經濟共同體,同時將服務套票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進行售賣。畬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游耕民族,民族特點突出,有“三月三”重點傳統節日,主要活動是踏青和吃烏飯團。當地有關部門利用畬族的文化和民族特點在電商平臺上推出了特色旅游服務,鼓勵貧困戶在政府的幫助下開展農家樂等旅游產業,進一步帶動了精準扶貧工作。
為保障品牌特色突出,貧困地區政府需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公共服務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群眾素質,同時也可以將特色農產品、副產品和手工制品等形成產業鏈,利用電子商務在網絡上的宣傳優勢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針對自身的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招商活動,重點引進高端科技企業,利用企業技術帶動整個貧困地區的品牌效應和市場競爭力。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電商精準扶貧工作,參與者普遍是貧困地區的農民。由于貧困地區的生活條件和市場發展程度都較為落后,導致優秀的電子商務人才投身扶貧事業扎根農村的意愿不夠強。而由貧困戶轉化的電商經營者存在整體年齡偏大、學歷低以及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不強等問題,難以滿足電子商務的實際發展需求。同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一般不重視企業文化的塑造。高端人才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尋找企業歸屬感,而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能夠給人才提供的提升和培訓機會不多,貧困地區電商企業員工的薪資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待遇也存在較大差異。同時,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一般是從微商發展而來的,多數由貧困戶的親屬和家庭成員共同經營管理。因此,從業者的提升渠道單一,貧困戶主動提升自身專業能力的意愿也不足,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遇到電子商務精準扶貧工作的機遇和挑戰也沒有足夠的應變能力,導致貧困地區的電子商務經營隊伍始終難以壯大。調查結果顯示,畬族鄉電商產業從業的貧困戶中,30歲以下的有37%,30~40歲的有17%,而40歲以上的有46%。
除人才的引進外,貧困地區還要注意加大對當地電商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力度,如某貧困鄉在縣、鎮、村中構建了三級電子商務服務網絡,由政府引導與各地職業院校取得聯系,主動要求電子商務專家根據貧困縣的電商經營實際情況展開培訓。尤其是對經營電子商務的貧困戶,有關部門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一對一的電商操作培訓,全面提升了當地電商從業者的專業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的工作中,大部分貧困地區的電商平臺利用率不高。雖然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但實際上對于如何合理運用電商平臺,發揮電子商務的全部優勢實現全面脫貧,仍舊是我國貧困地區電商經營者和有關部門需要思考的問題。大部分貧困地區的電商經營者品牌意識不強,并不注重優化消費者體驗,對消費者的意向和市場發展趨勢把握不足,最終導致電商平臺利用率低。大部分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經營者只是將電商平臺當作新型產品銷售渠道,實際上并沒有長遠的電商發展意識。在工作中關注的內容只有銷量的增減,不注意介紹產品的生產流程、優勢等細節,對于大數據分析結果的利用率也不高。畬族鄉的電子商務經營產品以生鮮酥梨為主,但實際上消費者不了解如何挑選優質的畬族鄉酥梨,也不具備識別真正的畬族鄉酥梨的能力。電商經營者應抓住機會在電商平臺上宣傳畬族鄉酥梨的特點、營養價值以及生產和運輸流程等,通過電商平臺向消費者傳授優質酥梨的挑選方式,提升平臺利用率,同時也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的主要工作區域在農村,貧困戶是核心受益者。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各地政府應始終堅持“互聯網+”背景下開展電商精準扶貧是為了農品、依靠農民,同時扶貧成果由農民享有的原則。簡單講,就是在利用電子商務進行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應將幫助農民增收作為開展貧困地區電子商務工作的目標和落腳點。政府在發展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的同時,應向貧困戶宣傳電子商務帶來的利益,同時保障參與電子商務經營的貧困戶都享受到電商扶貧的成果,調動已經參與電子商務經營的貧困戶工作積極性,同時刺激未參與電子商務經營的貧困戶加入。
如某單位扶貧部門通過訂單幫扶、股份合作及資產收益等帶貧模式,使貧困群體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切實感受到電商帶來的利益,并在工作中著手融入資產、信息等多種電商要素,進一步推動“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展開電商精準扶貧工作的落實。
提升產品質量是獲取更高市場份額的主要途徑,“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展開電商精準扶貧工作也是如此。有關部門應建立產品質量標準,避免在電商銷售的過程中出現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同時,對產品的原料、運輸等進行嚴格管控,一旦發現貧困戶存在以次充好的行為就給予警告并限期整改,從而提升整體電商扶貧產品的質量。
綜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將現階段電商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對應解決方案總結如下表所示(表中☆號表示問題解決的迫切程度,☆☆☆表示極為迫切,☆☆表示較為迫切,☆表示迫切)。迫切程度由筆者邀請專業領域具有正高職稱專家通過百分制打分(分值越高,表明越迫切)后劃分,分值前1/3為極為迫切,中間1/3為較為迫切,后1/3為迫切。

電商精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創建電商精準扶貧新途徑,能夠為貧困地區打開市場大門,同時也能為貧困戶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電商精準扶貧是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與扶貧工作的出發點十分契合,可以為農村快速步入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但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