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引蘭,方正剛
(1.湖北師范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2.湖北省羅田縣匡河中學,湖北 羅田 438613)
新學年剛開學,某日晚上9時許,朋友用微信傳來其剛上小學三年級兒子的作業,如圖1.

圖1 某小學三年級作業
接著,說了他們一家人討論的結果:
1)父母認為:對于第1題,如果將500-298看作500-300,得200,則選B; 但精確計算,顯然應該選A.對于第2題,如果將看作,得900,則選B; 但精確計算,顯然應該選C.最后商定:B不對。
2)兒子則認為:因為是估算,估算的結果就是判斷依據,兩個題都應該選B.他們倆也認為兒子分析的有道理,也認為是選B.但不放心,于是打電話問了兒子的數學老師,答曰:“以精確值為標準來判斷大小關系!” 他們夫婦倆都覺得這個解釋不能接受,更沒法給孩子講清楚!于是,求教于本人。回答如下:
將500-298看作500-300,得200,但298小于300,所以減得多了,差就變小了,所以準確值比估算值大,故選A;
將602+297看作600+300,得900,但602比600多2, 而297比300少3,所以總體和是少了1,所以準確和比估算值小,故選C。
倆人似乎明白了,講解于兒,果然兒欣然接受!
從這道小學估算題引發的討論可以看出:具體估算,父母拿不準主意,也無法跟孩子講解明白,數學教師的解釋也不能服人!此情此景不得不讓人對數學的教學產生深深的憂慮:原本小學生對數學充滿了好奇心的和自信心的,如何讓小學生能明明白白學數學,并保持對數學的興趣呢?關鍵是數學教師的教!怎么教呢?仔細分析上述案例中尷尬的討論,得出最終原因是:數學教學目標的不明確,從而無法讓學生掌握、運用好所學知識。于是決定就此展開對估算教學目標確定和達成的討論。
談到教育和教學,自然離不開目標。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大致可歸納為:國家培養人的總目標是一級教育目標;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是二級教育目標;各科類、學科的課程目標是三級教育目標;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教學目標是四級教育目標。著名數學家張奠宙先生將數學教學目標(見文[1]P306)定義為:教師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科學的設計并進行有計劃的數學教學活動,期望學生所要達到的學習標準或結果。本文涉及的數學教學目標是指四級教育目標: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下文統一稱為數學教學目標。它的確定不僅是教學設計的起點,更為教學策略的制定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提供指導,同時也為教學評價提供了依據。所以明確的、具體的數學教學目標是最終高效數學教學實施的保證。
關于小學數學估算,近年來,引起很多學者和一線教師的關注和研究,有對現狀分析改進策略研究[2~6];有結合教材或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探究[7~10]等。普遍認為:估算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有效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導致教學效果不好;估算教學應結合實際應用情境靈活多變的實施教學,對估算結果的評價要合理等等。
本文主要就案例中所涉及的內容小學(1~3年級中估算內容)展開,從教學目標的分析、確定和達成三方面進行闡述。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1]有:學科課程標準規定的總體目標、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內容和要求、教科書中呈現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經驗。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11]認為,學習是引導學生從其已有的經驗出發,生長出新的經驗。所以在確定具體教學目標之前,要充分了解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鑒于案例中的學生是小學三年級,故選取小學第一學段(1~3年級)中估算教學目標分析為例。在2018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第一學段關于“估算”的規定,歸納如下:
1)估算總體教學目標: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在具體情境中,能進行簡單的估算;對運算結果進行估計的過程中,發展、培養學生的數感。其中,數感是指關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培養學生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
2)估算教學要求、內容及學情:在現實情境中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理解符號<、=、>的含義,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辉谏钋榫持懈惺艽髷档囊饬x,并能進行估計。
為了更準確把握案例中估算的教學目標,下面以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和三年級上冊教材(目錄見圖2)為依據,分析學生的已有的以及即將學習的知識結構。由教材內容可知:二年級數學下冊,學生已經認識萬以內的數,并會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會整百整千的估數,并進行整百整千的加減運算,但不會三位數加減三位數的運算,此內容在三年級上冊第二章學習。

圖2 人教版數學目錄節選
3)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規律和經驗:剛入三年級的小學生年齡在9歲左右,正處在從低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顯變化,是培養學習能力、意志品質和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從認知發展上處于具體操作期,對分類和普遍性感興趣,易接受新知識并善于發問,有很強的求知欲望,可塑性強。他們開始從被動的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但是認知水平較低,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社會交往經驗缺乏,經常會遇到很多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此時,如果教師和家長能正確引導孩子順利度過過渡期,其綜合能力將得到迅速提高。
根據前面對關于估算總體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要求、學情、學生年齡特征及認知經驗的分析,確定三年級開學伊始,老師布置估算作業或做估算訓練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復習鞏固二年級下冊的整百整千的估數,并進行整百整千的加減運算,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為本學期學習第二章“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做準備。
從教學設計意圖和教學內容來看,教師的設計無疑是好的。但由于教學目標不明確,使得學生出現疑難時,家長無法解惑,甚至出現教師給家長 “以準確計算結果為依據來解答估算題”的荒唐解釋,顯然家長和學生都是無法接受的,因為此時三位數加三位數學生并沒有學。歸根到底是教學目標不明確!關于如何確定明確、清晰的教學目標,我們總結如下:
1)充分考慮學情。盡管教師教學設計要求中,明確提出:做好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基礎,但實際操作中,很多人并沒有認真仔細思考并結合實際學情來設計和實施,更少考慮年齡特征對學習效果的影響。從案例中可以看到,盡管從教學設計的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但從教學實施來看,結果卻是不理想的。究其原因是對學情考慮不周全。
2)以教學內容為依據。通常情況下,教師們在進行教材中某一具體章節內容教學設計時,盡管也有前后知識內容的銜接問題,教學目標的確定相對要準確些,考慮得也充分一些。而對那些知識前后關聯、間斷性出現、螺旋式上升的內容,教學目標通常要全程考慮,整體實現。如估算,由整十、整百到整千的估算,由10以內加減法、20以內加減法到100以內加減法,是隨著學生學習數的小到大自然產生的。由于數學學科知識之間關聯性和邏輯性較強,對于銜接知識教學目標的確定,可能會出現教學目標不恰當,甚至不明確,導致在教學內容適當的條件下,也無法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引起類似案例中出現的學生和家長對數學知識理解的混亂,影響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數學教學的失敗!案例中教師是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前后關聯,沒有明確讓學生完成兩道估算題的目標,所以沒講解估算方法,卻要以準確計算結果為依據來解答這兩道估算題,這樣做,也就失去了估算意義。
根據上節確定的教學目標,對案例中兩題宜通過下列分析和講解:
1)正確完成整百的估數,如:298,302,297均作整百估計為300,602作整百估計為600;
2)會進行整百加減運算:600-300=300,600+300=900,所以估算值分別為300、600,就是右邊的數;
3)不計算的情況下,比較準確值與估計值(右邊數)的大小:
第一題:298估為300,而298小于300,所以減多了,估值差就小了,所以估算值比準確值??;
第二題:602估為600,少了2,而297估為300多了3,總體估值和多了1,所以估算值比準確值大。
前兩步學生一般都能理解,第三步的分析不僅有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更有和差的大小變化,尤其是第二題,有兩個因數的不同變化,考慮和的變化,難度更大,所以分析更要細致。
基于以上具體案例分析,在小學估算教學中,要實現教學目標的達成,老師們除了充分了解學情,還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設計并實施教學:
1)重視估算方法:估算教學中,關鍵要告訴學生估算方法——湊整計算。在運用估算估計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大小,感知數的大小含義,培養數感。實際估算中,培養學生依據所給數據,判斷并明確:估計數據加上多少后湊整還是減去多少后湊整?是湊整十?整百?還是整千?這樣有了明確的估算方向和具體估算方法,學生才明白怎么做。
2)講究估算過程:估算問題多源于實際應用,所以講授估算不僅僅是具體數字估計的問題,需要在實際問題情境中讓學生了解估算的意義,在什么樣的情境中需要估算?運用恰當的估算方法,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解釋估算過程。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教師都可以給予支持。在嘗試估算和不同結果的對比中,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估算的價值,更明了估算的過程和方法。
3)評價估算結果:估算值可能比實際的結果大,也可能比實際結果小,對學生估算結果的評價,沒有“對”與“不對”之分,只有“接近”與“更接近”準確值之別。就如同采用不同方法作近似計算,其結果都是近似值,只有精確度的高低之分,沒有正確與否之說。關鍵要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情況下選擇什么方法估算,怎樣估算,這樣才能理解和把握估算結果。
總之,只有充分掌握學情,制定清晰、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并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和過程,并保質保量的實施,教學目標才可能最終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