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標
摘 ? 要:當前我國污染源環境管理制度建立了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一證式”管理模式,污染源監測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一證式”管理的基礎。排污許可與污染源監測管理銜接之間尚存在法規制度不足、污染源監測不足以支撐排污許可證后監管、企業自行監測數據質量達不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等問題。本文通過研究,探討了如何實現排污許可證與污染源監測管理制度的有效銜接問題。
關鍵詞:排污許可證 ?污染源 ?監測管理
中圖分類號:X321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5(a)-0137-02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大力推動污染源環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一證式”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模式。污染源監測是環境監測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污染防治監管、環境執法的重要技術支撐,是實現“一證式”管理的基礎。如何實現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的關鍵依然是構建、完善固定污染源監測管理制度。研究排污許可制度與污染源監測制度銜接的關鍵對策,于支撐排污許可制度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1 ?排污許可與固定污染源監測管理銜接存在問題
1.1 排污許可與固定污染源監測管理銜接的法規制度不足
企業作為污染源監測最重要的責任主體,應通過監測說明自身履行環境保護責任和開展污染治理的情況。然而,污染源監測一直被認為是政府的責任,企業責任出現缺位。新的《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環保法律法規中明確排污單位應開展自行監測,并進行信息公開,但缺少具體的法規制度支撐落實。《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對自行監測方案、自行監測設施、自行監測結果做出總體要求,但對自行監測規范開展的相關管理辦法配套還不完善。原有的《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已廢止,污染源監測沒有專門的管理制度。現行的《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和《污染源監測管理辦法》中對污染源監測的要求,均主要針對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性監測,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要求嚴重不足。
1.2 現有的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不足以支撐污染源監管執法
污染源監督性監測與監管執法協同機制未建立,監測與執法“各自為戰”,一方面監測部門監測了大量數據,另一方面監管部門需要的數據又顯得不足。污染源監管部門更為重視對污染源污染治理的落實檢查,而對污染源監測的要求不夠重視,一般只提出籠統性的、原則性的要求,兩者缺乏協同機制。同時缺少開展以問題導向性的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不能有效反映企業的污染態勢,為排污許可執法監管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1.3 基層污染源監測能力與支撐污染源管理需求不匹配
2016年來隨著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的推行,污染源執法監測職能主要由市級環境監測機構(現有的縣(區)級環境監測機構)承擔。但污染源監測面對的監測狀況復雜、監測技術要求高,縣級環境監測部門原來的基礎能力較為薄弱,存在技術人員專業知識不足、監測設備與實驗室條件等方面不足,導致基層污染源監測能力與支撐污染源管理的需求不匹配,與管理要求差距大。
1.4 企業自行監測數據質量達不到排污許可管理要求
2013年以來,我國開始推行重點企業自行監測,要求企業承擔應有的監測和信息公開責任,接受公眾監督。但是污染源監測技術體系和質控體系不完善,部分監測機構實施現場監測過程不規范、存在檢測數據失真、企業花錢買合格監測數據等問題,導致治理效果和監測數據質量不符合管理要求問題。
1.5 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監管體系并不健全
排污許可證制度實施以來,部分持證企業并不能穩定達標和達總量排放,企業自行監測未按排污許可證要求執行,環境管理臺賬不完善,執行報告未及時提交,企業環保主體責任沒有完全落實,目前缺乏對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的監管技術體系。排污許可制度的初衷是力求將污染源監測數據有效運用于環境監察執法,但目前還沒有有效開展證后管理,排污許可證后管理如何開展還未出臺,證后監管還未進入實質性工作階段。
2 ?排污許可與固定污染源監測管理有效銜接對策
2.1 完善排污許可對自行監測要求相關的法規制度,強化排污單位的監測主體責任
保證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質量是落實《環保法》等法律法規的要求,也是保障環境保護稅、排污許可制度實施效果的要求。排污單位是自行監測數據的責任主體,應對數據質量負主體責任。為落實新《環保法》的要求,進一步明確排污單位在污染源監測中的主體地位,推進自行監測的健康發展,應在專項法律、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進行配套規定。
2.2 優化監督性監測方案,為執法監測管理提供有效支撐
優化監督性監測方案,不僅包括現場采樣監測,還應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臺賬、原始數據、質量保證和控制等進行檢查,一方面將監督性監測作為檢查和評價排污單位取得排污許可證后自行監測開展情況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的完善提出明確要求和具體指導,對排污單位自行監測數據有效性提出意見。充分發揮監督性監測技術執法作用,開展監督性監測的同時,結合執法現場取證的要求,完成對排污單位生產工況、治污設施運行情況等的記錄檢查,作為環境監察部門執法的直接證據,避免重復取證監測。
2.3 完善污染源執法監測能力,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要著力解決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執法監測)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并提高國家本級能力建設,各級監測站基于技術指導、質控的紐帶不能斷,基層站標準化建設,應加強人才、設備建設,加強污染源監測培訓,提高污染源執法監測的能力。
2.4 加強對企業自行監測質量管理,提高自行監測數據在排污許可中制度中的作用
排污單位按照排污許可要求開展自行監測時,應嚴格按照監測規范開展監測活動,并如實記錄監測結果;保證監測數據全面性,應在設計監測方案時,全面考慮排放狀況,確保監測結果能夠全面反映污染排放狀況;保證監測數據代表性,應在設計監測方案和開展監測活動時,充分考慮監測頻次和監測時點能否反映實際排放狀況,同時應保存完整的原始記錄、監測報告,并按規定公開相關監測信息。同時生態環境、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對環境監測機構開展“雙隨機”檢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入廠監測的備案制度。環境監測機構和人員弄虛作假或參與弄虛作假的,環境保護、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及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2.5 建立排污許可證后評估制度,支撐排污許可證后監管
盡快出臺排污許可證后管理制度,建立排污許可證后管理工作機制,明確責任主體,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排污許可后管理工作,地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具體實施排污許可證后管理工作。強化依證監管,強化排污許可證執行落地。加強排污許可證質量專項檢查工作,加強排污許可證實施管理力度,推動建立固定污染源信息化監管模式。
3 ?結語
污染源監測是許可證管理中的重要環節,實現排污許可證制度與污染源監測制度的有效銜接,才能更好地為提高環境管理能力,改善環境質量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 盧瑛瑩,馮曉飛,陳佳,等.基于“一證式”管理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創新[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4(14):89-91.
[2] 趙若楠,李艷萍,扈學文,等.排污許可證制度在環境管理制度體系的新定位[J].生態經濟,2014(12):96.
[3] 宋國君,趙英煚.我國固定源實施排污許可證管理可行性研究[J].環境影響評價,2016(2):239.
[4] 宋國君,張震,韓冬梅.美國水排污許可證制度對我國污染源監測管理的啟示[J].環境保護,2013(17):23-26.