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佳
產權交易機構作為產權交易活動的組織者,需依法履行法律審查職能,但產權交易機構屬于營利組織,因而有為收取服務費積極促成交易的“風險基因”。為避免產權交易機構為吸引更多資源,而在審核過程中降低或變相降低審核標準的作法,需要對產權交易機構的審核邊界有更清晰的界定。本文試圖從轉讓方提供信息和故意隱瞞信息兩個維度進行分析,探討產權交易機構如何履行審核義務,進而避免審核不嚴導致的合規風險。
《企業國有資本交易監督管理辦法》(32號令)規定,轉讓方對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負責。產權交易機構應當對信息披露的規范性負責。[1]產權交易機構對轉讓方披露信息的規范性審核是形式審核還是實質審核,32號令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一般認為,形式審核,只對材料的完備性、有效性進行審核。也就是說法律規定的必備條件要件是否完備,轉讓方提供的材料是否有效。而實質審核,不僅需要審核轉讓人提供的材料是否完備和有效,而且還需要審核材料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也就是說轉讓方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實合法。
同樣是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國資發產權〔2009〕120號),在第八條對審核邊界作了描述,“產權交易機構應當建立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信息公告的審核制度,對涉及轉讓標的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交易條件和受讓方資格條件設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及競價方式的選擇等內容進行規范性審核。”從表述上看,產權交易機構的審核應是形式審核義務,而不負實質審核義務。
從審核義務的內容和目的看,產權交易機構形式審核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產權交易安全。從審核義務的規范性質看,產權交易機構開展業務過程中應盡的對披露信息真實性的審核義務,來源于監管部門為實現規范企業國有產權交易行為等目的制定的行政管理規范,而非確定平等市場主體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民事法律規范或合同約定。因此,對于規范審核而言,產權交易機構也應盡到合理的注意義務,但產權交易機構的審核義務既不能等同于普通人的注意義務,也不能苛求為專業鑒定人員的嚴格注意義務,而應為形式上的一般審查核對義務。
在確定產權交易機構對轉讓方披露信息的審核應盡形式上的謹慎注意義務的前提下,應當明確審核的標準。參與產權交易的轉讓方所在行業多種多樣,若要求產權交易機構從業人員對轉讓方披露信息的審核達到專業人員的程度過于苛刻,但產權交易機構從業人員對轉讓方信息披露的審核應比常人更為謹慎,較為謹慎的注意義務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轉讓行為的決策及批準情況是否符合法律法規,例如通過查閱公司章程、查詢公司登記系統等校驗,還應注意有關決議文件名章是否一致;其次,轉讓標的是否清晰,即轉讓標的轉讓是否存在障礙,包括轉讓標的權屬狀態是否存在抵質押情形;再次,轉讓方是否具有相應資質,即明確轉讓方是否享有對轉讓標的有處置權;最后,產權交易機構應在公告中用顯著方式提示意向受讓方對轉讓標的進行詳細調查。
此外,對于轉讓方故意隱瞞信息的情況,由于產權交易是轉讓方通過產權交易平臺與受讓方形成的合意,因此,如果轉讓方故意隱瞞有關信息,只要是建立在轉讓方與受讓方平等自愿基礎上的,交易仍可達成。但考慮到保護交易市場的公平性,《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和《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均規定,轉讓方對向產權交易機構提交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負責[2]。為保證產權交易機構履行好審核義務,對于轉讓方提供的材料,產權交易機構業務人員首先應保證材料符合法律法規要求;其次對發現轉讓方無法提供材料的情況,取得轉讓方書面回復或承諾;最后在發布公告前確保轉讓方對公告內容的確認和認可。
注釋:
[1]第十六條,掛牌企業應當按照要求向產權交易機構提供披露信息內容的紙質文檔材料,并對披露內容和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負責。產權交易機構應當對信息披露的規范性負責。
[2]《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轉讓方應當按照要求向產權交易機構提供披露信息內容的紙質文檔材料,并對披露內容和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負責。
《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第六條,轉讓方應當向產權甲乙機構提供產權轉讓公告所需相關材料,并對所提交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