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亞楠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公眾對大氣環境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改變大氣環境質量的不利局面,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環境質量切實得到了有效改善。分析了污染天氣形成原因,從重點時段、重點時期污染管控、專項環境污染治理、部門協調聯動等方面論述了環境質量改善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進一步說明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性。
關鍵詞:大氣? 環境? 改善? 措施
中圖分類號:X5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3(b)-0085-02
在霧霾相對嚴重的幾年前,怎樣才能使藍天白云常在?這是很多人提出的問題,也是眾多人對生活環境質量提出的希望。黨的十八大后,將生態文明納入到“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新的水平,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4年以來,國家和地方越來越重視對污染天氣的影響,采取多種管控措施,減少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
1? 污染天氣的形成原因
污染天氣是指在無風、逆溫和高濕等不利氣象條件下,污染物在空氣中堆積導致的空氣污染現象。污染天氣大多發生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份,影響污染天氣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污染物排放。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是污染排放的四大來源,也是大氣重污染的主因和內因,硝酸鹽、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物是主要污染因子;二是氣象條件。氣象條件對大氣重污染的影響非常明顯。風速低于2m、濕度大于60%、近地面逆溫、混合層高度低于500m,極容易形成重污染天氣;三是區域傳輸因素。根據現有的天氣預測模型,區域相互之間的影響平均為20%~30%,重污染天氣發生時,可能會達到35%~50%,有時甚至會更高,區域之間的相互影響比較明顯,必須要聯防聯控[1]。
2? 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
2.1 重點時段、重點區域,加強秋冬季重污染天氣管控
從2016年至今的環境質量情況來看,每年的10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由于氣候條件轉差,濕度大,擴散條件不利,導致這6個月為空氣質量較差的時段,也對全年空氣質量整體影響較大。因此,在這個時期,生態環境部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等大氣污染防治區域空氣質量進行聯防聯控。結合國家的經驗,我市根據本地勢、氣流、風向等信息也劃分了重點管控區域。經過對全市工業企業的生產情況及工藝進行實地調研,結合重污染天氣管控工作實際,綜合考慮季節特征、天氣情況等影響污染物擴散條件的客觀因素,細化完善污染天氣應急管控方案,逐行業制定更加科學、精細的實施方案,指導企業科學施工、生產,降低污染物排放對空氣環境質量的影響。結合區域大氣污染特征,推動重點區域分類施治,加強高污染行業差別化管控,強化城鄉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
2.2 科學研判,實現重污染天氣提前預警
隨著人們對重污染天氣的關注和預報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借助天氣預報系統和國內外先進的空氣質量預測模型,由空氣質量專家組對近幾天的空氣質量進行科學研判,在污染團將要來臨的3~7d內,及時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信息,提前采取污染管控措施,降低本地污染源,減少污染團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影響。管控結束后,開展應急成效后評估工作,在典型污染天氣預警響應結束后,及時組織開展污染天氣應急成效后評估工作,預警發布情況、預案措施落實情況以及響應措施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環境效益等進行總結評估,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查找不足,形成典型案例,制定改進措施。
2.3 突出問題導向,開展專項治理管控
夏季大氣污染物以PM10、臭氧等占比突出,成為影響空氣質量的重點因素,結合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年度任務和具體措施,夏季應進一步明確時段攻堅舉措。秋冬季過后,隨著氣溫升高,臭氧問題突出,應加強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管控,減少PM2.5生成,同時加強對施工工地揚塵管控,降低PM10。
秋冬采暖季,氣候擴散條件差,污染物以PM2.5、SO2、NOX、顆粒物為主,重點從工業企業、施工工地、燃煤散燒等方面控制。
2.4 “冬病夏治”,減少污染物排放積累
重污染天氣過后,環境質量的改善工作并沒有結束。因為重污染天氣的大部分程度上受氣候、風向的影響較大,所以,每一次污染管控對整體環境改善的幅度不是很明顯。因此,環境質量的改善重點應該放在工業結構調整、深度治理上來,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一方面開展企業深度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創建綠色企業,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攻堅行動,減少污染管控頻次,從而帶動更多的企業投入到治理減排中,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另一方面進行工業結構調整,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
2.5 部門聯動,多措并舉,改善環境質量
環境質量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僅靠一個部門就能做到的。所以,環境質量的改善也需要全市多個部門共同努力。將大氣治理任務與壓實地方政府和具體部門的主體責任相結合,持續壓力傳導,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從控煤、控油、控污、控車、控塵等五個措施開展環境改善工作,實現煤炭消費減量、產業布局優化、運輸結構調整、用地結構調整、柴油車治理、揚塵治理、工業綠色升級、清潔取暖、生態環境建設等目標,從而實現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目的。
3? 近幾年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成效
全力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強力推進控煤、控污、控塵、控車、區域聯防聯控“五控”系列組合拳,著力削減污染存量、控制污染增量、降低污染總量,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環境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通過工業治理、控制燃煤、供暖改造、運輸結構調整等措施有效地減少污染物排放。根據我市近三年來的空氣質量改善情況來看,2018年與2016年相比,可吸入顆粒物(PM10)同比下降10.9%,細顆粒物(PM2.5)同比下降16.7%,空氣質量逐年好轉。燃煤鍋爐整治、工業提標改造、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和揚塵綜合治理是對PM2.5濃度改善效果較為顯著的措施。目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已經取得很大進步,但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仍很大,污染物減排任務依然艱巨,要加強臭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協同治理,減少二次轉化,降低PM2.5排放量[2]。
4? 環境質量改善的意義
(1)淘汰落后產能,實現企業轉型升級。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3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進入高收國家行列。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能否順利實現轉型升級,決定著未來我國所承受的生態環境壓力,促進轉型升級已經受到重視和關注。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將繼續提升,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將逐步被替代[3]。
(2)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2018年,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全民共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打好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生態環境部.基本搞清大氣重污染存在的三大影響因素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03/11/c_1124222373.htm,2019-03-11.
[2] 賀克斌.學者稱中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顯著 但減排任務依巨.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6/427355.shtm,2019-6-13.
[3] 黃寶榮,劉寶印,洪志生,等.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拐點綜合研判[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