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許多地方和企業都在為人才流失而頭痛,現在連西部地區也總在感嘆“孔雀東南飛”。那么留住人才的秘訣是什么?我想起了13世紀波斯的一個“青年和羊”的寓言。
有一個年輕人用繩子牽著一只羊走。路人說,這只羊之所以跟你,是你用繩子拴著,并不是喜歡你,也不是真心跟你。年輕人放開繩子,自己隨意走,羊仍然寸步不離。路人好奇,年輕人說,我供給它飼料和水草,還精心照料它。年輕人的結論是:拴住羊的不是那根細繩,而是對羊的關照和憐愛。
許多地方和企業只知道用繩子拴人,而不知道關照和憐愛。我在東北的森工企業工作過,知道他們留人靠的就是人事關系和戶口,而對人的態度令你難以想象。以后改革開放了,當年我們去的300多名大學生都走了,這個企業也面臨破產了。當年領導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是不用你,也不讓你走。我稱其為“牙膏皮政策”——放著沒用,先扔在那里,也不給別人。在許多地區和企業中這種用繩子拴人的做法都相當普遍,所以,當繩子不結實(戶口、人事關系松動)時,人才自然就走了。
留人要留心。波斯的年輕人關愛羊,羊尚且知道不離開主人,何況有感情的人呢。我們注意到年輕人對羊的關愛是“供給它飼料和水草”以及“精心照料它”。用經濟學的語言說,這就是激勵機制的兩個層次。
“供給它飼料和水草”是讓它生活有保障,這屬于激勵機制的物質利益激勵那一部分。這就是說,我們不能否認人的利己本性。人要生存和發展,需要基本的物質保障,而且,這種物質保障還要豐厚一些,使人能生活得好一些。當然,這并不是無原則地給錢,而是要把物質利益與個人業績聯系起來,按貢獻付酬。這種按貢獻付酬與企業的利益也是一致的。試想,年輕人供給羊的飼料和水草充足,羊擠的奶也多,長的肉也多,對年輕人不也有利嗎?一些企業家總想學周扒皮,不讓長工吃飽,還學半夜雞叫,長工能好好干嗎?一個沒有飼料和水草的地方,羊能不離開嗎?
當然,作為人,要求還是比羊高一點,不是吃飽喝足拿錢就行了,還要求得到發展,滿足馬斯洛所說的其他更高層次的需求——安全感、社交、受到尊重和自我實現。所以,激勵機制的第二個層次是“精心照料”,這屬于激勵機制的精神激勵。在許多情況下,這種精神激勵更為重要。
我想,精神激勵的立足點還是對人的尊重。領導和群眾,老板和員工,在企業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貢獻也不同,但作為人應該是平等的。領導和老板要尊重每一個人——哪怕是最低層次的人——的人格。許多人離開企業就是受不了領導或老板那種高人一等的霸氣,好像他花錢雇了你,你就是他的工具,打罵由他。老板不要把員工作為雇工,而要作為共同合作的伙伴。老板要有意識地在企業中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參與的氛圍,這也可以叫作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員工共同的價值觀,也是使員工感到在其中工作與生活愉快的文化氛圍。在這里員工感到工作舒心,不就像羊一樣,即使不用什么繩子,也不會跑了嗎?
當然,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也難以完全分開。例如,送員工去培訓,給他們深造的機會,給員工授權,讓他們有更多業績,給員工以公平競爭晉升的機會,等等。這些對員工既是精神鼓勵,又有實際物質利益。
經濟學家認為,無論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還是一個企業,人才外流的力量既有來自外部的拉力——精彩的外部世界吸引了他,也有來自內部的推力——糟糕的內部環境把他推出去。正常情況下,人有不愿流動的惰性。因此,人才外流的主要力量還是內部的推力。落后地區的領導和一些企業老板把人推出去了,你能怨誰?
(摘自《寓言中的經濟學》)
——許倬云為當今的知識分子“畫像”,認為多數人只是“檢索機器”,而不是思考者;知識就像“思想麥當勞”,“答案太現成,愿意做注腳的人越來越少”。
(摘自《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