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梅
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大眾傳媒的快速發展、現代社會的結構性變革以及工具理性的主宰,教育不知不覺地受到“物化”“異化”以及“矮化”等影響,遠離了在這個場域中本應對生命的呵護和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從而導致傳統的教師權威逐漸式微。然而,真正的教育是要通過一定的權威來完成的,“對權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來源和教育實質”(雅思貝爾斯語)。那么,當一個呼喚人的主體精神的時代到來時,盡管影響教師權威式微的原因有很多,教師本身信任能力的提高可能是最切實的回應。
何為教師的信任能力?它是指教師從學生角度來看待學生、尊重其個體獨特的存在意義與理由,從教師內部或者外部資源逐步獲得對學生生命及其成長的信念,并在與學生的互動中不斷表達、傳播這種信念。這種能力是教師本身的各項知識的獲得、交換以及重構,是“內化”而非“外求”的結果。概括來說,教師的信任能力是其理性選擇、專業實踐以及行動自覺的綜合表現。
首先,教師的信任能力是其自身的理性選擇。從客觀上說,教師對學生信息的把握介于全知和無知之間。信任得以存在的關鍵因素就是教師能夠克服這種“可能的風險”,這就需要教師的信任能力。信任能力是脫離了工具性信任或者功利性信任的,因為有限的、有條件的策略行為不是真正的信任能力的表現?!吧闹R”和“對生命的尊重”是決定信任能力的基礎,這既是方法的理性,也是過程的理性。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教師的信任能力代表了教師角色的本真意涵。
其次,教師的信任能力是其自身的專業實踐。從師生的互動來看,教師無法通過語言的說服或強迫要求學生信任自己。相反,通過與學生建構平等的合作關系共同探究與體驗,樂于面對學生提出的質疑,并在教育實踐中持續追問和反思,在與學生的雙向互動中不斷完善、不斷建構信任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師生處于共同的生活場域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陪伴者、引領者,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力量。
第三,教師的信任能力也是其自身的行動自覺。與母親對幼兒的信任不一樣,教師的信任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在基于自覺的專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的。在教師與學生互動過程中遇到“意外的”“困難的”事件時,需要教師始終保持對學生及其生命成長的信念,并將之理解為“學生成長中的‘正常過程”而已。教師的信任能力的本質,就是把專業發展鑲嵌在個體的生命之中,將專業發展與生命成長過程融為一體。
信任能力是教師自身專業知識的建構與發展的自我賦能。教師自身信任能力的不斷提升,進而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重要資本,是學校面向未來提高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作者系江蘇教育行政干部培訓中心、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