釗 萍(常州大學,江蘇 常州 213016)
建筑色彩是指附著在建筑上的裝飾,它常常反映著不同地區或者民族的文化特點,受到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科學技術以及民族文化特點等的影響。從古至今,建筑色彩都不斷表現著時代文化和美學思潮的更迭;因此,建筑色彩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筑設計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筑色彩是跟隨時空變化而變化的,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時空建筑中通過和不同的自然環境相融合,呈現出不同的美學思想,被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
風格迥異的建筑在色彩的包裹下,融合植被環境等因素,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區域特色。許多建筑都是因為其獨特的色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建筑色彩的選擇與周圍植被環境屬于同色系,通過色彩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也有建筑是通過色彩的突出,與環境色彩形成強烈的對比,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留下深刻印象,比如美國佛羅里達州沙拉索塔(Sarasota)的凡·威沙(Van Wezel)表演藝術廳,以其淡紫色的外立面吸引了眾多游客。
傳統建筑色彩除了表面的裝飾作用,更多的是情感的表達。這種特殊的情感表達從人本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特點出發,賦予了色彩在傳統建筑中的情感表達作用。由于人類本身思維的跳躍與聯想,我們看到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不同的生理感覺和心理聯想,比如,看到紅色的磚瓦,就有溫暖明媚的感覺,而看到青磚黛瓦,則會聯想到陰雨綿綿的水鄉。因此可以說,建筑色彩表現出的情感作用是來自于對色彩本身的聯想和象征(見表1)。
表1 色彩的聯想與象征意義
色彩在傳統建筑中除了裝飾和情感作用,還體現著傳統制度和意識形態。縱觀歷史,在傳統建筑中,我們是一個熱愛和使用色彩的國度,或絢爛或質樸。皇家建筑和宗教建筑多為色澤艷麗的“彩色建筑”,而平民和喜含蓄內斂的文人住宅則是典雅質樸的“素色建筑”。傳統建筑色彩,集合了古代的能工巧匠的智慧,傳達出建筑的色彩語言,通過建筑色彩不僅表現出不同建筑特點,更在色彩的絢麗與質樸中傳達出傳統制度和意識形態。
雖然色彩本身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但傳統建筑色彩的運用卻有律可循。主要表現為地域規律,我國南北方的傳統建筑色彩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江南一帶傳統建筑多為白灰色凋,呼應當地陰雨綿綿的氣候和郁郁蔥蔥、四季常綠的植被,顯露出秀麗、清雅的感覺;而北方傳統建筑色彩多明麗,與干燥晴朗的氣候相呼應。
從地域劃分探尋傳統建筑色彩的差異,最早可以追溯到“色彩地理學”的提出。該學說是由法國色彩學者提出,提倡從自然、人文歷史與建筑本身來解釋建筑色彩成因。從自然地理色彩的維度,可以讀出在特定方位地域的色彩特征。這些色彩差異是由于地域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決定的,這些條件影響著當地的自然色彩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從文化角度,可以推斷出,人們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展開筑造活動,隨著時間流傳下來的不僅是筑造手法和工藝,還有植入靈魂的美學思想。隨著歷史推移,即使有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但是文化意識始終一脈相承,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被保留下來,也就解釋了傳統建筑色彩的地域差異。
不同的地域由于地理環境、氣候、植被、自然資源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建筑風格和色彩面貌。我國南方的傳統建筑多為淺色調,因為南方地區氣溫較高,并且花木四季常開,在這種條件下,淺淡的色調更適宜居住也更符合色彩的搭配,既減少了陽光的輻射熱,降低了室內溫度,又避免了過于鮮亮或者沉悶的色彩與自然色彩的沖突。比如廣州火車站、友誼劇院等都采用了水泥原色的白色基調,淡雅清新,與環境配合得很好,淡雅的色調與蒼翠碧綠的濃陰相映。南方傳統村落中的民居也符合這樣的形制,在青山綠水,花木繁盛的江南地區,像宏村、西遞、西塘等皆是淡淡的白墻灰瓦,精美的傳統建筑掩映在綠樹紅花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與此相對應地,我國北方地區的傳統建筑多為深色調,因為北方地區氣候寒冷,為了滿足保暖的需求,屋頂墻壁都是用當地的泥土燒制成的磚瓦壘砌,呈現青灰色調,更易于吸收陽光。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建筑外墻皆是青灰色調,木構件多用黑色、褐色油漆刷涂,院落里種幾株花木裝飾點綴,便是質樸自然的美。(見表2)
表2 北京傳統建筑色彩分析
認識和評價傳統建筑色彩,不能單純地從建筑外立面顏色的涂抹裝飾來認識,而是要從更深的層次綜合審視,除了包含一般的色彩學因素,還包括人文歷史等主觀因素和自然地理等客觀因素。這些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又經歷過時間的洗禮,流傳至今,才形成了現在傳統建筑色彩的差異布局。從傳統建筑色彩可以解讀出傳統建筑與城市色彩的技藝、范式、規制、格局以及類型不斷演變的發展脈絡、歷史重要人物與重要事件所產生的意義及特征。
縱覽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的傳統建筑色彩精彩的演繹,我們感受到了先輩的筑造智慧,領略了傳統建筑色彩文化。但是在當前城鎮化過程中,這個燦爛的特色正在消逝殆盡,隨之而來的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千城一面”的現象值得我們反思。如何延續傳統文脈,如何使傳統色彩文脈轉型升級,我們應該從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技藝傳承乃至科技發展入手,去探索一種可以適應當代城鎮化的生活方式與環境營造,從而使歷史風貌得以保護,新城特色得以良性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