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孝如
有學者稱:“21世紀將是生物學的世紀”。也有專家認為:“后信息時代,將上演一場生物化戰爭”。現代生物技術是20世紀末繼計算機技術革命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技術革命。其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將產生重大軍事效益,并推動武器裝備、作戰指揮方式、編制體制等發展,也必將對現代軍事技術革命產生重大影響。現代化的生物武器是未來作戰的重要威懾力量,一旦在戰場上使用,將會產生比核武器更大的影響。
生物武器從無到有,生物戰從原始到現代,人類社會曾多次遭受生物戰的危害并造成大量傷亡,嚴重危及國家和社會安全穩定。
史上最早生物戰 ?人類歷史上最早利用生物武器進行的戰爭可以追溯到我國的漢朝。在漢武帝后期的漢匈之戰中,匈奴人便使用了生物武器。史料記載,當時由于漢軍攻勢猛烈,匈奴便在漢軍必經的道路和水源處埋設了牛羊的尸體,從而成功阻擋了漢軍前進的腳步。因為漢軍接觸或飲用過被牛羊尸體污染的水源后,大范圍感染疫情,軍隊戰斗力喪失,不戰而敗。那些被埋設的牛羊便是做過特殊毒化處理的生物武器。這種瘟疫死亡率極高。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疫手段,從漢武帝后期開始,直到三國、魏晉的200余年間,這種流行瘟疫10~20年便發作一次,綿延不斷,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最嚴重的生物戰? 1364年,韃靼人大舉圍攻意大利熱那亞人在黑海港口設立的商業據點——法卡城(今費奧多西亞),連續3年都沒有攻克下來。韃靼人便把染有鼠疫的尸體拋入城內,隨后鼠疫便開始在城內傳染開來,致使意大利人紛紛丟盔棄甲,逃往意大利。熱那亞人乘坐輪船從海上逃亡,途經西西里島、撒丁島、科西嘉島,最后到達意大利的熱那亞港,活下來的人不足1/3。隨著感染者下船,帶菌者也把鼠疫病菌帶到了意大利其他各地,引起了意大利全國范圍的鼠疫傳染病大流行。更為嚴重的是,這次鼠疫感染遍及整個歐洲。據估計,在這次攻擊行動中,有近2000萬人死亡,相當于當時歐洲總人口的2/3,因此被稱為“黑色死亡”。
現代生物戰發展? 進入19世紀后,現代生物技術發展促進了生物武器的開發與研制,大體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生物武器研制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將動物作為攻擊對象,以此干擾軍隊執行任務和后勤運輸。第二階段:生物武器研制和發展使用階段。德國、日本、英國、加拿大、蘇聯和美國等幾個工業發達國家成為主要的研究和使用國。與啟蒙期相比,生物武器的攻擊能力已經發生明顯變化,主要體現在當時已開始采用飛機投放和撒布帶菌昆蟲、動物等,使污染的覆蓋面積增大、殺傷效應增強。第三階段:生物武器系統研究和使用階段。在該階段,以生物戰劑、彈藥(或氣溶膠散布裝置)和運載系統共同組成的生物武器系統正式裝備并投入戰爭應用。同時為保護軍隊免受可能的生物攻擊,也開展了反生物戰技術和措施的研究,內容包括疫苗、抗血清、治療試劑的研究。第四階段:分子生物學發展與基因武器的出現和研制階段。基因武器目前處于研制和預測階段,主要利用遺傳工程,或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分子或基因水平上定向調控,構建和改造微生物及其霉素,使其具有某些新的特征,這種生物武器稱為基因武器。
先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大都始于軍事領域,生物技術的運用也不例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種生物武器不斷推陳出新,直到1975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生效,才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生物武器的發展。由于缺乏類似《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核查機制,掌握先進生物技術的西方國家并沒有停止生物武器研究的步伐,而是在新的起點上研發更為先進的生物武器,試圖取得不對稱的軍事優勢。
據估計,在黑死病流行期間,有近2000萬人死亡
新型生物戰劑? 生物戰劑是指在軍事行動中用來傷害人、畜或毀壞農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所產生的毒素。生物戰劑致病力強,易大量繁殖;污染面積大,危害時間長;存活時間長,不易被發現;傳播途徑廣,難以防護。有的生物戰劑對人具有毒死性,如鼠疫桿菌、炭疽桿菌、黃熱病毒等;有的使人失能,如布魯氏桿菌、委內瑞拉馬腦炎病毒等;有的具有傳染性,如天花病毒、鼠疫桿菌等。
生物炸彈? 生物炸彈,是指利用生物技術制造的炸彈。其生產過程簡單、成本低、燃燒充分、爆炸力強,威力比常規炸藥大3~6倍。用生物炸藥制成的武器戰斗部可使武器的戰術、技術性能提高一個數量級。據有關報道,用生物酶或微生物生產炸藥、彈藥或推進劑,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操作安全,合成物更穩定。
基因武器 ?1976年,蘇聯就提出了“將特定種族為對象”研制新式武器的設想。這一設想演變為今天人們所說的基因武器。基因武器就是運用遺傳工程技術,根據作戰需要,在一些細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對抗普通疫苗或藥物的基因,產生具有顯著抗藥性的致病菌;或在一些本身不會致病的微生物體內接入致病基因,制造出新的生物制劑。人類不同種群的遺傳基因不同,基因武器可以根據人類的基因特征選擇某一種群體作為殺傷對象,從而導致某一種族或人群的滅亡。此外,基因武器難以防治,具有抗藥性,即使被發現也很難破譯遺傳密碼并進行有效治療。美軍在基因武器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它通過研究競爭對手的基因組成,發現其基因特征,進而研究誘變基因的藥物、食物,使某一特定的人種群體的基因發生突變,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
越級戰士? 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類能夠利用再生醫學、組織工程、人工免疫和基因編程等技術增強人體機能,賦予士兵超能力,使其智力、體能、心理等超越正常人的極限,從而編輯出符合作戰需要的超級戰士。目前,美、英等國在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2013年,英軍計劃在30年內對士兵的基因進行重新編程,打造超級戰士。2015年,美國陸軍在《想象2050年的戰術地面戰場展望》研討會上指出,通過外骨骼增強物理能力、植入設備增強感官能力和認知能力,打造超級戰士,并設想未來將打造的超級戰士與機器人并肩作戰,提高協同作戰能力。2017年,美軍又公布了精英戰斗部隊的計劃,試圖通過生物增強試驗開發技術,使士兵在各種極端環境下的身體素質得到增強,使生理能力最大化。
生物傳感器? 軍用生物傳感器,是指把生物活性物質,如受體、酶、細胞等與信號轉換電子裝置結合成生物傳感器。它不但能準確識別各種生化戰劑,而且探測速度快、判斷準確,與計算機配合可及時提出最佳防護和治療方案。生物傳感器還可通過測定炸藥、火箭推進劑的降解情況來發現敵人庫存的地雷、炮彈、炸彈、導彈等的數量和位置,它將成為實施戰場偵察的有效手段。
在各國競相發展先進生物武器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先后對生物武器的防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組建生物防護部隊、研發生物偵察監測、防護裝備、研制疫苗等,為有效應對敵方生物武器攻擊作好充分準備。
組建生物防護部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對英法聯軍實施化學武器襲擊,隨后英國、法國、美國等先后組建了化學兵部隊。50年代初,美軍在朝鮮戰爭中又使用了生物武器,化學兵部隊的職能得到拓展,承擔相應的生物防護任務。目前美軍在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編有化學兵,其中大部分編在陸軍,共分化學旅、化學營、化學連、化學排四個層級。俄軍編有三防兵,形成三防旅、團、營、連建制體系。世界各國組建的生物防護部隊,肩負著保障軍隊和國家生物安全的重任,是戰時應對生物武器襲擊的拳頭力量。
基因武器即使被發現,也很難破譯遺傳密碼
俄軍的生物防護部隊正在演習
研制生物偵察裝備? 為做好針對性的防護,首先必須判明是否為生物武器襲擊,并判明是何種生物戰劑。這就需要研制生物偵察監測裝備,對可疑生物戰劑的病原微生物或細菌、毒素進行檢測和鑒別,以便及時判明生物戰劑種類。美軍先后研制出先進偵察監測裝備。目前,美軍主要列裝有狐核生化偵察車、斯瑞克核生化偵察車和聯合輕型核生化偵察車三種。
發展生物防護裝備? 當偵察確定為生物武器襲擊時,人員則應采取相應防護措施,以避免或減輕生物戰劑的傷害。通常采取兩種防護措施,一種是穿戴個人防護裝具,如防毒面具、生物防護服等,通過過濾或隔絕方式對生物戰劑進行有效防護,如美國的M40型防毒面具、英國的S10型防毒面具、意大利的SGE1000型防毒面具等采取過濾式防護,而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正壓式氧氣呼吸器則是采取隔絕方式防護。二是使用集體防護器材,它是軍隊和居民集體用于防止生物戰劑傷害的各種器材的統稱,包括設置在各種掩蔽部、地下建筑、帳篷、戰斗車輛、飛機和艦艇艙室內的氣密設備和供給清潔空氣的設施。現代三防掩蔽部、戰斗車輛、飛機和艦艇艙室,在設計制造時都采取了氣密措施,人員出入口的門帶有密封膠條,進出氣口裝有密閉閥門。安裝有集體防護器材的工事、車、船和飛機等,人員在里面無需使用個人防護器材就能正常活動。
創新軍事生物醫藥? 戰前獲取敵方可能實施生物武器襲擊情報信息時,作戰人員需要接種疫苗;感染生物戰劑后,則需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因此,運用生物技術研制疫苗、藥物也是防范生物武器襲擊的有效方法。目前,疫苗共分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組分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血清等五類。戰時,根據作戰需要,可采取皮上劃痕、皮內接種、皮下接種、肌肉注射、靜脈注射、口服等方式進行接種,使人體產生免疫力。
制定生物防護戰略? 美國非常重視生物防護戰略。2015年,美軍發布《保障國家安全的突破性技術》報告,明確指出將“生物技術利用”列為四大關注領域之一;2017年,其《國家安全戰略》指出,要從源頭檢測并遏制生物威脅、支持生物技術和醫學創新、加強全球情報共享及加強全球威脅打擊能力等具體舉措;2018年,美國《國家生物防御戰略》明確,生物威脅是美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威脅,美國政府將全面評估生物防御需求并持續監測國家生物防御戰略的實施情況,以確定政府應優先考慮的生物防御資源和行動。
達成生物禁止公約? 在深刻認識到生物武器作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對人類的危害時,聯合國大會于1971年12月通過《禁止生物武器公約》。該條約于1975年3月生效,無限期有效。其核心是締約國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不以任何方式發展、生產、儲存、取得和保留非用于和平目的的細菌或其他生物制劑和毒素,以及此類武器、設備或運載工具,并禁止將其直接或間接地轉讓給任何收受者,同時不得以任何方式協助、鼓勵或引導任何國家、國家集團或國防組織制造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上述生物制劑、毒素、武器或運載工具。截至2018年10月,共有182個締約國。中國于1984年11月加入該公約。該公約對禁止和銷毀生物武器、防止生物武器擴散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聯合國大會于1971年12月通過《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軍事生物技術擴散、生物恐怖襲擊、傳統生物戰、次生生物危害將是未來可能面臨的軍事生物安全威脅。
生物技術擴散 ?生物技術在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一旦生物技術運用于非和平目的,并造成軍事生物技術擴散,將給人類帶來嚴重威脅。雖然《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已生效,并為維護國際生物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直未能建立核查機制,不禁止生物武器的研究和使用,沒有包含類似《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明確禁止的生物戰劑的清單。如果這些國家掌握的先進軍事生物技術一旦擴散,將會有更多的國家掌握生物武器的研究與開發技術,造成生物武器泛濫,給人類帶來嚴重安全威脅。
生物恐怖襲擊? 生物恐怖是指利用病性微生物、毒素等,對特定目標人群或動、植物發動襲擊,從而威脅人類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以達到政治或信仰目的的行為。生物恐怖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戰爭形式。與傳統生物戰比較,生物恐怖襲擊將具有使用簡單、便于實施、手段隱蔽、難以防范等特點。其襲擊目標可包括大型公眾場所,重要、敏感部位,空調系統,大型水體或水源以及食品加工場所。生物恐怖襲擊常用的手段包括郵寄、人工投放、氣溶膠撒布和自殺性傳染等。
次生生物危害 ?次生生物危害是指生物設施(生物實驗室、制藥公司等)遭常規武器襲擊、人為破壞或自然災害,引發生物制劑釋放而產生的危害。《禁止生物武器公約》僅禁止生物武器使用,但沒有禁止使用常規武器打擊生物設施。戰時,敵方可能使用常規武器打擊這些目標,引發有毒有害生物物質泄漏,造成生物污染,從而使敵方達到不使用生物武器而實現類似生物戰的作戰目的。
傳統生物戰? 傳統生物戰是指使用生物武器傷害人畜、毀壞植物等的作戰。在作戰中,通過各種方式進行生物戰劑釋放,造成地方軍隊和后方地區傳染病流行,大面積農作物壞死,從而削弱對方的作戰力達到制勝的目的。歷史上,日、美等國為達作戰目的,曾對他國發動過慘無人道的生物戰。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在中國使用炭疽和其他細菌污染供水和食物,進行了大規模的細菌戰實驗,涉及微生物試驗、滅絕人性的人體試驗和現場施放效果試驗,給我國軍隊和平民造成了重大傷害;朝鮮戰爭期間,美軍曾在朝鮮戰場使用飛機投放死老鼠跳蚤、蚊子等,散布鼠疫桿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傷寒桿菌等;70年代,美軍在越南戰場空投的落葉劑生物戰劑,對越南軍民和環境造成重大危害。目前,美、俄、印、日等國家均有生物武器發展計劃、研制機構和作戰理論,并擁有生物戰劑及投放系統,傳統生物戰威脅依然存在。
發展生物安全前瞻科技,儲備生物防御技術勢在必行
生物安全是人類生存安全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生物安全,就談不上生存安全。因此,我們應盡快在法律層面構建生物安全體系,在生物防御技術上彎道超車,促成生物武器核查機制。
制定國家生物安全法規? 生物安全是新興安全領域,與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同為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國家公共衛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目前,美、英等國已將生物安全戰略納入國家安全戰略,并明確生物安全戰略規劃。日本、加拿大、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高度關注國家生物安全問題,并頒發相應的生物安全法規。
發展先進生物防御技術? 美國近些年來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生物安全科學研究,制定了生物盾牌、生物監測、生物感知三大計劃,并在疫苗研發、生物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生物探測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美國陸軍傳染病研究所在已有生物安全三級和四級實驗室的基礎上,新建生物安全設施群,開展生物防御技術研究。我軍應采取彎道超車,發展生物安全前瞻科技,儲備生物防御技術,加強生物偵察裝備、防護裝備、洗消裝備、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同時,加強對生物武器威脅形勢分析,提高生物戰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建立生物技術核查機制? 《禁止生物武器公約》雖然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和儲存,但卻缺乏有力的措施來核查各成員國的遵守公約狀況。1994年,公約締約國特別大會授權特設工作組制定《關于全面加強公約有效性》的議定書。2001年7月,美國認為該議定書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利益”和“商業機密”,拒絕接受多方磋商而形成的公約議定書,使多年來的談判努力付諸東流。當前,美、英等國力推“同行評議”機制,拒絕重啟具有核查機制的公約議定書談判,試圖主導履約核查。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生物技術處于弱勢,可能無力派出對等的科技隊伍對發達國家進行有效核查,因此該提議并沒有得到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認同。未來,公約締約國還將繼續研究探討禁止生物武器的核查機制,爭取早日實現《禁止生物武器公約》落地生根。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