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芹岄
張紅娟:古為今用長悠遠,教學相長知且行
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
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
……
——白居易《繚綾》
繚綾就像就明月照耀之時,從天臺山上飛泄而下的清泉瀑布。上面的圖案花紋更是奇絕,底上像是鋪了一層白煙,其上的花就像是一簇白雪。白居易用高超的筆法贊譽了繚綾的美,讓繚綾的色澤、質感躍然紙上,繚綾的華麗、潔白、輕柔、細膩、層次感,一一呈現。
盡管不能目睹千年前精美的繚綾,對張紅娟來說,小時候體會到的織物之美,卻與繚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小時候經常跟我媽媽去她們單位,她在后整理車間工作,在那兒會看到整理好的面料,從機器上飄著就下來了——那種從天而降的面料的感覺特別美!”想象著小小的人兒,站在高大的機器面前,看著一片綺麗的面料在眼前如同瀑布一樣從天徐徐流落,宛若魔法,又如身處奇幻世界——動人心弦的面料之美,古今綿延。而這種繼往開來的傳承感,在張紅娟身上尤為明顯。
回憶起為何會從事染織藝術設計行業,張紅娟說,或許這是有一定的淵源的。父母皆從事與紡織相關的工作,尤其是母親,“她的手很巧,我小的時候用的書包、穿的衣服,很多都是她給我做的。每學年開學的時候,都會用上她給我做的新書包?,F在回憶起來才發現,其中有些還是用拼布的方法制作的。她還教過我怎么繡花,我小的時候也很喜歡給自己的娃娃做衣服。我覺得這些東西可能潛移默化地會有一些影響。”
“學了美術之后,我對圖案、面料特別感興趣,考大學選擇專業的時候就選擇了染織藝術設計,在染織藝術設計的專業學習中,我系統地學習了印染織繡等傳統染織工藝,并且通過動物圖案、人物圖案、植物圖案和景物圖案等四個方面加強了對圖案設計基礎的訓練,此外還有系統的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學習,這些專業基礎及設計理論的學習,使我對紡織材料、工藝和圖案的理解里加入了更多傳統和現代的理論指導,也更加強了我對染織的熱愛,這種熱愛支持著我在染織藝術設計這條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
沿著紡織和圖案之美向前走的張紅娟,如今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的副教授,她不僅在家庭的熏陶和自我愛好之下走入了紡織行業,更是作為一名教師,將蘊含其中的美與術傳遞出去,努力帶動更多人感受其中的美。
同樣打動和影響張紅娟的,還有“化零為整、和而不同”的拼布藝術。
與拼布結緣,不得不提到金媛善老師。那是在2009年,金媛善老師受邀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個人的拼布作品展。這次展覽讓張紅娟近距離領略到絲綢拼布作品的美:“我當時很震撼,沒想到小小的布頭竟能拼縫得如此美麗,尤其絲綢本是不好處理的一種材料,但在金老師的巧手下卻如此多姿多彩?!庇谑?,“拼布藝術的魅力也在我的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種子”。
《跟隨金老師學習拼布技藝》
《與姚昕老師在休斯敦國際拼布展上(背景是姚昕老師的獲獎作品)》
之后,清華美院在2011年主辦了“國際拼布藝術展”,這次展覽邀請了歐美、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的拼布藝術家參展。因為參與了聯系國外藝術家、作品整理、布展等工作,張紅娟對拼布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
在學習拼布的過程中,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拼布技巧,還有對待生活和藝術的人生態度,跟金老師學習拼布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到絲綢拼布的技巧,還有嚴謹治學的態度。每次見到金老師,都能感受到她對拼布藝術和事業的熱愛。讓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金老師的作息時間非常規律,她的勤奮和活力總是感染著另一位很重要的拼布老師,是張紅娟在美國進行拼布游學時結識的姚昕老師,“姚老師在美國從事拼布事業有20多年的時間,在她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對中國元素的應用。在從事拼布藝術創作的20余年中,她獲得的各類國際拼布大賽的獎項近百項,她的工作室掛滿了她的作品和各種各樣的獎狀。姚老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拼布藝術的執著追求,讓我很受鼓舞”。在和姚老師相處與學習的過程中,張紅娟對國外拼布藝術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堅定了她進行中國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決心。
日常教學之外,張紅娟還創作著自己的作品。她將自己對于美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對材料和工藝的探索融匯其中,一面繼承發揚傳統,一面融合古今創新。聽著張老師的講述,觀賞著張老師的作品,頗有種涓涓細流不疾不徐地流淌,逐漸融匯成一片意境幽遠的大海的感覺。
“拼布藝術的美是多樣的,在拼布藝術中不僅體現了工藝之美、材料之美、色彩之美、形式之美,更重要的還有拼布藝術所體現的可持續之美、節儉之美。在拼布作品的制作中,可以利用零碎布頭進行創作,而被裁剪過的材料還可以用在其他的作品中。所以在我的作品創作過程中,材料是可以做到零浪費的?!?/p>
“其實拼布呢,可以說是一種材料的拼縫和組合的藝術,這種藝術形式體現了融合與共生的理念,也體現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精神,我的作品中也同樣貫穿了這種理念和精神。我平時的創作中所包含的工藝主要有刺繡、搟氈、拼布等。在多種手法的綜合應用中也體現了一種交融、共生的精神,并且在創作的過程中,我也一直秉承著對材料的合理利用,所有的材料可以說是零浪費,所有的線、面料、羊毛都有它們的‘用武之地’?!?/p>
此外,張紅娟作品中還時時透露出對傳統工藝的關懷與應用,“我希望能夠把一些中國傳統的染織工藝應用到現代的作品設計當中”。而那些優秀的傳統工藝及其蘊含的理念對現代生活與創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非常值得傳承與發揚。
創作手札:
“這幅作品是關于生命的主題。最中心尖尖的葉子形代表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既是自然當中的種子,也是‘母親孕育一個生命’這樣的含意。中間的曲線形象征了女性的柔美,兩邊借鑒了傳統紋樣中的魚紋,魚紋自古也有繁衍、多子的象征含義。在顏色的設計上,采用了漸變的方式,中心的黃色象征陽光,因為所有生命的生長都是需要陽光的?!?/p>
作品名稱:《晨與夕》工藝:搟氈材料:羊毛、真絲綃創作年代:2012年
作品名稱:《生命·綻放》工藝:拼布材料:真絲綃創作年代:2012年
“這個作品是用真絲綃來制作的,在做的時候考慮到真絲綃本身具有通透性,所以為了讓顏色過渡得更自然、和諧,就用了多層、多色的疊壓,通過透疊的方法來體現不同的色彩,營造色彩很自然地由黃色逐漸過渡到冷色這樣的效果,通過冷暖對比,更襯托了中心的光感。”
羊毛、繡線和真絲面料是張紅娟作品當中應用最多的三種材料。其中,她對羊毛材料特別感興趣,她說除了羊毛本身的質感很吸引她,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在于,搟氈工藝雖是一個傳統工藝,但是它在現代作品中的可塑性非常強。
“運用搟氈工藝,我可以將多種材料結合起來,包括我在做拼布作品時所剩余的一些材料,都可以在羊毛氈的作品當中應用進去。”張紅娟的搟氈作品,既借鑒了拼布節約、和而不同、融合等理念,也包括拼布拼縫的手法,只是拼布的拼合是靠線來縫,而搟氈靠的是毛氈本身的融合力。
結合其他材料的共同使用,張紅娟不僅實現了材料的循環利用,更讓我們欣賞到了她作品中水墨式的氤氳浩渺,以及輕盈的流動感和巧妙的細節處理。
作品名稱:《星空》工藝:搟氈、珠繡材料:羊毛、真絲綃、玻璃創作年代:2014年
創作手札:
“在《晨與夕》的作品中,我想通過自然景觀中的清晨和傍晚,這樣兩個不同的時間段,來表現和暗示,其實在人生當中也是會有朝陽的時候和夕陽的時候,但無論在哪一個時間段,風景都是非常美好的,都有自己的精彩?!?/p>
“另外在這幅作品當中,我就把《綻放·生命》系列作品里所剩下的一些真絲綃面料應用了進去,營造出不同質感的對比效果。其實在后面的很多作品中,不同作品所剩余的下腳料,都有再次利用的機會?!?/p>
創作手札:
《星空》系列的作品也是采用搟氈的工藝,融合多種材料?!斑@幅作品中應用的跨界材料就更多了一點,我把真絲、玻璃、羊毛等材料進行融合,利用它們不同的特性,達到一個豐富的肌理效果。羊毛、真絲營造浩瀚宇宙的背景,玻璃珠營造夜空中點點繁星的效果,三幅構圖共同呈現星空中線條的流動感?!?/p>
創作手札:
“《蝶之翼》的這個小手包,是一個很生活化的作品,在做這個作品的過程當中也做了很多嘗試。這個手包主要是采用了蝴蝶翅膀的元素,包括紋樣和肌理。包蓋也是蝴蝶翅膀的造型。在蝴蝶紋樣里,我們看到有一些肌理變化比較大的地方,是結合了真絲的材料,這些真絲材料很多都是從之前做的作品當中所剩余下來的。”
“搟氈工藝也是一種傳統的染織工藝,但這種傳統工藝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像這些傳統工藝,其實本來是源于生活的,它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才能這樣一直流傳下來?,F在對傳統工藝的傳承中,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能夠讓它回到生活當中去,能夠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它。所以在我的作品當中,除了做纖維藝術品之外,其實也有一部分是實用品,像手包、跨包,包括圍巾等這種能夠讓人們使用的作品。”
創作年代: 2015年材料: 羊毛、真絲工藝: 搟氈、珠繡作品名稱: 《蝶之翼》手包
《圍巾作品》
創作手札:
“《山水之韻》毛氈系列作品是我所做的國家藝術基金的一個項目,其中有四個系列共12件作品。在這個系列作品中,主要通過羊毛、真絲、棉線等不同材料的組合,去探索毛氈所呈現出的水墨意韻。這個系列作品里邊的一些小的、碎的真絲材料,也應用了以前作品中剩余的一些材料。所以即便是很小很碎的材料,也仍然是可以有它的利用價值的。”
創作年代: 2016年材料: 羊毛、真絲、棉線工藝: 搟氈作品名稱: 《山水之韻·蘊》
作品名稱:《山水之韻·疊》工藝:搟氈材料:羊毛、真絲、棉線創作年代:2016年
“在教學當中,我一直都有一個理念,就是希望能夠引導學生,讓他們在認識到傳統染織工藝價值的同時,用創新設計的思維和方式來實現傳統工藝的可持續性,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也鼓勵他們多方面去探索材料的可塑性和工藝的可能性?!?/p>
張紅娟更像是一個接力傳遞者,不僅串聯古今、孜孜不倦地學習,還將自己所學所悟傳遞出去。
學校里并沒有開設專門的以拼布來命名的課,但張紅娟會在自己的刺繡藝術設計課程、絎繡工藝課程中,把拼布工藝介紹給學生。她認為拼布和刺繡密不可分,而學生的作業中,也體現了這一點:他們會把拼布的手法和刺繡的手法結合起來去用。
學生作品:
作者:曾毓饒
作者:馬文遠
作者:王若嫣
雖然拼布愛好者越來越多,但我們卻苦于尚未有自己的拼布教材。通過大量的文獻閱讀、多次對國內外拼布藝術及市場的考察,以及隨著自己對國內外拼布藝術的發展和傳統工藝認識的加深,張紅娟開始更多地思考中國拼布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
她發現,最近的十幾年里,中國的拼布愛好者在市面上所學習的課程基本以日本和歐美的體系為主。認真研究過課程內容之后,她還發現,其實課程中的很多技法和工藝在中國傳統的服飾品、裝飾品中早已出現,只是國內并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體系。正在她準備對中國傳統拼布藝術做深入研究的時候,恰好金媛善老師穿針引線,介紹了中國流行色協會。中國流行色協會很早就計劃做一套中國自己的拼布培訓體系、出版自己的拼布教材。雙方不謀而合,張紅娟欣然加入拼布教材的編寫工作。
“首先是初級教材的編寫工作。初級教材的目標是首先讓學習者認識拼布,認識中國傳統工藝在拼布中如何應用。于是我組織研究生們,先對中國傳統拼布的基本工藝做了一個梳理,在這些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作品的設計、圖稿的繪制,再由金老師組織自己的學生們對作品進行制作,并拍下制作過程圖。目前書稿已經完成,也期待能早日看到它的出版。”
作者:馮葉
作者:陳紫薇
立于傳統和現代之間,張紅娟既滿懷對傳統的熱愛,又積極融匯現代進行探索創新;既孜孜不倦地研究學習,又腳踏實地進行教學與創作。拼布的精神和手法在她這里得到繼承和發揚,面料與圖案的美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