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頻頻向世人展現一些別出心裁的超級武器,從高超音速導彈、超遠程核魚雷到戰斗機器人,令人驚訝不已。不過,美國《大眾機械》雜志網站在梳理了近幾十年的新聞報道后卻指出,俄羅斯有不少轟動一時的“黑科技”存在“注水”之嫌,甚至隨著時間推移而被證偽。
換句話說,坊間津津樂道的不少俄羅斯超級武器,要么被嚴重夸大,要么根本就是以訛傳訛。究竟是哪些武器呢?

飛行器隱形技術的發展事關戰時制空權,而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就在這一領域落后于美國,主要是因為前蘇聯缺乏用于設計隱形飛機表面造型的超級計算機。
1999年,俄羅斯展示了一種用螺栓固定在飛機表面的“隱形護盾”——這種設備能制造吸收雷達波的等離子體,將載機的信號特征降低90%。
但該設備原型在蘇-27戰斗機上進行過測試后,便再無下文。有專家認為,導致該項目失敗的主因是,等離子體的消散比形成快得多,無法對高速移動的飛行器形成持續保護。
“手提箱核彈”和“原子手槍”,也曾是俄羅斯的“終極法寶”。1994年,俄政治家弗拉基米爾·日里諾夫斯基宣稱,在前南斯拉夫沖突期間,俄羅斯向塞爾維亞軍隊提供了名為“埃利普頓”的便攜式武器,一次就消滅了十幾名士兵。英國《獨立報》曾援引日氏副手的說法稱:“誰都不知道這種武器的真正威力。”如今,身為民族主義者的日里諾夫斯基仍不斷發出口頭威脅,但他再沒提過“原子手槍”。

1996年,莫斯科的消息人士披露了一項前蘇聯時代的地球物理武器計劃,稱其能引發地震或火山噴發。該武器能向地殼通電,這的確會影響地震的頻率,但水力壓裂、采油等技術也會產生類似效果。這類技術主要的問題在于,沒人知道如何控制自然災害的規模。同時,類似的行動也缺乏軍事層面的隱秘性,需要將重型設備一件一件搬到目標區域,從實施到起效,耗時太長。
曾有俄羅斯媒體宣稱,2014年,一架俄軍蘇-24攻擊機飛越了美軍“唐納德·庫克”號驅逐艦上空,用代號“希比尼”的先進電子戰武器遠程切斷了該艦的供電,導致包括“宙斯盾”系統在內的所有艦載防御設備癱瘓。俄羅斯衛星網當時是這樣寫的:“(美國)高級軍官們非常沮喪,他們中的一些人辭職離開了軍隊,因為覺得自己不能保護戰艦和船員免遭這種高科技武器威脅。”可是,美方對同一事件的描述卻大相徑庭。他們指出,兩架蘇-24戰機多次掠過軍艦,但“在大約90分鐘的時間里未發生任何意外……‘唐納德·庫克’號有能力保衛自己。”事實上,“希比尼”更像一種電子干擾吊艙,性能可能不如廣泛部署的美國同類系統。
1997年,時任美國防長威廉·科恩提到,俄羅斯可能在研發基因武器,專門針對特定種族的敵人。類似的傳聞并非單例,包括以色列制造生物武器對付阿拉伯人,以及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生產專門針對黑人的武器,這兩個傳聞都已被證明失實。種族是個復雜的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基因的差異,誰也不能保證基因武器只傷害一個群體而不影響其他群體。如果有誰真打算進行相應研究,那無異于自找麻煩。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在激光武器實用化領域進展迅速,但分析人士警告,前蘇聯也在研制類似的能量武器,只不過使用的不是激光,而是粒子束,可以輕松摧毀衛星和導彈。1977年,美國《航空周刊》發文警告稱,前蘇聯的粒子束武器可能在20世紀80年代部署成功,“這將是毀滅性的技術”。《紐約時報》也認為,前蘇聯在這方面“比美國更有優勢”。冷戰結束后解密的資料顯示,曾被認為是粒子束武器研發中心的設施,實際上是前蘇聯用來開發核動力火箭的。直到2018年,粒子束武器仍然停留在科幻小說里。

S-100又稱SU-100或T-4,是前蘇聯研發的一款高空高速轟炸機,3倍音速的速度和超過兩萬米的巡航高度令它極難被攔截。其機身主要由鈦制成,能夠抵擋全速飛行帶來的高溫侵襲。S-100的機頭巨大且造型可變,當機頭處于“上升”位置時,飛行員得用潛望鏡觀察周邊情況。前蘇聯的確曾制造出這種飛機的幾架原型機,且其中一架還進行了試飛,但由于完成品太過復雜且成本不菲,所以整個項目在1974年就被放棄了。當前,俄羅斯戰略航空兵的所有轟炸機都無法長時間進行超音速飛行。
1993年4月,俄羅斯《消息報》頭版報道稱,為交換有關美國“星球大戰”的信息,俄羅斯同意分享一項新型反導技術。這套技術能利用微波束使上層大氣電離并產生等離子團。這些等離子團會在導彈來襲時在其路徑中聚集,導致導彈丟失目標甚至自爆。用這種方法制造等離子體是可行的,美國的HAARP(“高頻有源極光研究計劃”)設施就能制造出“人造極光”,不過,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們真能攔截導彈。最終,美俄沒有就技術交流達成共識,微波反導技術也僅是曇花一現。
2012年,包括《福布斯》雜志網站在內的多方媒體稱,克里姆林宮正在研制一種“僵尸槍”,它可以控制中槍者的大腦,讓他們唯命是從。其實,無論是在聲光電還是磁力信號領域,目前的技術都達不到精神控制的層面。俄羅斯科學院物理學家弗拉基米爾·賓希是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指出,迄今為止“僵尸槍”總體成果“令人失望”,短期內無法找到軍用化的途徑。
前蘇聯時代最“腦洞大開”的秘密武器源于一個相當冷門的物理學概念:撓場。1987年,蘇聯開始對撓場進行軍事研究,這是一種被認為具有電和重力效應的能量場,西方學術界對其知之甚少。與之密切相關的“標量武器”,則號稱能在瞬間炸飛一座城市。然而,1991年,前蘇聯科學院發表報告稱,有關撓場的研究只是一場套取科研資金的騙局,能讓既得利益者獲得約5億美元經費。許多參與相關研究的人堅稱自己從事的項目是真實存在的,但“標量武器”這一說法從此石沉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