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穎 楊志萍 徐英祺 鄢小燕 許文娟 蔡 鵬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成都 610041)1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2
(成都科普文化產業協會,成都 610041)3
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及同年教育部等發布的《關于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科研機構要利用科研設施、場所等科技資源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1]。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隨后出臺《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進一步鼓勵大眾創新、創業。作為“雙創”人才培養地和科普活動重要場所與參與者,科研機構的科普工作是促進“雙創”發展,構建良好社會氛圍的重要力量。因此,對于面向“雙創”的科普工作是未來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如何評價面向“雙創”的科普工作也成為研究科普發展的重要內容。
我國學者在科普評價研究中,主要圍繞科普活動、科普能力、科普績效等方面開展工作。在科普活動評價方面,張志敏從知識、態度、行為三層面評估科普活動的教育效果[2]。付曉琛以青少年意志為主要依據構建評價體系,從量性評價、質性評價兩方面分析,開展生物學科普教育活動評價工作[3]。楊晶、王江平、黃小勇等對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活動開展情況、不同組織性質活動評價指標等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出科普活動評價體系[4-6]。在科普能力評價方面,任嶸嶸提出科普投入、基礎設施、科普人員、科普創作及科普活動組織5個方面的地區科普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對不同地區科普能力進行測算[7]。蔡杰提出結合傳播學理論,主要從客觀評價、科學管理、正確指導、提升功能4個方面評價,提出博物館科普工作發展建議[8]。侯蓉英等圍繞傳播學理論,從科學管理、正確指導、提升功能等方面對科普能力開展評價[9]。在科普績效評價方面,張良強提出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績效的邏輯模型, 建立從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水平、增強科普能力、提高科普效果等方面綜合評價指標體系[10]。王海蕓等從目標、定位、管理、影響4個維度建立了一套針對社會征集科普資助項目實施績效評估框架,解決了科普專項評估指標選取相對較難的問題[11]。楊傳喜等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測度中國科普資源配置全要素生產率的動態變化[12]。
此外,王榮泉等細化科普評估研究內容,針對科普某一組成部分進行細化評估,從細化的角度評價、推進科普工作[13-14]。李秀菊等從科普項目、科普工作、科普產業等角度研究科普過程中的評價問題,提出各具特色的指標體系,提升科普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15-18]。
雖然許多學者圍繞科普評價各方面開展了大量研究與實踐工作,但如何評價科研機構基于“雙創”的科普工作,指導科研機構科普工作更科學、合理地服務國家、地方“雙創”工作卻鮮有報道,已成為當前科研機構科普評價工作的迫切需求,促進科普工作更好地服務“雙創”、服務“創新”。
“雙創”是科研機構參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政策之一,是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2018年在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升級“雙創”服務、高質量“雙創”集聚、“雙創”資源深度融匯等目標,這就要求科研機構需要從以往封閉的科技資源向社會開發,將創新要素(人才、實驗平臺、科技信息等)與各方面融合,實現全社會的創新網絡,提升“雙創”效率。因此,科普活動作為面向大眾普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也必將成為科研機構支撐“雙創”發展的重要力量。基于科研機構在“雙創”中的發展定位及“雙創”發展要求,“雙創”對科研機構的科普活動存在以下四方面的要求。
(1)更高的人才隊伍要求。服務“雙創”的科普活動與一般科學普及活動不同,是更高層次的科學創新普及發展,是促進社會大眾從一般科學常識向科學創新意識的轉變,進而推進創新成果轉化、發展,因此對科普人才隊伍要求更高。
(2)更高的科普活動要求。傳統科普活動服務對象單一,同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系較弱。基于“雙創”的科普活動需要科研機構面向的對象更為復雜(如科研人員、政府機構等),其效果與成果轉化緊密結合,因此對科普內容與過程要求更高。
(3)更高的科普成效要求。基于“雙創”的科普活動要求活動成果不僅是規模大、覆蓋范圍廣等,更重要的是能產生多少創新成果或經濟價值,因此對于成效的要求更高。
(4)更高的經濟發展要求。基于“雙創”的科普活動不僅要提升社會科學創新思想,還需要實現創新的經濟價值,實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圍繞“雙創”對科普活動的新要求與新需求,科研機構科普活動要支撐“雙創”發展需要進一步明確發展任務(見圖1)。

圖1 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活動主要任務
首先,構建適應“雙創”需求的科普隊伍。“雙創”是創新活動的社會化,不僅需要科普人員具有知識推廣、活動設計的能力,也需要了解科技創新過程,熟悉成果轉化要求,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因此,基于“雙創”的科研機構科普活動前提是構建具有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其次,構建適應“雙創”發展的科普內容。“雙創”對我國科研機構的要求就是要實現科技資源的共享,激發科技創新與轉化,因此科研機構開展科普活動需要構建適應“雙創”要求的科普內容,實現公共科技資源的共享與創新思想的輸出和引入。因此,基于“雙創”的科研機構科普活動的關鍵是構建合適的科普內容與過程。
最后,構建適應“雙創”需求的科普成果體系。支撐“雙創”的科普活動成果有別于一般的科普工作,其成果需要和創新與產業、經濟等實際目標結合,實現“雙創”成果及時、有效的產出效益。因此,基于“雙創”的科研機構科普活動的目標是構建符合“雙創”發展的成果目標。
綜上所述,基于以上對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的要求與任務的分析,我國科研機構開展面向“雙創”的科普工作與評價也需要按照所提出的要求與任務進行構建。
(1)文獻法
文獻法是指通過搜集、整理、歸納及分析已有的各種相關文獻,從中選取信息及提煉觀點,從而實現某種研究目的的方法。本文運用文獻法梳理國內外已有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標準和體系的研究概況,并在評述已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運用文獻法與理論思辨相結合的方式界定“科普成效”“雙創”“評價標準”“評價指標體系”等概念。
(2)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又名專家調查法,以問卷的形式,按照系統程序,采用匿名發表意見的方式,對專家進行意見征詢。先調查專家對問卷中所提問題的看法,然后對專家所提的意見進行歸納,并對問卷中所提的問題進行修改,然后將修改后的問卷再次送給以上專家審閱以征詢意見,經過多輪次的征詢,使專家的意見趨于一致,最后研究者匯總專家的看法,獲得研究的結果。本文運用德爾菲法初步擬定了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標準和體系框架。
(3)統計法
統計法是指運用統計學的原理與方法進行研究,從而達到某種研究目的的方法。文中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處理一般問卷所獲得的數據,以之確定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標準和體系。
(4)比較法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某類彼此有聯系的現象和事物放在一起進行考察與分析,觀察其在不同情況下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其異同,并找出事物的普遍規律及其特殊本質,力求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結論的一種方法。
(1)科學性原則
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能夠通過觀察、測試等方式得出相關結論,需要將定性和定量指標相結合,指標體系較為客觀和真實地反映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研究把握科學發展規律,以便真實有效做出評價。
(2)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要求在指標體系設計中堅持全局意識、整體觀念,把科普與“雙創”作為一個整體,并作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整體戰略的一個子系統來對待,指標體系要綜合地反映“雙創”環境下把其視為一個系統問題進行研究,開展綜合評估。
(3)綜合性原則
任何整體都是由一些要素為特定目的綜合而成,支撐“雙創”的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系統本身就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極強的工作,是由科普、創新、創業等多種要素構成的綜合體,這些要素都相互聯系、領域交叉、跨學科綜合,僅僅根據某單一要素進行分析判斷,很可能做出不正確的判斷,因此通過多參數、多標準、多尺度分析、衡量,從整體的聯系出發,注重多因素的綜合性分析,求得一個最佳的綜合效果。
(4)可操作性原則
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只有做到可采集、可量化、可比較,才具有評價的效用。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時候,盡可能將抽象化的概念指標轉化為相對具體的可操作的指標。此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方法應方便、直觀和可行,評價過程的可靠度和評價結果的可信度應得到有效的保障。
(5)借鑒性原則
盡管面向“雙創”的科研機構的目的與意義、條件與結果、價值與功能等與其他機構有著諸多的不一樣,但從評價的視角來看,其他科普成效評價的指標標準的發展是值得借鑒的。
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的過程主要包括指標體系的草擬、擬定評價指標體系兩個環節。
圍繞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的草擬,其主要步驟是:首先,列出有關科普成效的評價指標清單;其次,運用頭腦風暴法補充已有文獻中尚未提及的某些有關科普成效評價指標,并逐一列出清單;最后,在借鑒其他科普成效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根據科普成效質量的含義,運用邏輯思辨,從科研機構的條件質量、科普成果及成果轉化等多個維度層層分解“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這一評價對象,并結合前面兩個階段獲得的有關清單,草擬出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
與此同時,通過專家調研與咨詢,圍繞“雙創”與科普之間的關系,選取國家創新創業項目、技術創新咨詢、融入區域創新重大領域、融入區域科創教育領域等指標,反映科普活動與“雙創”之間的關聯和相互關系,最終形成初步的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指標。
指標體系共有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15個,三級指標41個,主要參數127個(見表1)。

表1 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

續表1
(1)注重科普基礎條件建設的績效評價
擁有較好科普條件是開展支撐“雙創”科普工作的基礎。首先,評價支撐 “雙創”科普服務成效應集中在人才、經費、產品、平臺等基礎條件投入;其次,需要加入社會參與科普團隊、企業合作、科技服務支出等一批基于科普基礎條件,同時貼近“雙創”的評價指標;最后,需要考慮政府撥款、產品產出、科普管理等對于科普基礎條件的影響。
(2)注重科普過程與雙創活動結合的績效評價
科普過程是科普活動與成效的關鍵,也是面向“雙創”科研機構開展科普的核心部分,主要涉及科普創新、科普活動、科普資源爭取等科普活動實施路徑,不僅需要注重國家、地方的各種科普資源爭取,還需要通過科普過程創新,為形成較好的服務“雙創”的模式,不僅提高社會對“雙創”的認識,也幫助搭建“技術—企業—資金”的橋梁,推進科研機構技術從封閉走向開放。最終通過對這一階段的客觀評價,引導科普服務“雙創”、促進“雙創”。
(3)聚焦科普成果的績效評價
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本身的落腳點就應該是在服務“雙創”的成果上,因此,促進“雙創”的成果應該成為評價的重要指標。在評價過程中,還應將科普過程中的資金爭取作為重要指標,因為資金爭取更能反映支撐“雙創”的真實效果,也最能體現科普工作是否能真正幫助創新、創業者,進一步結合其他科普成果,形成比較完善的面向支撐“雙創”的我國科研機構科普成效評價體系。
(4)落腳區域經濟發展的績效評價
注重區域經濟發展是服務“雙創”科普成效評價與其他科普成效評價最大的不同點,服務“雙創”就是要服務創業、服務創新,最終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經濟活力。因此,應該注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與評價指標融入,設計反映科普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參與度的指標,這也是評價科普服務“雙創”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