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原會長 康義|文
“十四五”時期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開啟之年,面對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科學規劃和理清“十四五”時期發展思路,對于推動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色金屬工業作為國民經濟中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是支撐經濟發展和國防軍工事業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設制造強國、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領域。“十四五”時期是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開啟之年,也是我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發展動力的關鍵時期。面對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科學規劃和理清“十四五”時期發展思路,對于推動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經過70年奮發圖強、砥礪前行,建成了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結構優化的產業體系和生產能力。從落后的困境中分發成為世界有色金屬工業生產、消費和貿易第一大國,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世界有色金屬工業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有色企業國際地位顯著提升。2019世界500 強企業中,有色企業8 家,全球精煉銅前十位企業排名,中國占據5家,江西銅業位居榜首;全球十大電解鋁企業,中國占據5 家,其中,魏橋和中鋁位居前2 位。

世界最大的600kA鋁電解生產車間
改革開放以來,有色企業通過產學研技術攻關,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實現了自主創新。成功研發出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并應用生產,迅速實現了產業升級。
進入21世紀以來,加強了基礎研究,在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上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其中,電解鋁技術最為顯著。近年來開發的600 千安超大型鋁電解技術,屬世界首創、國際領先。自主研發的300 千安大型鋁電解技術早已輸出國外,在伊朗、印度、越南、哈薩克斯坦等國建廠,并取得了良好業績。
自主研發的懸浮銅冶煉、氧氣底吹、雙底吹和“兩步”煉銅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自主生產的高端鋁材、鎂材和鈦合金材已應用于航空、汽車、高速鐵路等。超粗、超細、超純均質硬質合金,核電鋯鉿材料以及其他稀有金屬加工材,在替代進口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21世紀以來,有色企業認真踐行綠色低碳生態文明理念,率先淘汰了全部落后產能。依靠科技進步,堅持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推動節能減排全面持續開展取得明顯成效,使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電解鋁綜合交流電耗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10年,全國電解鋁原鋁綜合交流電耗為15480 千瓦時/噸;2019年降為13531 千瓦時/噸,比2010年下降1949千瓦時/噸,當年節電683 億千瓦時。比世界(不含中國)平均水平低669 千瓦時/噸,當年節電234 億千瓦時。
做好綠色開采,打造綠色礦山。近幾年來,全面推廣“采礦——選礦——充填”和“排土——開采——復墾”一體化有序開采,實現了礦山開采科學化、資源利用無害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同時大力推進低品位復雜難選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與選冶尾渣、廢水、廢氣的減量化無害化與資源化,實現清潔生產和資源有效利用。
再生金屬回收利用是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的重要途徑。依托“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加強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為節省原生金屬礦產資源、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保護環境,為綠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再生銅鋁鉛鋅產量為330 萬噸、725 萬噸、237 萬噸、145 萬噸,分別占原生金屬產量的33.7%、20.7%。40.8%和23.3%。
近10年來,有色金屬工業優化資源配置,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冶煉——加工一體化,向深加工產品及中高端化方向發展。鋁行業的煤電(水)鋁一體化企業增多,自備電廠的電解鋁企業達70%以上。形成了若干個大型氧化鋁、電解鋁及鋁加工較為完整產業鏈的生產基地。
產業布局趨于市場化。電解鋁產能逐步向西部能源豐富的新疆、內蒙古、云南等地區轉移。依靠進口礦的氧化鋁和銅冶煉廠向廣西防城港和福建寧德等沿海城市轉移。鋁加工企業與汽車制造廠合作,加快推進汽車輕量化。

表1 70年來,我國有色金屬主要產品產量變化(單位:萬噸)

表2 中國有色金屬產量在全球地位(單位:萬噸,%)

表3 有色金屬行業主要經濟指標變化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有色金屬企業充分利用國外一些礦業公司資金困難和市場價格低迷等有利時機,采取整體收購、股權并購、項目投標等多種方式獲取境外礦產資源,增強了資源保障能力。
中鋁公司收購秘魯特羅莫克銅礦、五礦收購秘魯邦巴斯銅礦、紫金礦業并購剛果金卡莫阿銅礦、洛陽鉬業收購美國自由港——麥克莫倫銅鈷礦項目,以及魏橋在幾內亞開發鋁土礦、在印尼建設氧化鋁廠等項目,成為有色企業走出去的成功范例。據不完全統計,有47 家企業在境外獲取的權益銅資源達一億噸以上,形成權益礦產銅產能在180 萬噸以上,權益鋁土礦資源60 億噸以上,權益鋁土礦產能在4000 萬噸以上,均超過國內銅鋁資源儲量,極大增強了礦產資源保障能力。

“雙閃”銅冶煉廠
“十四五”時期,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產業增長潛力將繼續釋放。同時,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和挑戰也明顯增多,國際市場環境復雜性上升,國內市場需求也將深刻變化。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性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更是無法考量。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有色金屬工業必須加快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轉變。
“十四五”時期,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總體設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心,堅持需求導向,加快結構優化提升,增強核心技術創新力,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有色產業深度融合,突破一批“卡脖子”材料產品和關鍵技術,全面實現有色金屬工業發展水平邁向中高端,為建設有色金屬工業強國提供強力支撐,為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以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和高新技術等領域重大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高精尖缺”集成和應用水平為目標,組織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推進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突破。以滿足集成電路、大型客機、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高端領域的關鍵基礎材料需求為重點,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盡快實現批量化生產和應用,填補國內空白,解決進口替代。實現從生產消費大國向產業和技術強國轉變。
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逐步解決銅鋁等主要原料長期依賴進口局面。要立足國內,加大重點成礦區帶找礦力度,增加儲量。加快推進西南、西北地區銅、鎳、鋰等重點成區帶遠景調查與找礦預測,提高稀土等戰略性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積極開展老礦山深部和外圍勘探,形成一批重點礦產資源接續區。
加大境外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通過投資并購,聯合投資等多種方式獲取境外礦產資源。以剛果(金)、贊比亞、秘魯等國家銅資源;幾內亞、印尼、牙買加、老撾、柬埔寨等地區鋁土礦資源;印尼、菲律賓、緬甸、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區紅土鎳礦為重點,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長期跟進,有序推進區域內重大項目并完善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港口建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境外有色金屬生產基地和產業園區,增強境外資源保障能力。
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在湖南、廣西、貴州等重金屬污染集中地區,開展砷、鎘等無害化處理工程,開展有害土壤、廢棄土地治理,推廣礦山冶煉廢水生物制劑法深度處理與回收技術,實施煙氣脫硫、脫硝、除塵改造工程,確保“三廢”污染物達標排放。
推廣應用大型高效自動化采選設備以及新型高效藥劑,大型鋁電解槽節能減排技術等,支持利用局域電網消納綠色可再生能源。
以“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和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園區為重點,加快高附加值再生產業化基地建設,提高有價元素回收利用水平。鼓勵支持以廢雜銅為原料生產高附加值銅加工產品,支持廢舊易拉罐保級回收利用,提高現有冶煉中含有銅、鎢、鋯、銦、鍺、鎵、錸等有價元素二次資源回收利用水平。加強對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汽車等含有色金屬廢舊再生資源建立回收、拆解、熔煉到深加工的產業鏈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為進一步推進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訊技術在有色金屬行業的集成創新和融合應用,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然資源部聯合公告了有色金屬行業智能礦山、智能冶煉工廠、智能加工工廠建設《指南》,明確了建設目標、建設路徑、建設內容及基礎支撐等方面要求,《指南》從操作層面為有色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提供了頂層設計和全面引導,為有色金屬工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有序推進智能化建設提供了引導性文件。

打造千億有色金屬園區的廣西防城港
有色企業智能化建設目標是在企業已有自動化、信息化建設基礎上,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邊緣計算、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在有色礦山、冶煉、加工企業的應用,實現設備、物料、能源等制造資源要素的數字化匯聚、網絡化共享和平臺化協同,建成集全流程自動化生產線、綜合集成信息管控平臺、實時協同優化的智能工廠(礦山)。
智能工廠(礦山)采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云、邊、端”技術架構,建立“平臺協同運營、工廠智能生產”兩個層面的業務管理控制系統,實現企業全流程的智能生產和供應鏈協同。
智能化企業建設內容,一是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和建設,包括智能感知、智能設備、網絡建設和信息安全。二是數據驅動的智能生產與管理系統建設,包括生產過程控制、生產管理與執行、企業管理與經營決策、工廠的虛擬仿真。三是基于服務型制造的智能服務應用建設。四是基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協同創新平臺建設。
實現有色企業智能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好規劃,有序推進、分步實施。企業要根據自身實際,加大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培養。有色行業要研究組建有色金屬行業智能制造聯盟,在成果轉化、試點示范、標準制定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
積極擴大有色金屬應用領域,探索推廣有色金屬“原材料生產+終端應用”銜接發展模式,通過上下游聯動實現資源高附加值利用,促進消費升級。建設“鋁型材——汽車零部件——建筑構件——家居產品”產業群;“稀有稀土金屬——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動力電池材料”產業群。持續推進“以鋁節木”“以鋁代鋼”“以鋁代塑”等,拓展有色金屬應用新領域。
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集群發展。突破上下游產業鏈銜接瓶頸,促進有色金屬產業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提升整體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銅產業走礦山、冶煉、加工一體化發展道路;支持鋁產業與煤炭、電力、化工和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形成若干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堅持國有企業為主導,多種所有制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強企業活力。
鼓勵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和營商環境,培育更多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市場主體。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實施重大國家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
人力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是關鍵。要培養一支規模宏大、專業齊全、結構合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有色金屬人才隊伍。依托重點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聯盟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大行業高管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加強科教融合、產教融合、校企融合,重點培養一批專業精深的“高級工匠”,提高產業技術隊伍整體素質。要依托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發現、培養、使用和激勵拔尖人才。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緊缺人才,為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要充分利用好現有國際交流平臺,辦好系列國際峰會、會展和倫敦有色金屬報告會。積極參與多邊活動,深化與國際鋁協、銅協、鎢協等國際行業組織的交往,鞏固中美俄歐日等雙邊交流機制,發出中國有色聲音,講好有色故事,擴大國際影響力,提高有色行業國際地位和話語權。
積極推進有色企業圍繞國內礦產資源短缺,加大境外資源開發力度,通過境外并購、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建設一批規模巨大、品種齊全、配套完整的境外礦產資源基地。
充分發揮有色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特別是借助有色冶煉先進技術、裝備、管理及資本優勢,積極向資源、能源豐富的國家地區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選擇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布局鋁銅等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添補所在國家的空白,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