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曼,索朗白姆,周子堯
(西藏大學 工學院,西藏 拉薩 850012)
西藏日照時間比較長,好多地方素有“日光城”之稱,拉薩市年日照時數達2 980 h,在這樣一個自然光充足的地方,如果不能體驗到光影藝術帶給人們的視覺盛宴,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現在更多的人意識到要打破“無病即健康,患病再去保健”[1]這個傳統的健康觀念,所以近幾年療養院很受大眾歡迎,療養院的好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衡量因素就是療養院的環境,長期以來,療養院的建筑、環境設計中常常忽略了光環境的設計,在提倡人性化設計的今天,光環境帶給人們的藝術美不該被忽略掉,利用光影的藝術美來提高療養院建筑的空間品質,把光影設計與建筑自身結合起來。
自然光顧名思義就是大自然直接給予地球的光,沒有經過人類加工過的光,例如,陽光、天空漫射光、月光、星光等。建筑中的自然采光,主要是通過建筑空間以及建筑構件等對其不同的表達,無論是在建筑的體量或是形體上都有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自然采光。本文涉及到的光影藝術主要指建筑美學層面上的光影藝術。“光與影”是一對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的動態的統一體[2]。“光與影”是自然界一對神秘的存在,光在自然界中是看不到的,但它可以借助有形的物體讓人類的肉眼發現它。我國建筑界著名的院士彭一剛先生在他的著作《建筑空間組合論》中談及到空間的時候,提到了老子描述空間的一句話“埏直以為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明確提出,建筑對于人類而言,具有實用價值的不是圍成空間的實體的殼,而是空間本身[3]。評論一個建筑使用的好壞,建筑空間無疑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療養院有別于其他醫療機構,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場所,以運用療養因子為基礎,幫助患者非藥物治療與康復的一種醫療機構[4]。療養院一般會選址在自然環境比較清靜優美的地方,在風景區、海濱等具有天然療養因子的療養院最好。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自然光對療養建筑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療養院的人文內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光的利用在療養建筑中更應被重視起來。日本學者池田大作關于人如何生活這一問題曾經說過,從有機的對人的觀點來看,森羅萬象都與人不無關系[5]。自然光作為療養建筑的重要元素,除了烘托大環境,營造氛圍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作為療養員的一種物理療法“日療”,通過對自然光的接觸,可以調節療養員的生物鐘,保持肌體的健康,使身心達到一種放松愉悅的狀態。對于這種物理療法,既可以做成室內的,也可以做成室外的,室外理療空間的自然環境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理療效果[6]。本文主要以拉薩市療養度假中心為例,解讀光影藝術在不同建筑空間的表達。
該療養院位于拉薩市疆覺曲米林卡內,東部為進入基地的主路,南部和北部都有大片綠地,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有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繞著,基地四周有著優渥的自然環境條件。其次基地東南部有著公共活動的曲米路公園和一個常住的小區。通過對基地多方面的分析,療養度假中心采用“行文”的設計理念,主要由三個半圍合的建筑群體組成,隨著景觀和地形的變化而逐漸深入依次排列開來。采用這樣的圍合方式,好處有以下幾點:①呼應這邊“凹”、“回”字形的建筑形體,保留最初的建筑形體;②半圍合開口方向全部朝向好的景觀處,為療養院營造“靜”、“安逸”“優美”的環境。將鬧區阻擋在外面,如圖1所示。
圖1 總平面圖
本療養院對光的表達主要體現在建筑空間中,并不像朗香教堂所體現出來的寧靜,也不像光之教堂給人們帶來的震撼。不過,有一點是借鑒了安藤忠雄大師的做法,把建筑看作一個捕光器,捕獲它,室內的墻面上不用掛畫,因為太陽是一位很好的畫家,就追求這樣的干凈、利落,用各感官去感受流動著的高原光影。這樣有意思的光影在室內外都有跡可循。在《贊美陰影》一書中,朱尼基羅·塔尼扎曾提到:“我們發現的事物之美并不在其本身,而是融于光影之中……如果沒有陰影,美麗就不存在了”[7]。
該療養院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給療養員提供一個天然的氧吧,四周有大片的綠地景觀和濕地包圍著,所以筆者在設計的時候,特意留出了室外的公共活動場所。無論是療養員使用的建筑,還是工作人員使用的建筑,都有露臺的設置。露臺作為一種特殊的陽臺,陽光充足,是一個觀景、閑談、思考的好場所。因為它可以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給人帶來的安逸。遮陽設施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與建造場地以及周圍景觀的聯系[8]。但在拉薩市療養度假中心建筑的露臺中,對光影的處理很簡單粗暴,即為露臺就不該有過多的遮擋物,所以為滿足療養員曬太陽、賞景、交談的基本需求,直接布置的太陽傘加散座,用最簡單的方式接觸光,用最直接的方式欣賞他影,例如建筑的影子、樹影、人影亦或是一只杯子的影子帶來的美感,如圖2所示。
圖2 露臺局部圖
拉魯濕地方向在夕陽西下又是另一種美景,所以三個半圍合的開口方向全部朝向景觀好、幽靜的西向。在建筑設計時,大部分建筑采用一字型體形,建筑的布置是根據地形和太陽所帶給人們震撼的美景來決定的。除了室外露臺可以直截了當地捕獲這些光影之美外,在建筑內部也利用了不同的窗戶形式,建筑結構演變等手法對其進行婉轉的捕捉。
在療養院建筑中墻體有3°~8°的收分,外墻開窗也大多隨著墻體的走勢傾斜相應的角度。除了外墻開窗滿足必要的采光、觀景以外,在拉薩市療養度假中心建筑中的各種活動用房部分,將透明玻璃和太陽能光電板幕墻相結合[9]。這樣的窗戶不僅可以吸收自然光,還對自身進行了景觀的設計,半透明光電板模塊與透明的方格玻璃結合起來,這樣做其一獲得了構成效果,其二當陽光從光電板模塊旁邊的窗戶射入,在室內會投下密紋圖案的光影,此時與大面玻璃投下的更亮的光影圖案形成鮮明的對比,賦予光影以動感的形態出現。
在西藏拉薩這邊由于氣候原因,并不適合內廊式布置房間,大多形式也多見于單廊式。但無法避免時,還是需要一些人性化的設計將其進行改善。目前好多療養建筑為了給療養員、醫護人員或來訪者創造好的氛圍,往往犧牲掉走廊過道的空間,對狹長陰暗的過道沒有過多的設計,這樣同樣影響療養員的心情。要想做到廊道的光線均勻分布,而不同于建筑內部光線是定向性的,針對這種情況,只要走廊過道上的窗戶采用全景落地窗和高窗相組合的方式便可以滿足。但本設計中,并未采用這種形式,而是將走廊上部的空間架高超過相對結構層的層高30 cm,再將高出部分的兩側內凹,兩側的玻璃用凹凸不平的單元玻璃組成,類似三菱鏡,這樣不僅將走廊內的光線變成了定向性的,隨著太陽角度和太陽強度的變化,在走廊內白墻上呈現出的光影形狀、虛實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英國著名環境設計師伊恩根據自己治療的親身經歷,在自己寫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表明他的經歷同時也是一個有力的材料,它說明周圍的任何環境對于精神和肉體都是起作用的[10]。在療養院這樣一個以調養為主的地方,對環境的設計應該只會更嚴苛。
主入口和廣場空間對光影的營造主要表現在景觀上,主入口作為連接城市空間與院落空間的重要節點,有著過渡的作用。對于主入口的設計,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易識別性、強引導性、高情感性。易識別性主要通過標志性建筑物和特殊景觀來實現,在拉薩市療養度假中心門口較高大并且充滿藏族特色,還有利用藏族元素做的景觀帶;強引導性主要是通過綠化帶和不同色彩的鋪地來達到清晰的人車分流效果;高情感性則綜合地通過前兩者一同地表達出來,通過建筑和景觀展示療養院的人文內涵。對于廣場的設計,好的設計可以做到調整局部微氣候。我們可以利用廣場這外部環境作為建筑空間之間的過渡,在景觀元素的共同作用下營造出收與放、暗與明、隱與顯等不同的感官效果。在拉薩市療養度假中心建筑設計中,根據地形由三個半圍合式的建筑組成,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多個景觀節點,如圖3所示。
圖3 景觀綠地分析圖
在廣場的設計過程中,考慮到了西藏這邊的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問題,所以在一些景觀設計中會引入一些藏族元素。例如,在兩個建筑間利用一些綢帶搭接出一個灰空間,不僅可用于遮陽,在綢帶經過的每一棵樹都可以當作祈福系許愿帶的地方,微風拂過,樹影連同許愿帶的影子隨風搖曳著,三五成群的療養員聚在露臺喝著茶、聊著天、看著遠方擺動的影子,也不至于太過于單調。廣場作為室內的延伸,就應該讓療養員有一種想要走到外面去的欲望,這對他們的治療也會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這時廣場的景觀設計便成為了重點設計對象,對于本文的研究對象“光影”自然也居設計首位。
建筑為捕捉光影的容器,而設計師則為捕光捉影者[11]。
建筑與光影藝術相結合的好壞,主要看設計師的捕光手法。在拉薩市療養度假中心建筑群中,每一個建筑單體都是一個單獨的容器,外墻和地板相當于投影儀的幕布,而每個不同形式開口處就是捕捉光影的精密儀器。每個不同的功能空間分別采用了不同的捕光方式,一些相同的功能空間雖然手法相同,但不同的空間進深和高度存在著差異,所創造出來的光影效果亦不相同,帶給使用者與眾不同的光影空間體驗。在療養建筑中,無論室內室外環境,對療養員的康復治療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便把環境設計重點放在了光環境上,通過結合建筑實例對光影藝術在建筑不同空間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也深刻體會到了光的重要性以及光影藝術帶給人們的美感和在營造氛圍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還有另外一個目的便是希望在今后的建筑設計中不要遺忘本該屬于我們的光和影。
[ID:009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