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
從1942年6月30日夜間一直到7月1日,在蘇德前線頓河-羅斯托夫附近上空,一架三引擎的飛機橫穿而過飛向東方,12小時后,它已經(jīng)飛到了阿爾泰山脈與塔爾巴嘎太山脈之間的中蘇邊界地區(qū)。與此同時在羅馬,貝尼托一刻不停地守著電話機,等待著來自意大利空軍司令里諾·克爾索·弗哲拉的來電。
德國和意大利兩國投入侵蘇戰(zhàn)爭后,他們與軸心國“三角鐵約”中另一方日本之間的接觸,就告以終止了,而在日本人于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后,這種狀況更加難以改變了。
盡管東方法西斯盟國日本拒絕了軸心國間原先的義務(wù),但東京、柏林和羅馬出于各自利益,又迫切需要協(xié)調(diào)一致,互相配合,特別是交換軍事技術(shù)以及提供短缺的原料,在戰(zhàn)爭的最后3年期間,尤其需要借助于3個國家的飛行員和水手來解決這個問題。

二戰(zhàn)時期軸心國的領(lǐng)導人畫像,從左到右分別為: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國的希特勒、日本的裕仁
意大利人著手進行了初次嘗試,自1942年初起,其最高司令部事先疑慮的就是,英美盟軍是否已經(jīng)破解了己方的外交密碼,而這正是意大利人同其駐東京的大使館進行無線電通訊不能不考慮的,而為了保守住這一機密就需要更換新的密碼,但這如何辦到?意大利與日本之間遠隔萬里之遙,能逃脫盟軍方面的控制嗎?
這一困難使命最終委托給空軍巨頭來完成,其飛行員們掌握著Savoia-Marchetti(SM).75型大型運輸機,并且決定再將此型飛機改裝成為具備超遠航程的一類機型,以適應(yīng)新任務(wù)的需要。
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意大利人對航空領(lǐng)域始終予以高度關(guān)注,從“領(lǐng)袖”墨索里尼自己開始,直到其子布魯諾與女婿加列阿措·齊亞諾,許多法西斯頭目無不熱衷于飛行活動。

納粹德國的空軍司令戈林
在世界大戰(zhàn)起始之際,意大利空軍便實施了一次引人注目的空襲,目標是英國在巴林國的采油廠,為此它的飛行員們曾經(jīng)被迫長驅(qū)4000千米距離直奔目的地。而眼下任務(wù)的復雜、艱巨程度超過以往任何一次,航程高達8000千米以上,并且一大半航程是在蘇聯(lián)領(lǐng)土上空,下面又全是山嶺和荒漠地形,連一份勾畫詳細、安全可靠的航圖都不具備。
經(jīng)過最為現(xiàn)代程度改裝的SM.75 GA飛機,于1942年5月奔赴厄立特里亞進行了首次試飛,這是意大利原先的殖民地,后來被英國人占據(jù)了。意大利人的飛機飛臨其首都阿斯馬拉市上空投下了宣傳小冊子,內(nèi)容是“別忘了羅馬人,我們又回來了!”然而過了不幾天,這架飛機卻在基地間來回轉(zhuǎn)場中,因一個疏忽失事墜毀,因此不得不加緊準備好第2架這類飛機以應(yīng)急需。
6月29日,這架飛機轉(zhuǎn)場到了扎波羅日機場,準備次日晚間由此起飛,為的是降低在穿越蘇德交戰(zhàn)火線時遭受暴露的風險。在該飛機上有著5名乘員和一些封存完好的郵筒,全是些高度機密性質(zhì)的文件,包括新更換的密碼以及領(lǐng)航海圖。然而這些隨機攜帶的文件無一可以證明這架SM.75 GA是準備飛往日本的,以免發(fā)生什么不測導致泄密。
東京方面為此次航行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但又小心翼翼地避免惹惱蘇聯(lián),因為日本正在和蘇方磋商簽訂相互中立條約的大事。所以它要求意大利方面在發(fā)生意外情況時,必須銷毀一切機載的所有敏感物件。還須在飛行期間保持無線電沉默,飛機的燃油也必須加滿,為的是一步到位。最初一段航程中,飛行高度必須保持在800米以下,這就使得飛機始終處在被蘇軍防空火力和探照燈威脅著的范圍之內(nèi),再加上還要防備蘇聯(lián)空軍雅克殲擊機的襲擊。
按照意大利人原先的打算,這架飛機是要在東京降落的。然而為達到這一目的,整整花了兩個月時間,才建成了東京著名的杜立特停泊場,并在此之后采用了更高級的相關(guān)安全措施。7月3日,飛機降落在東京附近的立川機場。
兩周后飛機駛上歸程,其間在包頭做了一次起降,隨后平安無事地在蘇聯(lián)領(lǐng)空上航行了上千千米。然而在飛向最近的意大利基地途中,到達靠近頓涅茨克的斯大林諾時,因無線電員沒能同地面聯(lián)絡(luò)上,飛機竟然飛到了敖德薩。最后當飛機降落在羅馬機場上時,墨索里尼親自到場迎接,并向全體乘員頒發(fā)了最高帝國獎。
納粹德國的空軍司令戈林,在得知了意大利人的驚人成就后,對其下屬大怒咆哮:“為什么這些只會吃通心粉的家伙能玩出這么大的鬼把戲,而我們的人卻辦不到?”的確是這樣,德國人此前從未架起通往東方的空中橋梁,為達到這一目標,他們雖然曾特意選定了Ju-290這種四引擎飛機來實施,但從未飛往“旭日之國”那個方向。他們最初設(shè)想的計劃是,讓飛機自芬蘭起飛,沿著北冰洋沿岸飛行一段,在橫穿西伯利亞之后,再到滿洲著陸。但日本還是因畏懼蘇聯(lián)發(fā)現(xiàn),對這條路線未予同意。
日本人出于利己的政治考慮肢解了這一計劃,隨后他們建議將飛行路線改為走南線,并且還必須從保加利亞出發(fā)。然而德國飛機在這一路線上飛行,難免受到來自盟軍方面的威脅。德國最后一次與日本有聯(lián)系意義的航空飛行是在1945年,當時乘機前往的是德國新任駐日武官凱斯萊爾,但他的Ju-290飛機在特拉沃蒙德險象環(huán)生,于是這一飛行計劃被放棄,他本人只好登上U-234潛艇赴任。
法西斯德國軍事工業(yè)所需的戰(zhàn)略原材料極度依賴進口,起初他們嘗試只指望水面艦只來保證供給,把這一行動稱作是“沖破海上封鎖”。在1941年—1942年間,他們的高速運輸艦只活躍在海外地區(qū)采購,這些地區(qū)就包括一系列日本占領(lǐng)區(qū),比如說,當時他們曾從日本控制的南亞、東南亞地區(qū)獲得過3.2萬噸橡膠。由于盟軍不斷加強對大洋航行的控制,德國與日本之間實現(xiàn)人員、物資往來就只有依靠潛水艇這一招了。到了1942年,日本占領(lǐng)了印度尼西亞和馬六甲,這對于與日本接頭的德國潛艇來說,一下就縮短了5000千米的危險航程。
日本方面為這一使用潛艇同德國合作的項目,起了個名為“柳”的代號,先后參與實施這一行動的有5艘潛艇,I-30成為了該項目中第一艘用于運貨的潛艇,它成功地穿越了印度洋和大西洋到達目的地。1942年4月22日,它從馬六甲的檳榔嶼啟航,在赴歐洲途中還在馬達加斯加海灣的迪耶戈-蘇瓦雷斯參與了對英國艦隊的攻擊(該潛艇上還載有一架棄置的水陸兩用飛機,這是對方發(fā)現(xiàn)的,隨后日本又有兩艘微型潛艇滲入了海灣)。8月30日I-30潛艇駛?cè)肓吮人归_灣,在這里他們受到了德國飛機和掃雷艦的迎接,為其開辟了直達法國洛里昂的安全通道。

由于盟軍不斷加強對大洋航行的控制,德國與日本之間實現(xiàn)人員、物資往來只能依靠潛水艇
抵達德國的日本潛艇全體艇員受到了盛大的歡迎,艇長遠藤吹野豐還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并授予其鐵十字勛章。日本人這次捎來了1.5噸云母,還有700千克蟲膠。蟲膠是提取自熱帶森林里的材料,是當時用來生產(chǎn)板材的重要原料,生產(chǎn)電器產(chǎn)品也少不了它。除此之外,I-30潛艇還送來了91型航空魚雷的設(shè)計圖紙和產(chǎn)品樣本,這是德國人獲得日本技術(shù)支持的明顯例子。
作為交換,德國人向日本移交了PVO維爾茨堡雷達系統(tǒng),并附有成套圖紙,G7a和G7e魚雷以及魚雷自動駕駛儀、炮火操縱指揮系統(tǒng)、反坦克炮和高射炮、火箭彈、抗聲納收集器、工業(yè)金剛石以及50部艾尼格馬密碼破譯機。日本潛艇在德國停留期間,德國人為該艇安裝了雷達探測器并將其高炮替換為更先進的。所有這些做法,正是為了讓日本在東方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足以減輕德方面臨的壓力。滿載這些厚禮的日本潛艇9月22日駛上歸程,并在10月8日順利抵達檳榔嶼。由此該潛艇照準方向直奔就近的新加坡,不料突然觸發(fā)水雷,沉沒在距岸邊僅僅幾海里之處。雖然大部分成員獲救,但所有無法估算價值的載貨全都沉入海底,經(jīng)潛水員努力打撈,只是搶救出了其中的火炮,更為重要的如維爾茨堡雷達及其附件和圖紙蕩然無存,或是因艇上爆炸而損毀,或是因海水浸泡、腐蝕而無法利用。剩下比較有價值的只是幾臺密碼破譯機,移交給駐守檳榔嶼的海軍使用。
這有限的成功幾率,促使日本人繼續(xù)嘗試“突破封鎖”的行動。1943年7月1日,I-8潛艇從日本吳港駛出,艇上載貨包括有當時世界上最高速的95型魚雷、水陸兩用偵察飛機橫須賀E14Y,還有航空裝貨機的圖紙。同時艇上配備的潛水員還將要由德國9型潛艇指揮駛過波羅的海航線,并要在后來單獨地將其引領(lǐng)到日本。途中I-8潛艇在新加坡停泊,在此又攜帶了奎寧、橡膠和錫礦石。在大西洋上該潛艇與德國潛艇會合后,為繼續(xù)航行的安全性,德國人為其配備了密碼破譯機。德國海軍艦隊的指揮官指示他們,憑借破譯的密碼同盟軍的空中行動一直保持聯(lián)系,借此隱蔽自己,并將目的地由法國洛里昂變更為布列斯特,這樣他們在8月31日抵達布列斯特。
在歸程中登艇的有兩名日本海軍部的人員,他們是回國述職。還有一些德國工程師、技術(shù)人員和水手。載運的貨物從各色軍事裝備到技術(shù)設(shè)備均有,地對空、空對地的武器不用說,就連不久前新發(fā)明的青霉素藥品也有多種類型的。I-8潛艇成為了惟一一艘全航程、全方位完成了“柳”計劃的得力艦艇,該艇在沿途飽和程度的空中火力打擊下航行了56000千米后,于當年12月21日安全地返回到吳港。德國用戈培爾式的大肆宣傳,將其特大航程炫耀于世人,并公開宣布:今后日本的潛艇可以自由自在地馳騁公海直至大西洋了!

日本I-29號潛艇到德國的照片
1943年12月17日,啟航前往德國的Ⅰ-29潛艇載有80噸橡膠、80噸鎢礦石、5噸錫礦石、2噸鋅礦石、3噸奎寧,還有鴉片和咖啡。在當時德國人手里的咖啡原料已消耗罄盡,不得已采用代用品維持需要。而早在數(shù)月之前,I-29潛艇完成了一項高度機密的使命,在莫桑比克海岸與德國潛艇U-180接上了頭,當時在艇上的還有蘇不哈斯·錢德拉·博斯,反英抵抗力量的領(lǐng)導人。博斯1941年從印度經(jīng)由蘇聯(lián)去了德國,受到了希特勒和希姆萊的接見,納粹黨人認為他是個有著共同利益的盟友,于是允許他在德國組建一個“印度軍團”。然而博斯很快就對納粹黨人失望了,決定投向日本人,為的是在亞洲建立個基地,領(lǐng)導反英斗爭。這次日本人的I-29潛艇將他送到了新加坡,他后來在新加坡建立并領(lǐng)導了一支“印度國家軍”,還有一個名為“阿扎德·辛德”的印度流亡政府。難怪日本人也認為,籠絡(luò)住博斯的意義,不亞于得到一整個步兵師的戰(zhàn)斗力。此次前來德國,日本人還向本國大使館移交了兩噸黃金,用于以后與德方進行圖紙和武器交易。
1944年3月11日,I-29潛艇到達法國洛里昂,途中雖然屢遭盟軍海空襲擊,不得不減緩了航行速度,但依靠密碼破譯機的幫助終歸化險為夷。其艇長高垣木梨受到了希特勒的接見,并被授予鐵十字勛章。在歸程中該艦裝載了一些絕對屬于機密的貨物,其中有火箭式殲擊機Me-163和噴氣式殲擊機Me-262的圖紙及其發(fā)動機的樣本,巡航導彈Fau-1的機身,以及一系列其他最新式武器系列,同時還有罕見的材料,如:帶有放射性鐳的鐳汞合金,數(shù)量不小的鈾。德國方面派出一個專門分隊護送,另有18名專家隨行。
該潛艇到達新加坡后,德國人攜帶著圖紙資料離開了,為的是乘坐飛機去日本。而他們的技術(shù)人員仍然留在艇上,然后潛艇繼續(xù)行駛,準備直達目的地日本結(jié)束航程。然而美國人破譯了日方的通信內(nèi)容,密切跟蹤著I-29的行動。1944年7月26日,該艇被美軍的潛水艇擊沉于菲律賓海域。
日本人最后一次突破封鎖駛往歐洲的嘗試,由Ⅰ-52潛艇付諸實施,該艇于1944年3月10日啟航,裝載了10噸鉬礦、11噸鎢礦、120噸錫礦、60噸橡膠、3噸奎寧、54千克咖啡,同時這些貨物中還有2200千克黃金,這是對德方提供技術(shù)一事的酬金。而在洛里昂港等待日方來領(lǐng)取的是價值連城的貨物,其中有800千克氧化鈾,但美、英方面從一開始就緊緊盯住了這艘潛艇。其前任I-34是英國人于1943年11月在馬六甲海峽擊沉的,在其啟航后未駛出多遠便遭此厄運。I-52穿越了大西洋后,在佛得角群島附近與德軍潛水艇相會,像往常一樣,憑借艾尼格馬密碼破譯機掩護自己。然而美國人已在日本人稍北的地方布置好并等待著了,是從航母與5艘驅(qū)逐艦的編隊中抽出的一支分艦隊。他們用飛機投下了環(huán)繞著日軍潛艇的無線電水聲浮標用以定位,隨后根據(jù)潛艇發(fā)動機噪聲自動制導發(fā)射了。
從德國方面來看,只有過一次成功的“突破封鎖”嘗試,這就是其U-511潛艇,它于1943年5月10日自法國洛里昂啟航,經(jīng)過90天航程順利地抵達日本。其成員全程在水下行動,將滿載的貨物以及德國一整個防務(wù)學者團隊,送給日本天皇的歐洲海軍代表野村。此外,它在途中還擊沉了盟軍的兩艘運輸艦,可謂成果不凡。抵達日本后,該潛艇宣布,將希特勒贈送日本天皇的所有這些禮物,以RO-500編號入列日本海軍艦隊。
U-234潛艇帶來的這批禮物是最具價值的“臨終”饋贈,是希特勒向日本天皇預先許諾并真實兌現(xiàn)的一份大禮,明擺著是,行將滅亡的希特勒,將自己的未竟事業(yè),托付給尚在垂死掙扎中的日本法西斯來完成,用心可謂良苦。看到德國人倒出的這些家底,就足以證明,艇上裝載的這些禮物大而全,是德國人最重要的軍事研究成果,其中有電氣魚雷、Henschel Hs 293航空炸彈、Me-262噴氣式戰(zhàn)斗機,總量240噸的貨物中大多是機密產(chǎn)品。然而其中最為神秘的,也是其事先在清單中注明的,竟是560千克氧化鈾。這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德國人明白無誤地向日本提供了放射性物質(zhì)材料。納粹頭子在覆亡前夕,將自己未能試驗成功的核武器以傳遞接力的方式,交由日本法西斯繼續(xù)完成,這一事實此前尚不為世人所知。
1945年4月15日,也即希特勒自殺前兩周,U-234潛艇自挪威的港口駛出,半個多月中它一直在水下航行未浮出水面,只是到了5月4日,艇上人才得知,希特勒已經(jīng)身亡并將一切后事托付給海軍元帥鄧尼茨了。到了下一次浮出水面也就是5月10日那天,該艇接到了鄧尼茨元帥的命令,要他們升起黑旗向盟軍投降。艇長起初懷疑這一命令的真實性,只是在得到其他駛往美國海岸的潛艇艇長證實后才相信。當時在U-234潛艇上還有兩名日本軍官,他們不愿投降,剖腹自殺了。

1943年,德國將包括電氣魚雷在內(nèi)的諸多重要軍事研究成果送給了日本
應(yīng)注意的是,伴隨著“柳”計劃實行軍事合作的同時,德日兩國還在一個名為“穆松團隊”的框架內(nèi)活動。自1943年中期起德國開始進行對印度洋地區(qū)的軍事行動,依靠碇泊在檳榔嶼的41艘潛艇進行,這其中有22艘后來在戰(zhàn)爭途中被擊沉。有趣的是,德國人送給意大利法西斯的那些潛艇,隨著墨索里尼的倒臺而喪失,其中只有區(qū)區(qū)3艘,在此之前因臨時派往遠東地區(qū),僥幸得以保留,并且后來得以順路為日本運送物資。舉例說,U-195、U-219潛艇就曾給日本人運送過Fau-2導彈。
然而,利用水面戰(zhàn)艦運送物資的大多數(shù)行動,均以失敗告終。日本缺少制作彈藥引信的汞原料,需要德國供給,于是德國與日本運作一個名為“暴君”的合作框架計劃,由德國向日本運送水銀,此行動也同樣破產(chǎn),多艘運輸艦被盟軍擊沉。結(jié)果是數(shù)百噸水銀傾覆在公海海底,留給如今的生態(tài)學家無窮煩惱。
總的說,日、德、意法西斯軸心國之間付出高代價做出的建立“軸線”的嘗試,最終以慘敗收場,這是由于盟軍破譯了其密碼因而透徹掌握了其行動計劃,所以把握、利用了大多數(shù)時機,消滅了他們的潛艇。有人好奇地發(fā)現(xiàn),日本駐德大使大島洪造就了泄露機密的最大渠道,正是他,將他本人憑借身份可以接觸到的第三帝國的高層機密以及一切所見所聞,特別是有關(guān)希特勒和里賓特洛甫的,毫無遺漏地以電文形式發(fā)回了日本,使得美國人竊聽后可以即刻破譯。
另外,從技術(shù)角度而言,即使日本人能夠成功地復制得到的先進武器,也根本無力扭轉(zhuǎn)戰(zhàn)局。因為在美國的空中打擊下,日本的工業(yè)產(chǎn)能已無法發(fā)揮,其枯竭的原料儲備也根本無法保證供給。他們竭盡全力打造的“軸線”,也就只能日后留作戰(zhàn)爭罪證而已,別無它用。
責任編輯:張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