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幼兒教師是孩子學習生涯的第一任老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幼兒的模仿與學習,因此教師又有著引導的作用,我們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發揮好育人的功能。
在日常教學中,幼兒教師應該積極、正確地引導幼兒發音,對幼兒的語言表達等進行及時糾正,從而有效地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新課標要求幼兒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幼兒掌握更多詞匯,從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熱情。
讓語言在語法、語匯、語意和語音的應用上具有語匯通俗易懂、形象化詞組多、句子短小精悍、語氣詞多、句法結構簡單、語氣略帶夸張、語調舒緩等特點。兒童化的教學語言能加深教師與幼兒的了解并拉近雙方的距離,同時也有利于兒童理解和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生動的、形象的、活潑的語言;生動形象、節奏明快的語言可以使幼兒教學活動出神入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生動性的教學語言不論是在活動還是課堂中都會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能夠拉近與幼兒之間的聯系,減少距離感和陌生感的出現,促使幼兒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并且愿意在課堂當中發言,提出自身的意見和看法。
在課堂和活動中教師要視幼兒為平等的合作伙伴,以商量的口吻和討論的方式指導幼兒的活動,支持幼兒的探索。同時要尊重幼兒,切不可在言語中體現教師的高高在上,要平等引導。
在語言教學中要創設幼兒感興趣的語言環境,精美的圖片展示、影音活動、游戲設置,在這樣的背景下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想說、有機會說的語言環境。例如要特別給幼兒積極創設聽的環境,給幼兒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想象,并講出他們聽到的聲音好像在說什么。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和區別周圍聲響的能力,發展幼兒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的聲音結構分析。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在聽的基礎上開展語言教學。
同時教師在做好語言榜樣的情況下要積極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正確的發音,吐字清楚,豐富幼兒詞匯,并能正確運用。教會幼兒按照漢語語法規則講話。這些內容,都得在語言實踐中學習,掌握。在語言教學中注意支持和引發幼兒表達的愿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讓孩子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快樂。由此可見,幼兒園應積極利用環境育人的功能,讓環境成為幼兒語言教育的良師益友。
語言環境是指人在進行語言表達時所處的地點、場合以及談話對象等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語言情境。對于兒童來說,良好的語言環境應包括有適合其語言表達的地點,如有刺激其說話欲望的場合、有不同的交談對象等。豐富的語言環境會激發兒童學習語言的興趣,促使兒童多看、多聽、多說、多模仿,這些潛移默化地影響是十分重要的。缺少豐富的語言環境,會使兒童言語發展遲緩,對其智力的發展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幼兒園開展的各項活動都應為孩子的語言運用提供機會。例如通過集體學習和小組學習的形式開展,設計問題開展談話討論,鼓勵幼兒在感知、理解的基礎上,在比較寬松民主的氛圍中,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想法,與同伴、老師進行多角度交流;例如以模仿為主的教學活動,故事大會,在講述中提高表達能力、說唱兒歌,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都能起到鍛煉;以參觀、概括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如到戶外找春天、參觀公園、植樹活動等實踐時,孩子們邊發現、邊討論、邊交往、邊概括,使思維在腦中“活”起來,語言也逐漸豐富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