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張名書



摘 要: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的總目標為依據,對我國人教版的小學科學教材低年級有關天文和物理的知識進行了內容分析。結果發現:我國人教版的教材均體現了總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是人教版的教材更側重于“學會”“動手”的基本素養,基于這個研究,對我國人教版的科學教材的改進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材;核心素養;天文;物理;低年級;科學;教育;兒童
不論是在亞洲的中國或者是日本,還是在西方的美國或者德國,科學教育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存在但是卻一直都是政府重視的課程教育。而我們國內的小學科學課本圖片形式比較多,基本上直接告訴孩子們什么是什么,這個結果為什么這樣,參與的實驗活動是少之又少,這樣對于孩子來說缺少了興趣他們不會去想為什么會這樣,只是被動的記得為什么是這樣,中國的小學科學教育大多是常識,缺少了人格修養思維邏輯等方面的內容。
一、研究內容
依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課程基本理念中的,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對小學低年級的人教版的科學教材進行了如下分析[1]。
( 一) 研究的問題
研究問題包括:人教版的低年級科學教材中體現了有哪些核心素養?針對每一項核心素養教材又 分別選取了什么知識點內容進行的講解?每個知識點講解的方式是什么?
( 二) 研究的對象
選擇17年10月第一版的義務教學教科書-科學1-3年紀教材,是因為取決于它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使用地區包含天津、北京、廣東、云南、河南等20余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使用人群較廣泛,具有教材的代表性。在1-3年紀的教材里,總共14單元,關于天文和物理方面的知識內容占了6個單元,由此可以看出天文和物理的占比還是很大的,由此選擇1-3年紀的科學教材作為分析對象,關于講解知識內容總共146頁。其中關于天文和物理的知識內容總共41頁。
二、研究結果和分析
由以上圖表可知,一年級主要是認識身邊的事物,二年級是了解,三年級是實驗。
從講解知識點方面分析,在一年級里的《有趣的磁鐵》中,通過實驗并觀察的方式占了11次,思考的式占了4次,提出問題方式占了2次,手工制作方式占了1次,而在二年級里的《太陽升起來了》中,觀察紀錄占了6次,提出問題思考占了6次,交流占了3次,而在三年級里的《周圍的空氣》,《學習用品中的科學》《物體的運動》和《動力小車》中,則是以科學實踐加拓展空間兩部分進行的講解。由此可知,人教版的教材主要培養的科學素養有“實驗觀察”“思考探究”“反思總結”等感性思維的培養,缺乏了“創新實踐”等科學素養,主要原因是人教版的科學素材只是對于一個知識點的表面講解,并不涉及于知識的原理,缺少了理性思維的培養。 而理想思維指的是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科學 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實,運用科學思維方式分析問題。
(4)小學科學教材的配圖類別
從配圖方面來看,人教版的配圖大多是照片,只是單純的把知識點和實驗步驟逐步羅列出來,沒有整體色彩的搭配設計、形象設計,缺少美感和樂趣,而7-12歲的兒童正是發展視覺和觸覺最重要的階段,是培養視覺美感的重要的階段。
從知識結構方面來看,一年級是認識磁鐵,二年級就轉到了太陽和月亮,而三年級突然又講到了空氣和力學,從“磁鐵-太陽-空氣-力”前后知識點是毫無聯系的,每個知識點都是單獨的個體,整個關于天文物理的知識內容呈現散點式。
三、建議和結論
1、建議在低年級階段有關天文和物理方面 的知識內容加以擴寬
國家政策規定小學教育得適齡兒童是7-12歲,而七歲的兒童大腦的重量已經接近成人水平,相當于成人腦重的百分之90,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也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同時將注意力集中于某個客體的幾個屬性,并且認識到這些屬性和維度之間的關系,比如說大小,和輕重之間的關系,這些多是認識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并沒有涉及到思維方面。目前人教版的小學課程內容中的知識都比較簡單,比較表面化,沒有太多的自主思考知識點內容并且與初中知識點無銜接,無法使兒童在小學階段確切的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里,不能更好的為初中或高中的學習打下基礎[2]。
在天文物理等有關的知識基礎上進行串聯,為小學生進入初中能夠更好的學習理科知識做一個鋪墊。在講解知識的環節,我們通過提問-解答-分析-給出答案的過程,可以鍛煉孩子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比如:“我們每天喝的水是怎么形成的?”這種身邊常見的問題,再對這個問題進行引導和分析,就會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找出問題答案的動力,這就會使他們產生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設計每一節課程內容的時候,都考慮了兒童的心理需求和培養。比如在講解地月日三者之間關系的時候,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晝夜,四季和月相的形成原和月相的不同類型,配合課件ppt里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在心里上建立起來了一個宏偉的觀念和宇宙的概念,讓他們知道這個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廣袤。這就為初中的物理化學課打下了基礎不至于他們上初中時面對的是新的問題,這樣小學和初中的知識之間就有了銜接。
2、建議在低年級階段的授課模式更加豐富有趣化
從兒童身邊常見的生活現象入手,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講解這個現象為什么會這樣,然后加上教具的配合,增加動手能力,通過從現象到講解原理最后配合教具的實驗,讓孩子們了解原來所不懂的還有從未涉足過的新鮮事物。整個過程是一個閉環,在配合教具的使用過程中,孩子們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在七歲左右的時候,大腦已經發育的快接近于成人,認知發展按照皮亞杰對兒童認知的階段的劃分,7-12歲的兒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認知將由表象思維轉化為運算思維,并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講解方式從兒童的生活現象入手,這會使他們意識到科學原來就在自己身邊,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3、建議在低年級階段的教材配圖方面更加符合美育要求
經過調查發現,7-12歲的兒童的視力發展都比較完善了,在顏色上對于色調的變化能進一步的感知,并且開始注意到顏色得明度和飽和度。在這個階段男生對于色彩是喜歡分別是綠,紅,青,黃,白,黑,女生則是綠、紅,白金,黃、黑。色彩更多的來源于中國古代壁畫的基礎上進行的提煉然后根據需要進行的調整。其實美育不等于美術教育,不等于彈詞唱曲的浪漫情懷,更不是只跟個別人有關的教育,它是一種貫穿于生活的感受[3]。
4、結論
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科學教育更多的是要啟發孩子對于生活現象是如何產生的興趣,其實孩子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它不需要被啟發或者引導,更多的是需要保護。
科學教育更多的是培養他們一個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實踐出真知。當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或者是生活過程中遇見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會運用在科學課上學到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識或者是一些學習發方法,去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然后又獲得了新的經驗和興趣,這樣他們解決的問題越多他們就會越有興趣就會越有求知欲,解決的問題越多他們就會越有自信。當一個孩子在兒童時期都已經具備這些特質,那么他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比他在沒有接受科學教育的時候接受新鮮事物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要多一些。
參考來源:
[1] 劉一霖.基于兒童認知思維下的科普類書籍整體性研究[D].西南: 西南交通大學,2015:24-30.
[2] 雷鳴,袁瑞芳.我國增強現實類兒童科普讀物的出版策略[J].實務, 2017, 3月下(288):49-51.
[3] 蕭冰,王茜.增強現實技術在兒童科普讀物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與出版, 2014(12.):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