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璞
癌癥一直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也已成為我國人口的主要死因之一。人們談“癌”色變,但不少人對癌癥和腫瘤的概念卻分不清楚。簡單來說,根據腫瘤對機體的危害性程度可將其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人們所說的“癌癥”習慣上泛指所有惡性腫瘤。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兩種常被人誤認為癌癥的腦內腫瘤,幫助大家認清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擔憂。
海綿狀血管瘤又被稱為海綿狀血管畸形,是指由眾多薄壁血管組成的海綿狀異常血管團,在全人群中的發病率約為0.4%。本病與基因突變及遺傳有關系,后天性學說認為,常規放療、病毒感染、外傷、手術、出血后血管性反應均可誘發海綿狀血管瘤。
隨著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有關該病的報告日漸增多。一些人看到報告單上的“瘤”字就慌了神,擔心這是癌癥,吃不好睡不好,給身心帶來巨大壓力。實際上,該病并非真正的腫瘤,而是一種缺乏動脈成分的血管畸形。說的簡單點,就是腦部一團長亂了的血管,表現為“瘤樣”的團塊,里面充滿了淤滯的血液,就會呈現出黑紫色表面凹凸不同的“桑葚樣”結構,大小可從2毫米到數厘米不等。如果切開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看到它主要由極度擴張的薄壁毛細血管構成。
海綿狀血管瘤并不是癌癥,但這并不代表它沒有危險或是患者可以掉以輕心,海綿狀血管瘤的危害包括:
1.出血。前面提到,海綿狀血管瘤是一團長亂了的、極度擴張的毛細血管,里面淤滯了較多的血液。血管壁薄弱,血液量較多,就會導致血液的外滲,會出現“瘤體”周圍反復的少量滲血。整體來說,供血血管細小且壓力低,造成明顯臨床癥狀的出血相對較少,占8%~37%。女性尤其是孕婦、兒童和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具有相對高的出血率。當然,也有很多時候出血量會相對較大,出現類似于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情況。
2.占位效應。盡管海綿狀血管瘤不是癌癥,但它也是一團異常結構,也會占用正常腦組織的空間,從而壓迫神經造成相應的癥狀。
3.癲癇發作。由于海綿狀血管瘤的占位效應和反復滲血,這些情況都會對周圍的正常腦組織產生刺激,如果在較為容易引發癲癇的腦區(如腦皮層等部位),就可能導致腦部的異常放電,最終導致癲癇發作。迄今為止,難治性癲癇的發生率尚不清楚,但有病例統計表明:40%幕上(指小腦幕以上)海綿狀血管瘤患者臨床表現為難治性癲癇。
對于沒有引起上述癥狀的海綿狀血管瘤可定期復查隨訪,觀察其是否存在變化,如果穩定,不建議進行干預治療。而對于有明確癥狀的患者,如進行性神經功能障礙、難治性癲癇和/或反復出血的情況可能需外科手術切除。對于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可選用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放療),即用高能射線灼燒病灶使之萎縮。
除了海綿狀血管瘤,腦里還有一種和血管有關系的“瘤”也較為常見——顱內動脈瘤。顱內動脈瘤也不是癌癥,它只是動脈血管上鼓出的一個“包”。
血管,特別是動脈血管是有一定彈性的,類似于橡膠管。若是管壁局部受到損壞或管內壓力過高就可能會導致血管局部膨脹,像吹氣球似的在血管上鼓個“包”,這個包就叫做動脈瘤。還有少數動脈瘤是動脈血管階段性梭形擴張。
據研究,顱內動脈瘤的檢出率在全人群中約有3%,其中有20%~30%的顱內動脈瘤為多發(不止1個動脈瘤)。女性,特別是中老年女性相對高發(中老年女性發病率高可能與雌激素缺乏有關)。有研究顯示,顱內動脈瘤與遺傳、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吸煙、飲酒及雌激素缺乏、感染性因素等有相關性。顱內動脈瘤通過一般的CT或磁共振難以發現,需要CT或磁共振的血管造影檢查(CTA/MRA)抑或DSA(數字剪影血管造影)檢查才能發現。
跟海綿狀血管瘤一樣,顱內動脈瘤雖不是癌癥,但也存在一定的危險:
1.出血。如鼓包的車胎一樣,局部膨隆的血管管壁會較為薄弱,容易破裂,一旦破裂就會有血液流出,會造成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動脈瘤破裂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80%~90%的動脈瘤患者是因為破裂出血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被發現的。破裂出血后還可出現一系列的全身性癥狀,如血壓升高、體溫升高、腦心綜合征等。
目前的研究認為,動脈瘤是否容易破裂取決于它的大小、位置。其總的破裂風險是6~16/10萬人。相對于3%的檢出率,可以說,大多數動脈瘤,特別是小動脈瘤破裂的可能性很小。
2.占位效應。這一點與海綿狀血管瘤類似,盡管它們的位置不同,但正常情況下,動脈血管與腦組織是挨得很近的。動脈上鼓出的“包”就很容易壓迫到腦組織或神經(壓迫動眼神經最常見),進而出現相應的癥狀,如看東西重影,畏光,視力障礙、面部疼痛甚至偏癱等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
臨床上,對于引發癥狀甚至是已造成出血的動脈瘤需要積極的處理,防止出血患者再出血,降低患者顱內壓,還要注意防治腦血管痙攣;對于沒有引起癥狀的動脈瘤需要結合其大小、位置、形狀等綜合分析和判斷,如小于7毫米的且位置較好(頸內動脈海綿竇段)的小動脈瘤破裂風險很小,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定期復查、隨訪即可。
顱內動脈瘤手術治療主要包括:
1.介入腔內修復術。即通過類似于心臟“放支架”的介入手術方法,用特殊器械將鼓出的動脈瘤從血管內給填塞住。如此,血流的沖擊就不會進一步影響薄弱的瘤壁,動脈瘤也就不容易破裂出血了。
2.外科手術夾閉術。就是通過外科手術,將動脈瘤暴露出來,然后用鈦合金的小夾子在血管瘤的根部(瘤頸)夾閉,如此血流無法影響薄弱的瘤壁,也就不容易破裂。
以上介紹的這兩種常被患者誤會成癌癥的“瘤”,其實都是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腫瘤。但它們也有著一定的風險,需要患者認真對待。一句話,不必過于緊張,但也不能馬虎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