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巖
我沒有見過我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很早就過世了。小時候我曾問父親:老家在哪兒?父親說:聽你爺說,在江西一個叫李家的村莊。從此,鄉愁氤氤氳氳,夢境一般,盤桓在我的腦際,解不開,抹不掉。
前些時候,朋友邀我去雪峰山的李家灣。
汽車沿著崎嶇的山道,風塵仆仆潛入群山腹地。一路馳騁,越往前走,樹木愈發茂密蔥郁,鳥雀這些精靈使原本寥落的山野喧鬧起來。一大朵一大朵的云,詩意地飄過天空。公路不遠處,寬綽澄澈的統溪河蜿蜒南去。河在這里流淌太久了,當我與它擦身而過,汩汩的流水聲徑直淌入我的心房。我想,生活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我們從起點出發,走在迂回的路上,行色匆匆,似在趕一場生命的集。
暮色四起,四周一片混沌,我們來到位于群山之中的蒲安沖村。村寨的夜色沉寂、安寧,修葺一新的鄉村小路,在橘黃的燈光下愈發清晰。我們入住進一家名為“千里古寨”的鄉村旅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陸續端上,美食不可辜負,一路困頓與倦意,在我們的狼吞虎咽中消失殆盡。入夜,窗外飄起淅淅瀝瀝的小雨,敲打瓦棱,滴滴答答,似一支輕柔的樂曲,讓我物我兩忘,一夜酣夢。
翌日,山雀的啁啾聲將我喚醒。洗漱完畢,我匆匆走出酒店,順著濕漉漉的山村小道拾級而上。雨后鄉野空氣清新,深吸一口,五臟六腑都仿佛被淘洗。行至山腰,我開始氣喘吁吁,渾身上下卻異常通透。極目遠眺,一疊遠山在云霧中似隱似現,意韻萬千。那一團團霧氣時而左旋,時而右繞,輕逸飄渺,似妙齡女子的曼妙輕紗。
前面就是李家灣!文友指著山下一灣人家,興奮地說。我循聲望去,躍入眼簾的李家灣,是典型的湘西村寨形態:群山環繞,小橋流水人家,雞犬相聞。進入院落,我們驚奇地發現,這里房屋的布局和格調,卻迥異于湘西地域的特色。門洞粗獷厚重,木格窗欞的橫格和豎格結構縝密,擯棄了采光度差的弊端,更多注重私密性,與北方防風抗沙的建筑體系十分吻合。
有關李家灣的來由眾說紛紜。傳說明朝末年,民怨沸騰,戰亂迭起,為了躲避戰爭,名醫李時珍的一支后裔李景文帶領眾多家眷自湖北蘄春遷徙江西,顛沛流離,之后,又從江西一路逃亡至湖南溆浦九溪江。彼時,湘西屬荒蠻之地,遠離紛爭。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之雨水豐沛、土壤肥沃,各種可入藥的奇花異草漫山遍野。李姓族人索性在這里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并將此地命名為李家灣。這一支李姓族人作為醫學世家,秉承祖上《本草綱目》《奇經八脈考》《五臟圖論》《瀕湖脈學》淵博的醫學知識,在這里治病救人,廣結善緣,方圓幾百里,鄉民所有疑難雜癥,藥到病除,口碑斐然。
行走在李家灣的阡陌小道,感覺時空交錯。大地上的所有物事,都滲透著歲月的質感。這幾年父親和母親相繼離世,他們就像一片樹葉,完成葉落歸根的終結。那些貫穿歲月深處的家世線譜,尚未來得及厘清,從此淪為永久的謎團。人是不能沒有自己的精神原鄉的,一如樹,樹高千尺也難舍深根的情意。
慢慢地走著,田地、山川、河流、樹林、木屋,以及清風朗日,它們都像我的宗親,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姿態接納我,與我對話,宛如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泓汪汪的暖流在心底涌動,這不正是我苦苦尋覓的一脈溫情?此刻,我的腳步輕盈,唯恐自己的莽撞褻瀆了先祖的護佑。
歲月滄桑,人事更迭。如今的李家灣非一家之姓,除了李姓,還有更多的唐姓、張姓和楊姓人在此耕地植茶,逐水而居。人就像一葉浮萍,順水漂泊,飄到哪里,哪里就是家鄉。每個人的身體里藏匿著兩個故鄉:肉身的故鄉、靈魂的故鄉。居住在李家灣的鄉民們沿襲著古老的生活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隔著山重水復,望穿日月星辰,他們也會時常思念遠方的家鄉。是的,越過時間的長河,我常常相擁闊別的鄉愁。回想這些年不斷地拼搏、隱忍、掙扎,正因為有心中的精神家園,我的腳步才依然篤定。
選自“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