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靜 九江市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海綿城市是新型水資源管理策略,在降雨時進行雨水的收集、處理與存儲,將其用于城市用水環節,在城市內構建水生態系統,可提高城市雨洪管理水平,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強化城市生態功能,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就此,關于海綿城市規劃建設的探究具有鮮明現實意義。
我國于2015年開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經過幾年的規劃工作,海綿城市建設已取得初步成效。各地區結合海綿城市特點及要求,綜合考慮城市地理條件、水資源配置狀況等內容,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合理規劃生態基礎設施,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細化來說,常用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途徑有以下幾類。
(1)市政道路改造。通常來說,城市雨水徑流量相對較大,特別是雨季,影響居民正常出行。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規劃人員進行市政道路改造工作,配置澇水泄流通道、生態草溝等基礎設施,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徑流,增強防澇水平。
(2)雨水滲流系統。在城市建筑建設中,雨水滲流系統的配置,可有效收集雨水,將建筑、街區、廣場等區域的雨水收集至管網,統一進行凈化處理,使其滿足城市綠地灌、道路清洗等場景的用水需求,開發利用城市雨水,提升城市生態功能[1]。
(3)建設濕地公園。規劃人員可結合城市水體、土壤、植被等要素,選擇合適區域建設濕地公園,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間構建聯系,建設濕地水源,為動植物提供生長場所,既可改善城市氣候條件,也可改善周邊土壤環境,滿足城市居民親近自然的需求。
(4)引進透水鋪裝。透水鋪裝是指在城市道路與廣場等區域,鋪設滲透性較強的路面材料,減少地表徑流,降低城市路面熱能存儲,改善城市熱島效應,便于城市居民出行。
(5)加強生態修復。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系可以看作是天然海綿體,天然海綿體的損壞,是導致城市洪澇管理能力下降、水資源流失等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規范人員應加強生態修復,通過污水處理、清淤工程、濕地建設等措施,恢復天然海綿體的功能,改善城市生態環境[2]。
在明確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途徑的基礎上,本文以某市海綿城市建設實踐為例,總結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中各項途徑的落實要點,為其他地區建設海綿城市提供詳細經驗指導,提高海綿城市建設的有效性。細化來說,該市海綿城市規劃建設工作涉及以下三個項目。
基于海綿城市特點,該市對某城市次干道進行優化建設,道路長度為755m,規劃紅線寬度為26m,該道路的下墊面選用硬質瀝青層與透水鋪裝層,同時配置雨水花壇、澇水泄流通道等水生態基礎設施,提高對雨水徑流的控制,減少路面積水,便于居民出行,延長道路使用壽命。基于該城市次干道的周邊環境特點,無綠化退讓區域,規劃人員將水生態基礎設施布置于道路紅線內(如圖1所示),具體如下。

圖1 道路建設項目
(1)在城市次干道中,車行道內設置寬度1.2m的綠化帶,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在綠化帶與行道樹中安裝生態滯留設施,從源頭調節雨水徑流。因綠化帶的寬度有限,行道樹的結構深度大,規劃人員選擇雨水花壇作為生態滯留設施。同時,為保障道路行車安全,雨水花壇選擇混凝土結構。
(2)城市次干道南側建有公園,規劃人員將道路綠化與公園綠化整合,在人非混合道安裝過水暗涵,與公園景觀中建設的生態草溝連接在一起。在降雨時,雨水可流經過水暗涵,滯留在生態草溝內,提高城市排水功能。
(3)在城市次干道施工方案設計中,人行道選用透水混凝土材料,并在道路底層配置盲管,與各類生態滯留設施連接,用于收集、傳輸雨水。在道路最低點,對人行道進行下凹設計,配置澇水泄流通道,避免道路積水問題的出現。
在該項目中,規劃人員從雨水源頭入手,利用管道、生態滯留設施,實現雨水的有效控制,將道路積水控制在15cm內,滿足海綿城市建設需求,效果顯著,值得學習。
在該城市實施的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項目中,規劃人員綜合考慮建設區域的地理條件、土壤特征與水文條件,發現規劃區域不適用建設濕地花園。結合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途徑,通過水生態基礎設施的配置以及公園景觀水系設計,打造兼備生態、休閑功能的綜合性公園,具體海綿建設規劃途徑落實如下。
(1)雨水源頭控制系統。在公園道路的綠化帶內配置生態草溝,用于傳輸公園道路的地表徑流,既可凈化雨水,也可滯留存儲。在生態草草溝的最低點,設計雨水花園,以濕塘結構為主,前置塘配置預處理設施,對雨水進行初步凈化,去除雨水內的大顆粒污染物,在其與主塘連接區域,種植水生植物,形成小型雨水濕地。
(2)雨水管理系統。在生態草溝和濕塘的主塘結構中,規劃人員設置過水暗涵,并種植植物,避免主塘出現沉淀或阻塞現象,加強公園的雨水管理能力。同時,為保障濕塘結構的有效運行,調節水位和雨水流速,確保雨水公園具有充足的調蓄空間,規劃人員在濕塘結構中建設擋流堰,其高度超過溢流雨水進口約10cm,既可實現雨水的分流,也可降低下游雨水口的負荷。結合公園的休閑、觀賞特征,規劃人員將擋流堰設計為觀景石外觀。
(3)內澇防治系統。在該市海綿城市建設中,公園項目發揮植被緩沖帶作用,利用公園的綠化植物,攔截雨水,結合雨水的土壤下滲能力,減少地表徑流,既可減少污染,也可防治內澇問題。為強化雨水攔截作用,增加土壤下滲能力,規劃人員在公園地面引進透水鋪裝,鋪裝面積約3萬平方米,透水率超過90%。根據公園不同區域的地理條件與結構特點,規劃人員選擇不同透水鋪裝材料。對于公園主路,其寬度最大,選擇透水瀝青材料;對于公園次級游步道,考慮其觀賞作用,選擇彩色透水混凝土;對于公園廣場區域,選擇陶瓷透水磚,提高開闊性;對于花林區域,為配合植物景觀,選擇礫石透水鋪裝;對于道路邊緣區域,選擇花崗巖材料,以平牙方式收邊,減少地表徑流聚集。
在該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公園項目中,規劃人員考慮公園的觀賞功能,合理選擇水生態基礎設施,通過材料、外觀的調整,使海綿城市兼備生態、休閑功能,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圖2
針對該市水體污染問題,規劃人員建設生態修復項目,從源頭入手,以“生、凈、涵”為原則,使水體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以該市某河流的生態修復項目為例,規劃人員采用如下治理措施。
(1)截污管網。規劃人員對該河流的全部排污口實施截污處理,對于污水出口,遵循100%截污原則處理;對于雨污合流出口,遵循2倍截流原則處理。根據河流特點與地理條件,合理規劃截污管網的鋪設路線,對于上游污水排放超標的管口,設置生態凈化塘,加強對污水的處理。同時,規劃人員對雨污混接點進行改造,清疏污水管,建設雨水邊溝,將凈化后的雨水滲入土壤,補充地下水,恢復城市天然海綿體的功能。
(2)清淤工程。規劃人員根據河流污染狀況,選擇原位生態改良修復技術,對河流底泥進行深度清理,恢復城市河流的調節作用,增強城市生態功能。同時,在清淤完成后,規劃人員進行河岸生態景觀修復建設,種植挺水植被與沉水植被,全面恢復水生態系統。
(3)濕地建設。規劃人員將該河流源頭為起點,在污水處理廠周邊建設強化凈化濕地,用于消納周邊區域的河道來水,凈化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每日可處理廢水約兩萬立方米。為滿足該目標,濕地包括超磁強化預處理、生態浮島、浮水植被與生態塘等部分,有效降低廢水對其他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改善城市水環境。
綜上所述,在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中,規劃人員可采取市政道路改造、建設雨水滲透系統、建設濕地公園、引進透水鋪裝、加強生態修復等途徑,根據城市地理條件與水資源現狀,協調配合各項海綿城市規劃建設途徑,強化城市生態功能,發揮海綿城市作用,提高城市生態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