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先云 任秋道
(1.四川省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數學學院 610225; 2.四川省綿陽師范學院數學與物理學院 621000)
無論在自然學科還是社會學科中,以及社會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推理,推理的結論是否正確?推理需要遵守一定的邏輯規則.目前,數學教師都沒有系統學習過數理邏輯知識,而在中學數學中,我們又要用到很多邏輯知識.比如:間接法與反證法的定義、區別與聯系;矛盾是與一個已知真命題不一致的判斷,矛盾律和排中律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表現.為此本文利用《數理邏輯》的知識來闡述中學數學的證明方法.
首先我們來回顧《數理邏輯》的基本知識.命題是判斷是真或假并且結果唯一的陳述句.簡單陳述句表示簡單命題,簡單命題通過邏輯聯結詞的聯結而成為復合命題.一般情況下用四種聯結詞:非(?)、且(∧)、或(∨)及蘊含(→).用符號表示的簡單命題或復雜命題稱為命題公式,通常用大寫字母A,B,C等表示.命題公式A中所有簡單命題無論是真還是假,通過邏輯演算結果A都是真,稱命題公式A為重言式或永真式.
推理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導出另一個新的判斷(結論)的思維過程.有正確和錯誤兩種推理.從條件A1,A2,…,An推出結論B的形式結構一般記為:(A1∧A2∧…∧An)→B.
若該式為重言式,稱該推理是正確的或有效的.正確的推理記為:(A1∧A2∧…∧An)?B.
按照推理過程的思維方向劃分,可分為歸納推理、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歸納推理又可分為:完全歸納推理、不完全推理、簡單枚舉法等.演繹推理分為: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我們在推理中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在數學上對于一個正確推理可以給出嚴密的證明,要用到幾條常見的推理定律:
假言推理:(A→B)∧A?B.若條件A成立,則結論B成立.現在條件A成立,則結論B一定成立.這是我們用得最多的推理定律.
假言三段論:(A→B)∧(B→C)?A→C.若條件A成立,則結論B成立;把已證明的結論B作為后繼證明的條件,又能得到新的結論C;因此條件A能推出結論C.該定律說明了假言推理的傳遞性,也是我們用得較多的推理定律.
假言易位等值式:A→B的充要條件?B→?A.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原命題與逆否題等價.
正確推理的證明是指一個描述推理過程的命題公式序列,其中的每個命題公式是已知的條件,或者是由某些條件應用推理規則得到的結論(中間結論或推理的結論).
一般地,真命題都可以看作由條件A與結論B構成,其推理形式為:若條件A為真,證明A→B為真.
1.直接證法
從條件A為真出發,以及一些定義、公理、定理或已經證明過的真命題等,一步一步推導出結論B.當已知條件A(或部分已知條件)與某一個定理或公理的條件相同,根據假言推理論或三段論,可推出該定理或公理的結論成立;我們再把該定理或公理的結論作為前提,又利用假言推理與其它的定理或公理推出新的結論,依次推下去,直到得出結論B.我們稱這樣的證明為直接證明.它利用發散思維,從條件這點發散出去,不斷尋找與結論相關的數學對象.由“已知”得到“推知”,再由“推知”一步步得到“結論B”.條件A分為二種情況:A=A1∧A2∧…∧An和A=A1∨A2∨…∨Ak.前一種情況由n個條件A1,A2,…,An同時成立構成已知,利用這n個條件共同逐步推出結論B.后一種情況的k個條件A1,A2,…,Ak在不同的情況下只有單獨一個條件Ai(i=1,2,…,k)成立,而其余條件均不成立,分成k種情形進行討論,將每一種情形分別證明結論B,直到所有的k種情形均證明了結論B,這個方法叫窮舉法或分類討論法.一個復雜的問題往往要分成多種情形,分別將每一種情形進行討論.
對于直接證明法,根據證明過程的表述不同又分為兩種方法:綜合法和分析法.
2.構造法
有些問題分析時常常使用分析法,求解時用綜合法.這就是另一種證明方法—構造性證明法.它是指要證明的結論B具有某些性質的特殊數學對象,利用已知條件和結論構造一個中間結論B′,通過B′來說明B為真,從而說明該命題為真.利用轉換型逆向思維法:轉換思考角度觀察分析問題,從新的角度,用新的觀點觀察、分析及解釋對象,抓住它們的內在聯系;再通過聯想和創新性思維,使原問題中隱晦不清的關系和性質在新構造的數學對象B′中清楚地表現出來.它的本質是轉化條件或結論的證明方法.它是以廣泛抽象的普遍性與現實問題的特殊性作為基礎,針對具體問題的特點而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在幾何中,經常要添加輔助線,借助輔助圖形得到結論.
3.間接證法
有些命題的條件少或者較難從條件入手,直接證明比較困難.我們就利用反轉型逆向思維從結論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否定結論B會對已知條件產生什么影響,采用簡接的方法證明.它要用到兩個重要的邏輯規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矛盾律用公式A∧?A為假來表示,即命題A和它的否定命題?A不能同時成立,二者至少一個為假.排中律用公式A∨?A為真來表示,即命題A或它的否定命題?A為真,二者至少一個為真.矛盾律和排中律說明了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命題及其否定命題這對矛盾必有一個是真的,另一個就是假的.當直接證明某一判斷的正確性有困難時,只要證明這一判斷的否定判斷為假就可以了.
根據假言易位等值式:A→B的充要條件?B→?A.若證明了逆否命題?B→?A為真,也即證明了原命題A→B為真.我們稱由?B→?A為真來證明A→B為真的方法為間接法.對于沒有明顯前提的特殊命題,要求直接證明某命題B為真.由它的反面?B出發,利用假言推理和假言三段論等推理定律推出矛盾,則得到B為真,我們稱這種方法為歸謬法或反證法.由此可得:從命題角度來看,使用反證法的命題是一類沒有前件的特殊命題,反證法是一種間接證明法.而在間接法證明過程中,我們得到?B→?A,而?A∧A就是一個特殊的矛盾.因此,從證明的過程來看,間接法又是一種反證法.反證法的步驟:反設:分清楚要證命題的條件與結論,假設命題的結論不成立.歸謬:從反設和已知條件出發,經過一系列正確的邏輯推理,得到矛盾的結果.存真:由矛盾的結果得到反設不真,從而肯定原命題成立.
現在反證法已經是常用的一種證明方法.數學中,一些起始性命題、否定性命題、唯一性命題、必然性命題、無限性命題和結論以“至多……”或“至少……”的形式出現的命題等用反證法來證明可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求證a1,a2,…,an中至少有一個數小于1.

因此,n=1+(b1+b2+…+bn)+…+b1b2…bn>1+(n-1)=n.
這是一個矛盾.故假設不成立,即a1,a2,…,an中至少有一個數小于1.
4.數學歸納法
對于某些與自然數n有關的命題常常采用數學歸納法來證明它的正確性,用于證明某個給定命題在整個(或者局部)自然數范圍內成立.數學歸納法有多種形式:第一數學歸納法、第二數學歸納法、倒退歸納法(反向歸納法)、遞降歸納法和螺旋式歸納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