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
教育公平是人類不斷追求的社會理想與教育理想,職業教育亦是如此。探索和促進職業教育公平將有利于個體的社會流程和社會分層,所以,有關職業教育公平的研究就顯得尤其重要。
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認知的誤區,讓職業教育受到了不平等對待。加之,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各個方面的差異所帶來的社會流動機會減弱,會進一步加深誤解。
稍微了解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家長都不太主動讓自己的孩子到職業院校讀書,究其原因則是包括職業教育主體和客體在內的所有職業教育參與各方,甚至是其他第三人都存在對職業教育的不合理認識。其本質是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尊重和重視的程度不夠,對職業教育的地位和培養目標等認識不清。
社會發展到今天,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仍然關乎著個人社會流動能力的強弱。個體進入普通高校還是職業院校所獲得的改變其社會階層的機會是明顯不同的。具體分析,第一,由于傳統的戶籍管理制度形成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城市和農村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了農村和城市升學壓力,進而決定了城鄉戶籍加入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的比例不同;第二,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社會資源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人才培養質量,進而左右了學生的就業層次和社會流動的機會。
社會公眾對教育公平的期待以及政府放權,給職業院校內部公平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職業教育的公平仍然可期。
教育公平較多的表現在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作為國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價值體現已經深得公眾認可。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教20條)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這意味著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將得到提高,社會公眾包括職校教師等對職業教育認知將得到改觀。
高校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高校自主辦學權力擴大,例如高校職稱評審權力的下放。其實這對于學校治理水平絕對是一次考驗或挑戰,但自主辦學趨勢已經形成。由此對于職業院校內部的公平機制構建將會創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職業院校將有可能突破傳統高校管理模式,進而為學生公平獲得資源奠定了基礎。
職業院校作為一個普通的社會組織,規范化是其發展基礎。況且依法治國水平不斷提升,職業院校依法開展工作的意識也應該持續提升。事實確實如此,例如各職業院校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體系不斷完善,相關制度不斷更新并嚴格按照制度規范化開展資助工作,這是確保職業院校學生公平地獲得資助的前提條件。
深化職業教育公平是一件利在千秋但需要長久堅持的工作,應從改變公眾認知和完善分配制度以及創新補償機制等多方面開展工作。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必須改變。其一,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是趁著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的大背景,大力扭轉公眾認知——接受職業教育不是“低人一等”;其二,接受職業教育一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學歷,國家已經在打通職業教育的學歷通道。因此,職業教育同樣會促進社會流動。
競爭是一個常見社會互動類型,當教育公平從資源分配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考察時,通過競爭獲得資源的現象就必然存在。這就需要思考和完善職業教育資源的競爭且合理性分配問題,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公共產品,不能簡單地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策略開展資源分配,也不能完全拋開競爭性活動,而是要在競爭的同時兼顧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