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偉
(中交(廣州)鐵道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290)
城市不斷發展之下,地鐵建設項目在我國大中型城市相繼展開,盾構隧道具備安全性好、成本低等多重優勢,是現階段地鐵隧道項目中極為主流的技術形式[1]。但現階段盾構隧道設計依然未形成規范,普遍采取的是工程類比法等,與地鐵項目所提出的運營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且是否具備充足的安全儲備也是現階段人們重點關注的話題。在此背景下,本文針對已經投入運營的隧道工程展開對比分析,對相關問題做出總結,以期給盾構隧道設計工作提供一些指導。
盾構隧道設計的核心要點在于模擬隧道圍巖壓力,所得的結果應該足夠準確,若選取的荷載缺乏合理性,后續施工中極容易引發工程風險。對此,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地質情況、埋深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升設計荷載取值的可行性。
現階段,盾構隧道設計荷載的可行方式較多,若采取隧道規范公式的方式,則重點考慮的是圍巖壓力計算高度ha,以此為基準對覆土區分類,若具備2.5ha≥H≥ha的關系則視為淺埋區;若具備H>2.5ha的關系則被視為深埋區。根據工程經驗,淺埋荷載計算方法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若采取泰沙基理論則存在適用性不足的問題,相較于規范淺埋公式的方法而言其荷載相對更小,但其理論計算值略微更大一些。
盾構隧道涉及到的因素較多,選擇最為可行的荷載計算方法是基本前提,同時還要注重各類外部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在缺乏全方位考慮時易產生安全隱患[2]。基坑深度相對較大,施工作業耗時較長,易出現隧道偏壓以及地基沉降現象,隨之加大了內力;除此之外,項目占地面積較大,隧道上方的各類建筑物都在施工圍蔽范圍內,存在極為明顯的施工堆載現象,且隧道埋深較淺,最終將大幅提升上部荷載。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鐵隧道相繼出現掉塊、變形等問題,具體如圖1~2所示。
圖1 管片掉塊
圖2 隧道軸線各斷面扁率走向圖
某地鐵1號線其區間迄今運營總時長已達十余年之久,現階段多個區域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形開裂現象,以縱向裂紋居多,最大寬度0.58 mm,經現場監測得知最大累計沉降為14.6 mm,且出現一定程度的橢變與扭轉的情況。技術人員現場分析后得知,地鐵區間周邊的大型樓盤正處于建設階段,受地下室開挖作業以及地面超載的影響,致使隧道出現病害。項目與地鐵存在并行段,該處總長度約80 m,臨近的地鐵隧道埋深約8 m。施工現場的地質條件欠佳,基底含大量砂層,存在豐富地下水,加之上方分布有淤泥質土,因此穩定性不足。在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盾構隧道周邊存在新建項目,實際施工中將對盾構線路帶來嚴重影響,其中以地下室施工最為典型。針對盾構隧道的設計工作,應充分考慮如下幾點內容。
1)隧道施工環節廣泛使用到預制拼裝工藝,各類環境因素均容易對其帶來影響,設計工作中需重點關注此內容。
2)隧道穿越地塊較特殊,為待開發區,需要重點關注基坑開挖的影響,諸如失水工況等。
3)從現場情況來看,隧道上方地塊平整性不足,加之地鐵監管不到位,易引發安全事故,因此,地面超載應選取最大值。
為給地鐵隧道的運行創造穩定環境,針對地鐵隧道的保護措施必不可少。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地鐵+物業”的模式取得廣泛應用,而建筑項目施工作業極容易對現場造成影響,因此地鐵保護工作尤為關鍵。對此,需重點關注外部活動凈距,不同結構的要求不盡相同,具體如表1所示。
地鐵某區間其周邊建設有大型物業,基坑施工對既有盾構隧道造成嚴重影響。根據資料,隧道與基坑邊線相距約50 m,具體分布情況如圖3所示。
表1 外部活動凈距控制管理指標表
注:油氣、燃氣、天然氣等易燃且易爆物的凈距控制管理指標值應按其防火、防爆的安全保護要求綜合考慮后確定。
圖3 基坑與隧道關系圖
該處為典型的長江漫灘相地貌單元,工程中開挖作業量相對較大,開挖層以及隧道所處環境較為特殊,為淤泥質粉質熟土夾粉土層,呈灰色、流塑樁,部分區域夾帶一定量粉土,存在厚度變化大的基本特點。
基坑施工中為提升降水效率,現場設置有160口減壓井。經專員現場巡檢得知隧道處伴隨明顯的滲漏現象,累計沉降達14.3 mm,并存在較為明顯的收斂變形現象,最大值7.0 mm。
根據上述分析,基坑等相關項目的施工應得到科學設計方案的支持,除了考慮保護區條例規定外,還要兼顧現場地質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明確施工作業的具體影響范圍,確保地鐵車站的穩定運行。
諸多因素均會對管片構造設計合理性造成影響,常見有管片內徑、厚度、寬度等。盾構隧道施工中,內徑的選擇主要受到限界的影響,通常而言盾構隧道限界為5 200 mm,與此同時還要考慮施工誤差、不均勻沉降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要設置部分余量,提升內徑的合理性。
從現階段各地的地質情況來看,廣州、深圳等地的地質狀況較為優良,各項誤差都可控制在100 mm內,從而確定隧道的內徑,即5 400 mm。但諸如上海、寧波等地,所在區域為穩定性不足的軟土地區,此時可放寬考慮,即在既有限界基礎上外放100 mm,可將隧道內徑設置為5 500 mm。當然,從廣州地鐵建設經驗來看,該處盾構隧道工程中依然要適當擴大內徑,通常情況下不可低于5 500 mm。
具體原因有:
1)施工環節產生的偏差。由于施工中伴隨明顯的隧道沉降現象,通常該值會達到±200 mm,若現場為軟土地層還將存在盾構橢變現象,因此,管片開裂、錯臺等質量問題屢見不鮮。
2)周邊物業的開發。在各項施工作業的影響下致使管片出現開裂等問題。對此可適當加大隧道內徑,以便給后續加固作業創造充足的空間[3]。從我國臺灣捷運隧道來看,則將內徑設置為5 600 mm;新加坡地鐵工程建設中將隧道內徑設置為5 800 mm,設置了單層襯砌,根據實際使用需求設計年限為50年,到期后在原有基礎上增設二襯,以達到100年的設計壽命;日本方面則在工程初期便施作了二次襯砌,可達到防腐、防水的效果,發揮出補強一次襯砌的作用。關于螺栓連接措施,彎螺栓連接是較為典型的形式,所使用的接頭具備足夠的自由度,可提升安裝效率。除此之外直螺栓與剎螺栓也是較為典型的方式,可為管片的穩定連接提供支持,并達到機械快速安裝的效果,但此類方法難度較大,對技術水平提出較高要求。從抗彎與抗裂的角度來看,較為可行的是直螺栓的形式,其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彎螺栓和剎螺栓。綜合考慮本文所提出的工程案例,若在軟弱地層中展開施工作業,較為可行的是直螺栓的連接形式。
1)隧道荷載計算工作中,應重點關注圍巖狀況以及各環節施工帶來的擾動影響,針對軟弱地層等穩定性不足的地層,采取的是按全土柱荷載計算的方式;若現場地層條件優良,諸如隧道規范公式或是泰沙基理論都具有可行性。
2)除了常規的設計工況,還要重點關注周邊工程所帶來的影響,從諸如偏載、失水等特殊的工況或是地基承載力大幅下降的情況,綜合上述因素確定隧道結構的具體類型,明確地基承載力,針對穩定性不足之處可采取配筋等方式加以處理,從而有效消除安全隱患。從基坑工程的基本特點出發,確定基坑與隧道的合適間距。
3)根據設計規范確定管片規格(如內徑、厚度等),并考慮螺栓數量級型式等各類要求,形成的設計方案應滿足隧道的長期使用需求,給地鐵線路的運行創造穩定環境。
地鐵盾構隧道是實現地鐵線路穩定運行的關鍵,其結構設計工作至關重要,在其支持下可提升地鐵隧道運營安全性。除此之外,形成科學的設計方案后可高效完成盾構隧道施工作業,有效抵御天氣、路面交通等因素的影響,給地鐵乘坐者提供安全、舒適的出行環境。作為工程人員,在開展地鐵盾構隧道工程項目時需注重結構設計工作,確保各項參數的合理性,并在既有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提出更為可行的方案。
[ID:009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