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近年來,隨著能源資源的開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出現了愈演愈烈的生態環境問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對綠色發展與生態環保的要求十分突出,為世界各國發展和國際發展合作指引了方向。在此背景下,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正成為各國發展經濟的戰略重點和新一輪國際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方面。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更加堅持綠色理念,把綠色發展要求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具體任務措施中,在努力追求自身綠色發展的同時,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攜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聯合打造綠色國際公共產品,共同探索符合各自國情的低碳發展道路,合力建構綠色命運共同體,“綠色效應”持續顯現。在具體的落實中,我國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踐行綠色理念:
推動國際綠色合作。中國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同啟動組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聯盟被納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并作為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倡議和平臺之一寫入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聯盟根據需要建立專題伙伴關系,并以專題伙伴關系為基本載體實施合作項目,著力打造政策對話和溝通、環境知識和信息、綠色技術交流與轉讓三大平臺。
開發綠色金融。據全球基礎設施中心估計,到2040年,全球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到94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來源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和建筑物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將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在此過程中如果能夠更多考慮綠色環保和可持續因素,將有效緩解全球面臨的氣候變化壓力。而緩解氣候變化壓力不僅要依靠強有力的環境治理措施,還必須采用綠色金融手段,從投融資前端改變資源配置的激勵機制,讓更多的資金流向綠色產業,嚴格控制污染性和高碳投資。惟其如此,才能統籌好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局面。
發展綠色產能。以往國際產能轉移的主要方式是一些國家將過時的、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前者則保留研發、知識產權等高附加值環節。“一帶一路”堅持綠色發展,其所推動的產業轉移方式是一種升級版的綠色全球分工構想。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充分考慮不同地區自然條件的差異和環境條件的制約,研究產業和城鎮空間分布的非均衡性特點和規律,依據各地區具體的自然、經濟、歷史、空間等條件,以可持續發展和綜合承載能力,構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綠色產業鏈。
探索綠色能源。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約為200億噸標準煤,其中化石能源占比超過80%,帶來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等問題。與此同時,世界部分地區仍面臨無電或缺電的困境。據世界銀行預測,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如果2030年前要實現低碳能源的轉型,每年需要額外投資約為800億美元。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如亞投行等新型金融機構可以在推動區域綠色發展方向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特別報告顯示,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氣候變化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發展問題。2017年,與氣候和天氣有關的災害造成約1萬人死亡,導致全球經濟損失3000多億美元。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在俄羅斯、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能源和自然資源主管艾達·西迪科娃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50%,如果這些國家繼續保持目前的排放水平,那么到2040年,“一帶一路”倡議國家預計將消耗掉《巴黎協定》中所列“碳預算”總額的近2/3。
承擔綠色責任。2017年5月,中國相繼發布并實施《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開展生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合作活動、環保技術和產業交流合作及示范等,推動落實共建“一帶一路”的綠色責任和綠色標準。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社會發展始終需要面對的,現代化不能是污染的現代化,更不能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現代化。在發展的進程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但是沿線各國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和人民的責任,綠色的“一帶一路”是生態產業的對接、是生態文明的協作、是生態價值的彰顯,而綠色是高質量“一帶一路”發展最鮮明的底色,也是共創美好未來時代“一帶一路”建設的必然選擇。
編輯 陸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