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民主黨新秀克林頓贏了共和黨老布什,克林頓對失利的布什說:“傻瓜,那是經濟問題!”這回輪到奧巴馬對小布什說這句話了。
“傻瓜,那是金融問題”
經濟一直是美國大選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一般而言,經濟形勢好有利于執政黨,經濟形勢差有利于在野黨。1960年美國大選遭遇經濟衰退,當時的共和黨人副總統尼克松在競選中輸給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1980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民主黨總統卡特在謀求連任的戰役中輸給共和黨的里根。在1992年的總統選舉中,雖然執政的共和黨贏得了冷戰和海灣戰爭的勝利,但聲望如日中天的老布什卻輸給了名不見經傳的民主黨新秀克林頓,令許多預測家大跌眼鏡。對于競選失利的原因,當時克林頓挖苦老布什說:“傻瓜,那是經濟問題!”
2008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其突出特點就是美國出現了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并引發經濟衰退。這次奧巴馬獲勝后或許也可以對麥凱恩說:“傻瓜,那是金融問題!”
今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已演化為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機,主要標志是美國金融體系瀕臨系統性崩潰的邊緣。美國金融市場劇烈動蕩,道瓊斯30種工業指數比一年前暴跌40%以上,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下滑。今年以來,美國家庭因股價和房價下跌而損失的凈資產約10萬億美元。目前,金融危機正演化為經濟衰退,第三季度美國GDP增長按年率計算下降0.3%。據預測,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還將會出現負增長。
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是長期以來美國金融監管缺失,這與共和黨的經濟理念有關。共和黨一貫主張減少規章制度,對市場放任自流。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里根政府出臺和實施多項放松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規,刺激了美國金融創新,金融衍生品層出不窮,但監管機制仍然延用大蕭條期間的體制,沒有及時改革。而民主黨的政策理念是加強對包括金融行業在內的政府干預和監管。在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加強對金融投資市場的監管成為未來金融政策勢在必行的改革方向。這對于民主黨而言,既是抨擊共和黨保守經濟理念的最佳武器,也顯示了政府加強對市場干預和監管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不景氣情況下,經濟議題成為大選中壓倒一切的重點。金融經濟牌也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這次競選中主攻的方面。奧巴馬在選戰中采取了“三管齊下”的策略:一是利用經濟困境進一步加強選民對現狀的憂慮和不滿,顯示自己將會代表他們的意志和利益,打動和吸引選民加入到自己“改變現狀,憧憬未來”的陣營中來;二是痛擊共和黨治國理念,將金融危機責任的矛頭直接指向小布什執政的共和黨,稱其為悲慘現狀的根源,并指責麥凱恩脫離現狀,與舊政治千絲萬縷,根本不可能真正進行改革;三是順勢提出其與小布什政府不同的金融改革主張和經濟政策理念,扮演積極“救市主”的角色。
反觀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經濟金融議題本身就是他的軟肋,使其處在痛苦的矛盾之中。一方面,麥凱恩不可以像民主黨候選人那樣大肆抨擊和渲染經濟危機;另一方面,又不可以不承認經濟衰退,以及它給民眾帶來的這樣或那樣的生計艱難。盡管麥凱恩提出來了一些金融和經濟改革主張,但大多都擺脫不了現政府的陰影,被民主黨對手——貼上了“克隆版布什政策”的標簽。
給布什八年算算“經濟賬”
共和黨在大選中敗北,與布什時期特別是后期的經濟形勢相關。布什政府在經濟上乏善可陳,與上世紀90年代克林頓執政時期相比,布什政府的業績大為遜色。克林頓時代,美國經濟出現了持續十年增長的歷史紀錄,GDP年均增長超過3%,出現了美國歷史上最長的“牛市”,創造了2000多萬個就業機會,失業率從8%以上降到4%以下,還創造了美國預算“轉虧為盈”的紀錄。而在小布什的代,美國經濟出現了兩次“衰退”紀錄,GDP年均增長僅2%;出現了兩次“熊市”紀錄,失業率從4%升至6%以上;留下了居高不下的“雙赤字”,2008年度聯邦預算赤字超過4000億美元,經常項目赤字將超過6000億美元。
布什執政時期美國經濟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2001年到2003年上半年,為美國經濟衰退和“無就業增長”的復蘇階段。2001年3月到11月,美國經濟陷入衰退,9.11事件使經濟金融形勢惡化。2002年美國發生大公司“假賬丑聞”事件,先后卷入其中的公司超過100家,進而加劇了股市的下跌。之后經濟的復蘇也不足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失業率超過7%,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3年上半年。期間,美國政府采取了“雙松”宏觀經濟政策。一是實施大減稅政策,兩次減稅額超過兩萬億美元,這雖對促進經濟復蘇有利,卻導致美國預算赤字增加。二是美聯儲十多次降息,使聯邦基金利率降到了!%,達1960年以來新低,超低利率為日后的房地產泡沫留下隱患。
第二個階段:從2003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為美國經濟較快增長階段。在此期間,GDP年均增長率達到3%左右,股市也較快攀升,房地產市場出現“繁榮”景象,失業率降到接近4%。這一階段,美國房地產市場發展過熱,全美年均房價上升超過10%,其中2005年漲幅近20%。房地產繁榮是這一階段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特別是在房價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許多美國家庭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來借錢消費,從而拉動了消費開支和經濟增長。
第三個階段:從2006年下半年以后至今,為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后的階段。房價在2006年第二季度達到高峰后,升幅開始回落,2007年開始下降。同時,房地產市場日趨疲軟拖累了美國經濟增長。自2006年第三季度以來,美國經濟明顯減速,其中有1個百分點是由于住房投資萎縮造成的。房地產泡沫破滅也是次貸危機乃至后來金融危機發生的首發因素。
為應對次貸危機及金融危機,美國政府采取了非常性政策措施,加大干預經濟和“救市”的力度,這些舉措未能取得明顯立竿見影的效果。一般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還將持續一個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預測,今明兩年美國經濟增長率將-從去年的2%降到1.4%和-0.7%。看來,穩定金融形勢和恢復美國經濟增長的責任將歷史性地落在美國新政府肩上。
爛攤子如何收拾
從競選期間奧巴馬的演講、辯論及其經濟高參在媒體上發表的文章看,奧巴馬的經濟政策主張基于民主黨的“大政府”理念,將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第一,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而擴大政府開支,并實行一系列的緊急救援計劃和刺激經濟的計劃。
第二,調節稅收政策,主要對富人增稅,而對中下層給予適當的減免稅。
第三,改革醫療保險和社會保障機制,擴大全民醫療保險覆蓋面,改革社保機制。
第四,在能源政策方面,奧巴馬主張增加應用太陽能、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反對取消對美國近海石油勘探和開采的禁令。
第五,在貿易政策上,奧巴馬基本上持反對自由貿易的主張,認為自由貿易使美國付出了代價,自由貿易協定導致美國就業機會向海外轉移。
第六,在對華經貿政策上,奧巴馬曾聲稱,將把人民幣匯率問題看作雙邊經濟關系的中心問題,將利用一切可行的外交途徑尋求中國匯率政策的改變。
此外,在美國如何應對新興大國崛起問題上,奧巴馬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對美國總體而言是好事,也帶來一些挑戰。他指出,美國必須知道如何鞏固自己的實力,比如增加對高校的投資,拆除對外國學生赴美學習的障礙,增加對基礎科研的投入等。當然,新總統上臺后推出的經濟政策與競選中的主張不一定完全相同。奧巴馬入主白宮后,將采取什么樣的經濟政策及其效果如何,人們還需繼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