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美國各大學城對一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有龐大的學生消費者作為后盾,“任性”的大學城經濟生態極少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如今,一場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徹底打破了這一經濟格局,隨著學生的大范圍離校,各大學城反而成了國家“最蕭條”的場所。
坐落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市因名校云集,被國內網友親切地稱為“博士屯”。新冠疫情暴發早期,大學城內一片冷清。據了解,波士頓市高校學生總數超過10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與很多高年級學生一樣,波士頓大學大四生馬默里一面抱怨著畢業季泡湯,一面慨嘆大學城內的劇變:“附近商業街上的餐廳大都關門歇業。”美國弗吉尼亞州布萊克斯堡大學城近期也是格外冷清,公共交通的日通勤規模僅為三四百人,而在以往這個數字可超過兩萬人。
據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報道,“荒涼大學城”的景象在紐約州小城伊薩卡更為明顯:該市坐擁美國“藤校”康奈爾大學和老牌私立學校伊薩卡學院,學生比重足足占據全市總人口的50%。疫情來襲后,兩所高校高達數萬名學生集體“出走”,很多人可能不會再返回,這種局面使得該市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工作幾乎無法展開。類似的情況在費城也十分明顯:在該市的大學城區域,學生普查的回應率僅為41%,遠低于10年前的63.5%。據了解,美國的普查工作與聯邦政府撥款息息相關,學生的大規模“減員”勢必會影響高校的科研經費,以及當地社區的公共安全、交通、經濟補貼等多項撥款。
美國《紐約時報》稱,高等教育向來是美國經濟及就業體系中最穩健的領域之一,該領域的從業者約為300萬人,2017至2018學年度為該國GDP貢獻了超過6000億美元。而一座大學城更是擁有龐大且活躍的消費群體,它的存在可確保校區所在地免受一般性市場的起伏,形成穩定的經濟生態圈。以布萊克斯堡大學城為例,單憑城內弗吉尼亞理工學院一己之力,就能挑起當地經濟的半壁江山,每年創造12億美元的經濟價值;在當地就業市場,平均每兩個工作崗位中就有一個與該學府有關。
疫情期間不少大學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財政緊縮”現象。在密歇根州東蘭辛大學城,餐飲業從業者喬安娜表示自己的生意近期縮水高達85%。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教堂山大學城,當地小型商戶本月初的營收比今年年初時下降20%多,降幅遠超過州平均水平。在伊薩卡大學城經營餐飲、酒店等多種生意的“大老板”布勞斯表示,他公司的330名雇員如今只剩下100多人。
美國不少大學城歷年都要舉辦一些全美知名的高校體育賽事,其中最為熱門的當屬橄欖球聯賽。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大學城,高校橄欖球賽事每場比賽能為林肯市直接創造520萬美元的經濟價值,當地承辦一個賽季的收益可超過3100萬美元。在布萊克斯堡,每年秋季的橄欖球賽事可吸引高達40至50萬人次的觀眾。一旦賽季報銷,大學城受到的將是門票、紀念品、餐飲、酒水和住宿等多方面的生意損失,同時直接影響地方財政收益。除了經濟利益外,不少學生和大學城居民更把體育賽事當成不可或缺的“社會儀式”,甚至“文化傳承”。有球迷表示,這樣的人生體驗根本無法取代。
在美國3月底通過的《新冠病毒援助紓困經濟安全法》中,有一筆140億美元的專項資金用于緩解全美各高校的“燃眉之急”。遺憾的是,該國尚未在立法層面對大學城所面臨的困境進行特別援助。在地方層面,由國際城市與大學協會(ITGA)發起的“危機中的大學城”網絡研討得到了各方的密切關注,校園與社區兩邊形成了“互助小組”,盡可能為商戶提供貸款、解決物資保障等方面問題。
截至28日,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已經高達251萬例、死亡12.5萬人。作為年輕人高度密集、集體活動頻繁的高校區,大學城也是疫情最容易暴發的高危場所。也許正如彭博社所說,美國大學城體系如今遭受的是“全方位打擊”,它的黃金時代可能已經臨近尾聲。▲
環球時報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