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
30多年前,高明遠從單位辭職,干起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對瓷器的收藏。當時,許多人對他的這一舉動頗有微詞:你又不是什么富有階層,好好的工作不干,每天和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壇壇罐罐打交道,簡直是不務正業,或者是思維有問題。
妻子堅決反對:那些壇壇罐罐家里堆得四處都是,又一個也不許動,簡直把人氣得沒辦法。還有,他一聽說哪里有什么藏品,就不管不顧地一走十天半個月,家里啥也指望不上。無奈,妻子想到斷了他的“財路”——沒收了他的工資本,希望以此能讓他回心轉意。
誰知高明遠真是鐵了心,為了收藏,他賣掉了最心愛的猴票和值錢的東西,四處和朋友借錢,甚至經常借高利貸也要堅持去做。
高明遠根本不在乎這些外界的評說以及生活的窘迫,他醉心在那些或古樸典雅或鮮艷靚麗的古代瓷器中,觸摸它們的體溫,用心靈與它們對話。
由愛而藏,由藏而研。每收藏到一款瓷品,高明遠都把它視作寶貝,靜心地與它交流。他購買了大量相關介紹瓷器的書籍,認真學習,潛心研究,對每件瓷器的制作年代、當時的歷史文化等等都要逐一進行研究。
只有心中有了一份癡愛,才能干出一番境界。高明遠不光收藏瓷器,更經常與全國的藏友分享和交流心得,他獨到的見解,對每一段歷史都要叩問的敬業態度令人折服。很快,他成為大同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大同市陶瓷收藏專業委員會主任。
在一次翻閱歷史資料時,一個全新的課題吸引了高明遠的關注——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竟然與大同有關。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侵犯明朝領地,明英宗率二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帝國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獲得太監郭靖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正統皇帝帶兵親征,結果全軍覆滅,自己被俘,從宮中帶出的一切生活物資全部被也先繳獲,其中就有生活常用的餐具、茶具、酒具等御用瓷器,這些都是最精美的瓷器,早在570年前已散失于漠北草原或者民間。
經過查閱大量的資料,高明遠發現:前人關于土木之變的研究,多集中在事件的原因及其反映的雙方經濟、軍事狀況上。而對土木之變造成物資上的流失,幾乎看不到有關研究論文,尤其是對宣德官窯瓷器的研究更是空白。土木之變遺珍引起高明遠的關注,進而開始了他的尋覓、收集這些流失的瓷器之路。
高明遠到有關博物館進行考察、尋找有關歷史資料,搜索有關信息。對已發現的宣德官窯瓷器就與北京博物館院、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景德鎮御窯出土宣德官窯瓷器進行對比,還要請專家進行鑒定。經過對土木之變活動地域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初步掌握的地方有:大同—左云—呼和浩特—達茂旗—二連浩特—蒙古國。他開始沿著這條路追尋,一追就是三十年。
他不斷地查閱相關的史料,進農家,聽掌故,多請教,凡有古玩店,他都要進去尋訪,一定要弄清楚個來龍去脈。
有心人,天不負。一次,在包頭與一位朋友的交流中得到了關于這些瓷器的相關信息,他和朋友連夜開車前往,一直來到靠近蒙古國邊境一個只有七戶人家的小村莊。那里的人們用那些陳年的壇罐盛水甚至喂豬!高明遠驚喜萬分,如獲至寶,全部收集起來。這些珍貴的器物,成為高明遠最得意的藏品。
喜歡決定了道路,敬業拓寬了境界。一次,高明遠收來了一款精美的瓷品,打開壇蓋,里面的東西讓他感到驚訝:那里竟然是包裝完好無損的茶葉!喜歡鉆研的他更來了興趣。雖然他之前不懂茶,也對茶沒有什么研究,但他當時就想,這么精美的瓷器作為包裝,里面的東西肯定更有與眾不同的價值。于是,他的收藏領域又拓寬了,凡有老茶,他都一概收下。在這個過程中,他更多的是融入了思考。他發現,這些古茶不光每款都有一個故事,更與一個光輝的名字有關——那就是光耀歷史的晉商精神!之后,凡有字號的茶,他都要買下,翻閱資料,仔細研究對比。
高明遠說,從收藏古茶和不斷的學習中,他了解到,山西不產茶,山西人也不愛喝茶,但山西的的北部和西北部卻有一個廣闊的茶葉消費市區,蒙古、西藏、新疆、西亞、俄羅斯等地的人民都喜歡飲茶養生。聰明的山西人抓住這一機會,從宋代就開始販茶。到明清時期,山西已成為全國販茶的主力軍,壟斷了全國80%的市場,當時活躍在國內外的晉商茶莊就有200多家,也為之后晉商票號奠定了雄厚的資本基礎。歷史應該記下晉商對茶文化的貢獻,因為沒有晉商,就沒有萬里茶道。山西人走出的萬里茶道,僅次于著名的絲綢之道。
當初收藏只是緣于愛好,而今,他越來越覺得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是一種使命。
隨著收藏的日益豐富,高明遠又有了更大的想法。他成立了晉商茶莊遺珍館,以物證史,讓更多的人了解晉商的傳奇,讓實物作為晉商精神和晉商文化最好的見證。晉商茶莊遺珍館陳展晉商茶莊當年萬里茶路的歷史遺珍1000多件,包括字號220家,茶品8種,共有瓷器、木器、紫砂、牛皮、羊皮、泥、鐵、銀、紙等包裝15種。此外,還有3000多件藏品曾在北京、上海、太原、臨汾等地搞巡展。這些古代茶品,以實物的形式,真實見證了當年晉商的繁榮和深遠影響。
央視、光明網、文物網等多家媒體對他的展出進行了報道。上海、廣東的客商出高價要購買他的遺珍館,他的原則是,堅決不能讓這些寶貝離開大同!人們來這里喝茶與交流可以,不賣門票,更不賣茶。他說,作為文化古城,不光要有建筑,更重要的應有歷史實物收藏。他要為宣傳大同的文化與旅游打造一份軟實力。同時,他認為,今天,我們弘揚晉商精神,就是要學習古人那種不靠資源、肯于吃苦、聰明睿智、勇于開拓的奮斗精神,激發身邊的人和子女們干事創業的熱情。他特意讓自己的孫子到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讀研,專門學習相關知識,讓這份事業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偉承。
如今,已過古稀之年高明遠先生生活非常節儉,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把山西打造成老茶的拍賣基地,讓游客在參觀、拍賣的過程中,品老茶,賞美景,希望晉商茶莊遺珍館我為市的旅游業增添一抹文化元素,在“同心同力,發展大同”的時代感召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