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軍
(山西省公路局臨汾分局勘察設計院,山西 臨汾 041000)
我國很多地方的公路路段由于地貌復雜、地勢起伏大、經費不足等問題,經技術人員一系列實地調查與地質勘探,最終使用了高路堤筑路。然而例如廣西、江西等南部地區降雨量大、降雨頻繁、地勢地形復雜,但公路的填料材質無法匹配當地的高降雨量。因此,許多高路堤都存在很多路堤失去穩定性,甚至開裂。例如,研究發現在廣西建成的55條公路之中,其中很多工程都因為路堤不穩定造成延期甚至是返工的現象。
以高路堤為例,一般高路堤的填筑體高度要達到3 m才可以。雖然我國未對高路堤的高度有著明確的定義,但是根據公路與鐵路的設計規范可以看出。實際上,一般以砂石、碎石為填料的路堤極限高度需要小于或者等于12 m,而以黏土,粉質土作為填筑基料的路堤高度限制在20 m以下。否則很容易導致公路的填筑質量不過關,帶來相關施工或者使用事故。
由于地勢復雜,路堤多用高路堤填筑。反之復雜的地勢,路堤底部可能會存在傾斜狀態。加上重力問題,高路堤可能會相應地存在滑坡現象,沿著地基滑動,產生變形甚至開裂的現象。結合此類問題,查閱相關資料,結合當地得出的資料分析發現路基滑塌原因為:由于河水暴漲,形成沖刷,人工填土坡腳臨空。另外,由于雨水沿人工填土后緣滲入,使后緣和原地層表面含水量增大,抗滑力減小,形成了上部人工填土沿原地層表面向下滑塌。滑塌后緣距路邊最近約8m,沿原地層表面向河道滑塌,滑塌體上有多處裂縫,剪出口位于汾河河邊,主滑方向垂直于汾河。
1)計算項目:復雜土層土坡穩定計算。通過對坡面進行簡單的建模,可以得出下計算簡圖(見圖1)。
圖1 計算簡圖(單位:m)
控制參數 :采用規范為通用方法,以安全系數計算為計算目標,滑裂面形狀為圓弧滑動法、地震烈度為8度、水平地震系數0.200、地震作用重要性系數為1.000、地震力作用位置在質心處、水平加速度分布類型為矩形。
2)土層信息。在不考慮水作用下,當前穩定性計算目標為自動搜索最危險滑裂面,搜索時圓心步長3.000 m,半徑步長為1.000 m;并且使用瑞典條分法進行圓弧穩定性分析,條分法的土條寬度為3 m;在土條重切向分力與滑動方向反向時將其當作下滑力對待。表1為土層參數信息。
表1 土層參數信息
根據以下所述的墻身尺寸,采用M法的計算方法來對樁長進行驗算。內力計算時,應注意滑坡推力、庫侖土壓力分項(安全)系數=1.200。樁總長為24.000 m、嵌入深度19.500 m、截面形狀為圓樁、樁徑1.600 m,樁間距為6.00 m,嵌入段土層數為兩層,樁底支撐條件:自由。
3.2.1 樁身內力計算
經計算,得計算結果如下:抗滑樁的背側是擋土側,面側為非擋土側。其中背側最大彎矩=1304.991 kN·m,其距離樁頂8.400 m。而面側最大彎矩57.156 kN·m,距離樁頂18.638 m。最大剪力308.851 kN,距離樁頂4.500 m,最大位移8 mm。表2為樁身內力計算參數1。
3.2.2 樁身配筋計算
1到50點號距頂距離以0.500 m遞增,面側縱筋均為2 011 mm2、背側縱筋均為4 021 mm2、箍筋為322 mm2。
3.2.3 樁身內力計算
抗滑樁的背側是擋土側,面側為非擋土側。其中背側最大彎矩=1302.983 kN·m,其距離樁頂8.077 m。而面側最大彎矩13.504 kN·m,距離樁頂18.013 m。最大剪力308.851 kN,距離樁頂4.500 m,最大位移8 mm。表3為樁身內力計算參數2。
3.2.4 樁身配筋計算
1到50點號距頂距離以0.409 m遞增,面側縱筋均為2 011 mm2、背側縱筋均為4 021 mm2、箍筋為322 mm2。
表2 樁身內力計算參數1
表3 樁身內力計算參數2
通過上述計算,結合實例,得出該路段左側路堤邊坡滑塌方案如下。
1)在路基左側外6 m處設置樁徑1.6 m的抗滑樁,樁距為6 m,中間5根抗滑樁長度為24 m,其余抗滑樁長度為20 m;樁頂采用鋼筋混凝土系梁進行連接。
2)對樁頂系梁以上的邊坡采用植草進行防護。
3)對路基邊坡外土體進行平整,并采用紫穗槐進行綠化。
4)對此段路基右側的破損邊溝進行維修。
[ID:00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