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嬋
群眾藝術普及的實踐是文化館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中心工作,群眾藝術普及范圍的大與小、群眾藝術普及工作的好與壞,都是用來衡量這項工作業績的標準,甚至在群眾藝術普及實踐過程中取得的經驗都顯得尤為重要。煙臺市萊山區文化館一直圍繞群眾藝術普及的實踐,展開了大量的工作,從中也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
總分館管理模式的建立和數字文化信息建設為群眾藝術普及工作拓寬了渠道,對群眾藝術普及工作的展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前期基層調研需求,按照總館、各街道分館形成文化館總分館,采納群眾下單,把文化送到基層的模式服務。組建文藝小分隊深入社區、村居開展文藝輔導。文化館新的發展形態是數字化信息建設,是用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拓寬文化館的服務層面,也是一種新的文化服務方式。
自2014年正式開館以來,在開展傳統文化服務的基礎上,著力開展數字化建設,開通建立了萊山區文化館官網,下設微信訂閱號、數控查詢終端,子欄目有:場館介紹、文化動態、非物質文化(非遺動態、傳承人)、公共文化服務(課程介紹、師資力量、課堂掠影、藝術大課堂、免費開放課程、文化走基層、文藝骨干培訓、文化館藝術團、公益文化展覽)、活動公告、共享課堂(舞蹈、聲樂、器樂、美術、主持朗誦等等)、網上報名。我館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依托“優酷網”“騰訊網”將每場演出教學活動制作成高清視頻并分類上傳至官網,供市民欣賞以及在線學習。這種服務的方式,使群眾第一時間就能了解我館最新的文化動態,坐在家里就能觀看和欣賞我館舉辦的各種文藝節目、非遺展覽等,隨時隨地就能學習自己喜歡的藝術培訓課程,也是我館及時了解掌握廣大群眾反饋的信息和需求。
開展種類豐富的培訓課程,年服務人群達20萬余人,就拿二胡課為例,每學期都開設有初級班、初級提升班、中級班和一個演奏團,每學期網上報名當天就有三分之二的課程都會以秒殺的方式報滿。
為了使文化館服務職能最大化,以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素養,每年都舉辦各類公益性藝術講座,邀請文化志愿者,用群眾能接受的方式帶喜愛藝術的群眾暢游藝術海洋,令參與者在輕快舒適的氛圍中學習到藝術知識。
為了豐富青少年以及特殊群體兒童的課余文化生活,激發小朋友們豐富的想象力,根據不同節日,體驗各類的手工及繪畫活動,以動手做手工的方式讓小朋友們體驗,既讓身心得到了放松,又學到了知識,這已經成為常態化公益性志愿者服務活動項目。
館內組織了舞蹈類活動、“箏韻悠悠”藝術沙龍、“與祖國有約”歌友會、二胡琴友分享會、詩歌誦讀會等活動。又創新舉辦了三個不用報名,隨到隨學的聲樂和舞蹈、非洲鼓的藝術分享會。老師教得認真,學員學習勁頭高漲,為藝術愛好者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深入街道綜合文化站開展培訓,服務下沉到基層,提供“訂單式”送文化下基層服務,群眾喜歡什么課程,我們就立即開展送到基層群眾的家門口。社區培訓主要利用社區文化活動室,文化大院對基層文化隊伍、來自群眾當中的骨干力量,大力鼓舞來自基層的骨干力量領頭成立舞蹈團、各類樂團、合唱團等業余文藝團體。目前全區基層文藝骨干有3150人,基層文藝隊伍105支,全區文化志愿者300余人。
該團成立于2014年,他們通過多種形式公開招考,鼓勵和引導文化愛好者投身公共文化志愿者服務。目前下設分團8支,每年都參加由萊山區文新局主辦的藝術節海濱消夏文藝晚會,文化走基層的演出等700余場。每次演出,參與的群眾都人山人海,這也成為了群眾的精神文化大餐。
每年舉辦美術、攝影、非遺等各類公益文化展覽12場,免費向市民開放,以“流動文化館”的形式在各街道(社區)綜合文化站和社區(村)文化大院,學校等場地進行流動展覽,將煙臺剪紙,優秀書畫,組織種類多樣的非遺活動,將非遺活動帶入到群眾生活,在群眾走出家門的閑暇時間中,感知不一樣的非遺,展開的活動適合各個年齡層的群眾。
每年走進轄區社會福利中心、軍營、學校、街道、社區、企業等,為老年人、青年人、兒童、特殊需要關心的各類群體獻上群眾能接受的文藝演出,增加他們的藝術修養和欣賞能力。
邀請本地院團,志愿者、轄區業余藝術團以及演出志愿者們共同策劃排練接地氣的文化節目,根據不同節日進行一系列的下基層活動,中秋節、重陽節關懷老人走進敬老院等慰問演出活動。
每年夏季舉辦為期三個月的海濱消夏大型群眾藝術展演,為群眾表演接地氣的演出,為群眾提供藝術舞臺,幫他們實現了藝術夢。從2012年第一屆運動會至今,每屆運動會開幕式的表演都是由館內組織編排的。
根據萊山區文旅局研究制定的群眾有什么樣的文化需求,馬上進行反饋處理,盡可能迅速準確理解和掌握群眾文化需求,為群眾提供“訂單化服務”“菜單化服務”,讓百姓自由掌握文化需求的遙控器,不間斷地盡可能為群眾供給多種的文化需要,在開展文藝骨干培訓活動中,強化“百姓點菜”意識,服務重心下移,以綜合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為交流平臺,從群眾的興趣出發,針對群眾的藝術需求開展藝術培訓,把文化服務供給變為群眾主動吸收,實現了群眾藝術普及和群眾的需求的真正無縫對接。
館里在普及群眾藝術中結合理論與實際,讓學員培訓的理論知識及時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學員們通過一次次的舞臺實踐得到了藝術歷練,增長了藝術鑒賞能力,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員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員們參加各種演出活動的熱情,也鍛煉了學員們上臺演出的舞臺經驗,同時也檢驗和體現了教師們教學水平和培訓成果。舉例來說,在2016年,由舞蹈班學員排練的舞蹈參加了“全國手機百臺春晚”的節目,由二胡高級表演班演奏的《喜唱豐收》還登上了2018年煙臺市春節聯歡晚會的大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