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飛 哈爾濱開博科技有限公司
連續剛構橋梁是集剛構橋和連續橋的受力特點于一體,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雖然連續剛構橋和連續梁之間具有相同的性能,但由于連續剛構橋具有墩梁固結體系,因此在墩頂區域的主梁所受荷載負彎矩較小。(2)在墩高增加的過程中,薄壁橋墩無法對上部梁體進行固定,其作用會逐漸向柔性墩轉變,與此同時,梁體內的軸力和薄壁墩底的彎矩也會隨之降低。當連續剛構橋墩高小且跨徑大時,由于溫度變化會導致混凝土收縮等問題,從而使墩頂水平位移增大,為了對水平位移所產生的彎矩進行控制,應使用雙薄壁墩進行施工,使連續梁的優點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3)使用墩梁固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節約施工成本。(4)連續剛構橋可以使受力性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某橋梁長度為333.48m。采用Ⅱ級雙車道進行建造,設計時速為40km/h。改大橋上部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長度為66m+120m+66m,采用單箱單室箱形結構對梁體進行施工,其結構為C40預制箱梁(2×20m)+C50懸澆剛構箱梁(66m+120m+66m)+C40預制箱梁(2×20m)。下部橋臺為重力式,采用鉆孔灌注樁基礎,主橋是薄壁空心墩,引橋是雙柱式橋墩。將厚度為1m的橫隔板設置在空心薄壁墩的墩頂為止,并將厚度為1.5m的端橫隔板設置在梁端處,主橋的3#~4#墩采用現澆施工,形狀為T形對稱分布,除了對0號和1號梁段使用搭設托架形式進行澆筑,其他梁段則使用掛籃形式進行澆筑,全橋箱梁所使用的混凝土總量為3603.7m3,強度為C50。
(1)對指令執行原則進行控制,并對允許誤差實施控制,主要有以下幾點:①在立模的過程中,應選擇溫度相對穩定的時間段(通常為日出前);②應將立模的標高誤差控制在5mm之內。(2)對局部線形進行控制的主要原則:相鄰節段之間的相對標高應控制在0.3%之內。(3)對成橋后的主梁和已經澆筑完成的梁段誤差進行控制:其標高誤差應在20mm內。(4)對主梁重量進行控制:以施工規程為基礎,對主梁橫截面的誤差實施控制。(5)對其他精度進行控制:①對主梁軸線進行控制:主梁中線水平方向誤差應控制在10mm內;②橋面平整度的誤差應小于8mm。
在對橋梁進行施工控制時,其主要任務是對施工過程進行控制,以保障各項施工參數符合施工安全要求,主要內容如下。
(1)對線性進行控制。在對橋梁進行施工時,會出現撓曲變形,從而出現線性不符合要求或橋梁無法合攏等問題,因此施工人員應對橋梁線性實施控制。當前對橋梁線性進行控制的主要標準有:成橋后線性偏差應在±50mm以內,合攏高程偏差應在-20mm~50mm之間。通過線性控制可以使成橋后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施工單位對差錯進行及時的修正。
(2)對應力進行控制。在對橋梁應力進行控制的過程中,通常需要對截面進行控制。施工人員應使用預埋件對結構的實際應力進行測試,若其誤差不符合要求,則需對其實施調控,相對于線性控制,應力控制更加重要,一旦出現問題,會嚴重影響到結構的承載力。在對應力實施控制的過程中,需要對溫度應力、預加應力、施工荷載應力以及自重應力等進行控制。
(3)對穩定性進行控制。橋梁的安全性與其穩定性息息相關,施工人員除了需要對橋梁線性和應力進行控制,還需要對構件穩定性進行嚴格管理。在對穩定性進行控制時,施工人員應以線性和應力情況為依據,對穩定性實施計算和分析,使其滿足設計要求。
(4)對安全進行控制。在對橋梁進行施工控制時,安全控制是重中之重,為了保障施工順利完成,施工人員應對施工安全進行嚴格控制。
(1)事后調控。在橋梁施工時,如果存在施工與設計不相符的情況,施工單位應對其進行及時的修正和調整,使結構滿足設計標準。該種控制方式缺乏靈活性,通常應用于線性和內力可控的工程,其只能作為一種補救手段。
(2)預測控制。在對大跨度剛構橋進行施工時,預測控制是最主要的方式,該種方式需要總結大量案例,對橋梁結構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整體控制目標進行確定,從而達到控制施工的目的,使施工可以符合預期。由于外界因素的影響,會使施工出現偏差,通過對結果進行預測,可以充分考慮各因素的影響,使施工目標符合預期。該種控制方式靈活性較強,在當前橋梁控制中應用較為廣泛。
(3)自適應控制。在對橋梁施工實施控制過程中,雖然施工控制系統的部分設計參數與實際不相符,但是在對橋梁后期進行施工過程中,通過對參數進行估計、對系統進行識別,可以使各項參數完成修正,最終所得到的輸出結果與實際一致,從而達到提高結果控制效果的目的。通過對自適應控制方法進行分析可知,該種方法并不是后期進行調整,而是對系統誤差進行控制,使各類問題從根本上得到控制,從而使施工操作更加精準。
(4)最大寬容度控制。對于大跨度連續剛構橋而言,由于其施工過程中參與的專業較多,其誤差不能得到完全排除,也就是說其施工過程中的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施工單位為了使施工符合設計目標,其只需對誤差進行控制,使其符合規范,為主梁結構內力和標高設置誤差容許值,也就是最大寬容度。相較于其余控制方式,在實際應用中,該種方式較為便捷,可以對整個監測過程進行控制,通過設置最大寬容度,不但可以對施工質量進行控制,還可以使施工難度進一步降低,達到提高施工效率的目的。
在橋梁施工過程中,為了對其進行模擬,可以借助MIDAS分析軟件,并對有限元進行建立。某橋梁共有266個節點、260個大單元。其中可以將樁基和橋梁分成201260個小單元,主梁分成1200個小單元。圖1為主橋的整體模型。表1為橋梁模型單元的主要情況。

圖1主橋整體有限元模型

表1 橋梁模型單元
在對主梁實施澆筑過程中,由于高程的準確性與橋梁合龍息息相關,因此高程控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對高程進行控制時,橋梁的幾何尺寸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施工人員應對尺寸進行嚴格控制。在對橋梁進行澆筑時,應滿足如下要求:梁頂面高度應控制在±30mm范圍內;撓度偏差應控制在±20mm的范圍內;梁中軸線偏差應控制在±10mm的范圍內。表2為橋梁測點的主要布置圖。

表2 橋梁測點布置表
在對主梁的懸臂拼裝階段進行監控時,監控成果是否正確控制將直接決定施工控制結果,因此施工人員需要先對橋段的測點進行確定,并得到相應的高程值。通過對比理論值和實測值可以得到如下結果:與理論值相比,各測點的實際值誤差滿足設計要求。
在對主梁合攏進行施工時,應先進行邊跨合攏,再進行次邊跨合攏施工,最后再實施中跨合攏施工。在對合攏段進行澆筑時,施工人員應對其高程實施測量,并完成理論值與實際值的對比和分析。通過對比可知,與理論值相比,各測點的實際值誤差滿足設計要求。
(1)在中跨合攏完成后對主梁高程實施監控過程中,施工人員應先對全橋進行測量,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
(2)在橋面鋪裝后,施工人員應對主梁高程進行監控,主要步驟為:先對橋實施鋪裝,并對其進行測量,與理論值對比后可知其最大偏差值為2.1cm,滿足設計要求。與此同時,橋面鋪裝后,其線性較為流暢,符合施工要求。
(1)溫度影響:由于外界溫度的變化,會使橋梁結構出現變化,從而導致測量誤差。
(2)沒有對標高測量基準點進行校核。在施工時,由于自重荷載的影響,會使橋梁下沉,影響基準點的值,因此施工人員應每隔一段時間校核一次基準點。
(3)掛籃發生非彈性變形。在掛籃移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卡死等問題,使掛籃出現非彈性變形,最終導致標高出現誤差。
(4)測量及立模誤差等問題。
在對大跨度剛構橋進行施工過程中,為了提高施工精準度,應對其進行監控。本文以某工程為依據,對其實施分析:為了提高對橋梁結構的計算準確性,施工單位可借助軟件建立模型;橋梁鋪裝后通過監控和分析可知,其誤差最大值為2.1cm,滿足設計要求。與此同時,施工單位還應綜合考慮收縮和溫度徐變、彈性模量等問題,使大跨徑橋梁得以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