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眉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把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和目標、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將“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列為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提出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這種變革既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在新階段上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下,主動把握客觀要求、轉變治理理念行結果。我們既要全面把握十九屆四中全會確定的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的重大原則要求,又要深刻理解其轉變的內在邏輯,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能動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學說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理論依據。首先,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是從社會中產生出來的治理機構,同時也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恩格斯強調: “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具體到國家治理體系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演化的結果。”這是我們認識和理解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轉變的基本理論邏輯。回顧我國改革開放歷程,在前30年的奮斗積累基礎上,通過改革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我國探索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據此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上層建筑。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逐步發展壯大,在不斷回應和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也日趨成熟完善。其次,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國家治理的理論基石。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強化黨的執政基礎和領導地位。治黨不是為治而治,而是更好地實現治理國家。提高執政黨建設的科學化水平,也內在地歸結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上,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再次,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將逐步消滅階級統治最終走向“自由自治”,政府放權于民,讓利于民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基本標志,在國家政治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中讓人民廣泛參與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我國歷史發展長河中,儒家、道家等重要思想理論在歷朝歷代治理國家中形成的治理思想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首先,制度文明是中華文明有別于其他文明的顯著特征。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國家統一的維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演變中,我們逐漸形成了禮、法并用,以家族倫理、社會習俗、國家治理為一體的一整套制度體系。這種制度體系具有有效性、穩定性和延續性的特點,保證中國社會的治理結構不會隨著朝代更迭等原因而終止。其次,在中國制度的不斷衍生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中華文明的滋養。即使在新文化運動以后,中國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導向的主導作用逐漸被馬克思主義取代時,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本著“古為今用”的態度,積極吸納傳統政治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推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如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注重蒼生黎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構成某種規范性力量,成為政權穩固、國家穩定的重要保障,形成了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